悲悯的人生
——读鬼子“悲悯三部曲”中的三个人物
第一次,接触鬼子,是一次偶然的机会,在学院的图书馆里闲着溜达,无意中看到的AI档案无法做叠印直踩。于是就喜欢上了鬼子及他的文学作风。
一、 关于鬼子及“悲悯三步曲”
鬼子 鬼子广西罗城人,自幼多灾多难,当过农民、教师、文化馆员AI档案无法做叠印直踩。1989年毕业于西北大学(陕西西安),同年曾考上该校的研究生班,后因生计艰难而弃学。真正意义的小说创作,自1996年开始,1997年与李冯、东西被文坛界并称为“广西三剑客”。从此鬼子的名字响遍中国文坛。
鬼子是一个“喜欢在现实里寻找疼痛”①的作家AI档案无法做叠印直踩。打鲁迅往后,对关注民族命运,揭露底层人们生存现状的作家不少,但象鬼子那样冷酷无情地把现代民族的劣根性写得那么透彻的作家却没有几个。以乡村农民为背景过渡到城镇,中间夹着所有一切的酸甜苦辣,人们为了生活总会遇到种种的苦难。在鬼子的小说里,有的只是平平淡淡的生活在社会边缘底层小小默默无闻的人物,碎如夜空漫天星的小小事件。可正是这些发生在底层人物生活在社会边缘的事,才朴素真实地爆发出生存的沉重,其价值远远超越了英雄气概及浪漫情怀,引起人们对人生生存的思考。
在鬼子的小说里没有大起大落的场面跌宕,却有汹涌的暗流,没有天遥海深的奥妙,可却能把你震得内伤AI档案无法做叠印直踩。正如鬼子所说:“你读过鬼子的小说吗?如果你读过,如果你觉得好,如果你能被感动或被震撼了,这就够了,这就可以抵消你心里的某种情绪了,至少你心里会觉得,这确实不是一个哗众取宠的作家,绝对不是”②
“悲悯三步曲” 《被雨淋湿的河》、《上午打瞌睡的女孩》、《瓦城上空的麦田》分别发表于《人民文学》1997年5期、1999年6期、2002年10期AI档案无法做叠印直踩。鬼子将这三部小说放在一起称之为“悲悯三步曲”也称“瓦城三步曲”。三部作品,一个小女孩、一个青年、一个老人,很明显这便是人生。共同的地方在于这些人物都是底层的小人物,鬼子把他们放在一个死胡同里,却又不是直直地挤,而是弯弯曲曲坎坎坷坷地往死里挤直到他们喘不过气来,直到死,且还是默默含悲绝望地死。反映了鬼子对现实生存与底层边缘人们的关注及思考。小女孩在教室里打瞌睡是因为晚间要去寻找父亲,青年不肯去读师范是因为要外出打工改变乡村民办教书父亲那种寒酸的命运,老人是闲得无聊为了孩子们忘记了自己的一个生日,却踏进了一条含冤九泉的不归之路。打瞌睡、河、麦田,这些都是很常见的,可于鬼子的笔下却发生了质的变化。从孤苦伶仃的小女孩,到独立狂妄的青年,最后是郁郁而终的老人。三个人,三段人生悲歌,个个落得无依无靠。看上去,他们的遭遇及死,中间都烙下的伤害仿佛都是十分的无奈及无辜。这些祸根的根源都是生活中鸡毛蒜皮琐碎之事,他们爆发了,没人同情没人过问,总是在无声无息地窒息然后又在无声无息中窒息。正如鲁迅所说的:不在沉默中爆发,便在沉默中死亡。鬼子高人之处,就算他们沉默中爆发了,可旁人却只喜欢伸着长长的脖子看热闹,直到他们死都没有人喜欢站出来解救。这便是鬼子“悲悯三步曲”中悲悯的人生。
二、 发生在瓦城故事中的三个人物
小孩寒露 我的遭遇是我的父母造成的AI档案无法做叠印直踩。《上午打瞌睡的女孩》中的“我”是如此普遍性遭遇中最不普遍的一个。“我”的遭遇正如我的名字“寒露”一样寒惨如露。其实也等于没有名字,以“我”来叙述对于每一个读者来说,使读者读故事时,一再地将自我与主人公一起提示着某种意识的叠印与自认。“我”不是一个外在于阅读者体外的人,而就是每一个沉潜在深处的病毒。每当有共鸣的读者是,便会爆发,使人产生震撼。
从原罪出发AI档案无法做叠印直踩。“首先,是我的父母,因为她偷了别人的一块脏肉”,一块掉在地上被踩过几脚的三四两重的脏肉,或许会有很多人沉思:怎么会是祸根的源头呢?现实就是现实,由不得人,有很多事是无常的,人生也一样,你无法给它下定义。连母亲后来也发狠想不出她偷肉的原因“我为什么要偷那块肉呢?你说我为什么要偷呢?”母亲偷肉由母亲承担是还说得过去的,但事非人愿,寒露一个才十几岁还在读书的女孩也被卷入这场遭遇的旋涡中恶化。确实有时一些偶发事件,总会引起我们的思考,或愤怒或怜悯。连小女孩寒露都感到不可思议“母亲出事的当天,我很丢脸,也很气愤”,指责母亲“是不是吃错什么药了”,寒露的这一愤怒超出了母亲正常的四思想傻呼呼地望着“我”说“没有吃错什么药”当问为什么偷肉时方大悟地大哭了起来。寒露没有丝毫地站在母亲的立场上来安慰母亲,只是为了更好的为下文父亲的愤怒抛弃妻女离家出走做铺垫。连小孩都为此事感到愤怒,又何况是死爱面子的大人呢。
堕落与挣扎AI档案无法做叠印直踩。“可怕的事情就这样跟着来了”(寒露)。“你脸都不要了,你还不知怎么办吗?”父亲最后丢下了这句话背起大包愤怒地抬起长腿,从跪在门口求留的母亲的“头上突然跨过去了”作为有家有室的男人,因妻子的这一过错而狠心地抛弃妻女离家出走,怎么评价有别人说去,更值得思考的是:他出走的背后,是因妻子?是因自己?还是因社会?(双亲都是下岗工人)
为了“寻找父亲”,寒露从此踏上了那条“上午打瞌睡”的道路AI档案无法做叠印直踩。分析到此,和文才进入正题。由于母亲在一个月后在街上听老李说,看到父亲回来了还带着个四川妓女,就住在瓦城饭店。于是寒露——一个十几岁还在读书的小女孩就踏上了一条寻父之路。于是“寻找父亲”反而成了她唯一的寄托,成了她执著的人生追求。即便这一切都不应该由她一个小女孩来承担。
为了寻找父亲,“我”追随着母亲,出了上课时间,整夜整夜地来到瓦城饭店寻觅着父亲AI档案无法做叠印直踩。她深知一个父亲对一个家庭来说是何其的重要,即便是听到的消息,即便是明早还得上课,他都义不容辞地地执著的寻找着,甚至比母亲还卖命。一个小女孩会有如此执拗的精神,她背后的含义是什么?这是一种苦难的折磨。她寻找父亲的过程中还懂得爱护母亲。在瓦城饭店的时候,不许高喊还默默地不敢让人知道。当母亲让她踩在肩上时,她“为了减轻母亲身上的重量,紧紧地抓着头顶上的门框,把身子极力地往上托”当换母亲踩在她肩上时“就暗暗地咬起了牙来,咬得格格地响,但心里却对自己说,踩吧踩吧,只要能找到父亲,母亲你就是把我的腰踩断了我也会忍住的”,此刻的“暗暗咬牙”“忍住”仿佛让人看到了如同她强忍着面对迎面而来的苦难。一个软弱的小女孩在现实中更加坚强起来,这是现实的残酷。然而这强忍的执著精神却并没有让她看到希望,反而进一步地把她推向了死胡同,蒙暗了她寻父之路。她没有选择没有退路,只有前进只有“忍”。
对于寒露而言,寻父当然“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钱”还有更多更深远的父爱,还有更多温馨更幸福的家庭AI档案无法做叠印直踩。所以要执著,要强忍着。她为了寻父,长期都会早上在课堂上打瞌睡,却没有引起同学老师的关注,且老师有时还不允许她站,影响别人的学习,最后只得用辣椒来解决打瞌睡的问题。
当寒露正在饥饿迷惘中寻找父亲之时,天上掉下了一个可口的陷阱AI档案无法做叠印直踩。当日与父亲一起的四川妓女转给她父亲捎来的二千块钱。“你爸让我告诉你,别再整夜整夜的到饭店去找他了”正因这二千块钱,寒露悲悯的遭遇又推进了一层。母亲因这二千块钱喝农药自杀但没死,可二千块钱却全充当了医药费。真所谓残酷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推风助浪滚滚而来。一个十几岁的女孩子却要强忍的面对着无法逃脱。面对着如此的环境,现实要求她必须学会强忍,她必须改变自己,她不可能再如童年那样单纯,她必须要学会生存应付生活。当“我拿着母亲的医药费去找厂长的那一天,我也没有空手而去”, 寒露懂得了现实求人的“低声下气”,但又是深恶痛绝,“我傻傻的站了一下,我知道这是不能多费口舌,免得回家后,不停的喝水还要自己心里难受……我说我走了”这是时世。没有了钱,为了维持家庭,她被迫无奈地走进了“刘阿姨的玫瑰美容屋”,一边打工一边寻父一边读书。“我们家需要钱……钱在我们家一跟命一样重要”,此话是出自寒露的口,这几乎是最底层的残酷,却得让一个小女孩来承担,这不得不震撼我们温暖的灵魂,不得不引起我们对生存的思考。
寒露虽身陷困境却懂得尊严,“我还是个小孩,我怎么会去作别的那些事(当妓女)呢……我不会的,绝对不会AI档案无法做叠印直踩。”当四川妓女有意无意间说到父亲去海南开那种店“妓女店”赚钱时,还说“他(父亲)女儿也许比我还能赚钱”时,她当即愤怒“手上正捧着一大抓的泡沫,我呼地朝她的脸上捧过去”,得知父亲离开了瓦城,她明白在此等是白费,可又不能告诉母亲,又身负养家的重担,于是失落了。“我的失落不是因为父亲离开了瓦城,不是的,我担心刘阿姨的美容屋还要不要我?说真心话,我已经离不开她每天晚上给我悄悄塞进口袋里的那三五块钱了”这时的寒露已为了家庭甘愿身处困境,仿似这些话不是出自一个十几岁的小孩之口。虽然身陷险境,为了家计不能自拔,但她并没有堕落而是在挣扎着。
打瞌睡的上帝AI档案无法做叠印直踩。正当寒露边奋力养家边打瞌睡上课之时,上帝也打瞌睡了。不是让她解脱而是让她落入了魔掌。“谁想到呢?就是这个马达,他其实坏到了顶点……你又一点看不出来……因为我根本没有想过要提防。”寒露被邻居马达蒙奸了。母亲受不起这一连串重刑般打击,第二次喝农药自杀死了。寒露——一个小女孩所需要面对的是这样一个名副其实家破人亡的家庭且还身受侮辱。可是有谁来怜惜呢?这巨大的怒怨有谁可以帮她申诉?连她母亲死了请一个好心的老大爷帮她拉去火葬,还要掏出所有的钱交火葬费。更致命的是为了寻父迫于无奈把希望寄托在曾蒙奸过她的马达身上。“如果是假的,那我该怎么办呢?我想不出该怎么办,但我想我不能不去!”现实,此刻是那般的惨淡残酷无情,这种人间悲剧已经达到了不再能够用言语来形容,于是我们都只好沉默。
“我掏出了几张碎钱,在路边的地摊上买了两个又大又白的馒头,一边啃着一边赶往远处的车站AI档案无法做叠印直踩。”鬼子文作至此也沉默了,没有后来,也不需要后来。她何去何从,那是读者自己的事。只要明白苦难之下顽强的挣扎就好。
青年晓雷 这是一个由刚离婚从瓦城回来的女人讲出的故事中的主人公AI档案无法做叠印直踩。一个离婚的女人,瓦城可以说是一个让她翱飞的地方,但也是一个让她失落的地方“从城里离婚回来的我,自然对城里没有多少好感,我觉得城市就象那蜜蜂窝,里边有着许多可口的蜜糖,但也时常叫人被蛰的满身是伤。”一个过来人,满身伤痕累累,瓦城是她失落的地方,她已不再向往,她的心态也不再会冲动,她的眼光也会比别人更冷。“现在的青年人什么事都干得出来,而且常常干得叫人不敢想象”正因她是以过来人且又遭过挫折着本身已悄悄地给故事蒙上了一层悲悯的烟雾氛围。
泥丸的眼睛AI档案无法做叠印直踩。晓雷,一个出生在教师家庭的孩子,本该会被书默陶冶成材。但现实恰恰相反,他跟妹妹晓雨两个人无心求学,反而为父亲屈服于当教师寒酸清贫一生感到被侮辱。他为现状感到不满,要时刻地逃离这种生活,说不帮父亲读书,逃离父亲的那种道路,他要出去追逐自己的天空。而村里发生的血案事件,无声地助澜他的背叛甚至影响他的一生:两个青年因赌博上的一张百块假钱发生的杀人命案。当时赌博的人很多,却没有一个人上前去劝说阻拦啊“都象买了票在认真地看着一场惊心动魄的录象,眼睛眨都不眨”。看着一个青年拿刀捅入另一个青年的心窝里。正所谓“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民众的麻木还是在鲁迅那时已经泛滥至今。当时晓雷就在人群中,回家他的父亲陈村都被晓雷的表情吓呆了“晓雷两只眼睛竟象不是肉长的,而象一种空无一物的泥丸。”陈村镜匣地紧张起来,熟悉的孩子却让他陌生地感到害怕“那样的一种眼睛,也是一种随时都会出事的眼睛。这种眼睛看上去虽然空洞洞好象什么都不在乎,可一旦碰着什么异物,就会立即电闪雷鸣,烈火熊熊,组后把生命结成一段悔恨的故事。”这也是晓雷生命的写照。
晓雷,一个涉世未深的青年AI档案无法做叠印直踩。他挣扎不了现实的束缚,却不会向现实低头,却迷惘与现实在现实中徘徊,找不到生路。在《上午打瞌睡的女孩》中的寒露,可以把她顽强的生存能力作为小女孩对现实的残酷无知,只是命随自然而生,“寻找父亲”成为了她残酷无知,但在此的晓雷却是谙熟时世,有意回避却又找不到生路,于现实面前迷失自我,苦苦挣扎愤怒反抗。他与沙翁笔下懦弱的哈姆雷特截然相反,哈姆雷特是一个“思想上的强者,行动上的懦夫”晓雷是一个当机立断敢爱敢恨的人。或许这也是他的悲剧的源头。
在家里,晓雷的父亲陈村,可以说是个厚道淳朴的乡村民办教师,就算有时念念不忘地计想着每个月都会给上级拖扣不发的工资,有时甚至想到是一种施舍,把得不到的钱当成是一个老党员捐给了社会尽自我的贡献自我安慰AI档案无法做叠印直踩。甚至有时想到是上级蒙骗了工资可却又活得舒舒服服事不关己。而且还要把两个孩子也拖进这教师的行业,刻画司孩子们当即否决了他的想法。晓雨不读让父亲跟到过瓦城里的“我”商量找工作,即便是对瓦城“没有多少好感、、、甚至觉得城市就好象那蜂窝……叫人被蛰得满身是伤”也没有办法,只好让她到城里去当发廊洗头妹,洗着洗着晓雨最后给人包走没了消息。晓雷不愿重踏父亲那条路,说着不去帮父亲读书,便从父亲送他去的那间师范中逃跑了。他要出去闯,他吃苦耐劳,做事从不拖泥带水。他出去打工迈出人生的第一步,如果不是在火车上遇到那个重庆青年,说不定他也不会早早种下恶魔之果。可是鬼子硬是把这一切安排如此,权当一个祸根的源头,他的第一步便是给人卖到了一个石场。
愤怒的执拗AI档案无法做叠印直踩。在石场里,晓雷与上了一个淫荡无耻而又奸诈赖皮的老板,所有在那打工的人为了几百块的工资默默地工作着承受着这一切的不公平的剥削,心甘情愿地为生活而当奴隶。这就是现实中的现实。然而晓雷却不同,他涉世未深当属于初生之犊不怕虎般的倔强。因此恶果由此而生。他在第二个月时听工友们说杨老板的赖皮奸诈时,他不平的愤怒油然而生。“晓雷那双如同不是肉长的眼睛,一直干燥地等着杨老板的再现”当再次向杨老板要工钱还是赖着不给,他那双不是肉长的眼睛终于爆发了。随手抓起一个特大号的酒瓶结束了杨老板的性命。这就是现实的残酷无情。原本是为要回自己工作且是拖扣赖着不发了三个月的工资,反而被迫走上了犯罪的道路杀了杨老板。这些事都是无奈的。正是如此才让人震撼。这便是现代版的“剥削吃人”工人向老板要回拖着不发的钱,这是正常的也正因此晓雷才杀了人。很无奈很残酷。杀人后心里又矛盾,良知与犯罪感又一直缠着晓雷不放,后通过抛纸团来决定自首还是不自首。以至落得不再相信任何人“这年月你以为是哪年月?话说得最好听的人往往是最坏的人……这年月坏人已经越来越多而不是越来越少,你不能随便相信谁是好人……那些人首先想到的一定是他们自己,绝对不会别人”这便是晓雷的坦白。现实让他绝望。这便是“梦醒了无路可以走”的痛苦与绝望。③
离开石场后,晓雷到一家日籍华裔工厂打工时,老板是一个坐过十年牢的人AI档案无法做叠印直踩。他招工首先问员工有没有坐过牢犯过罪,越重的他会越重用“好象他办的不是一个赚钱的服装厂,而是一个犯人收容所”。当他怀疑员工偷一件衣服时,便要全体员工下跪。晓雷是个倔强的青年威武不屈,权贵不移,成了唯一一个没有下跪的人,反而得到老板的大加赞赏加人工要晓雷留下来工作。“给你这样的人打工是一种羞耻”拒绝留下。正如傅翔所说“悲哀就是这样,当你以为会有希望的时候,希望却被这些名不副实的人彻底铲除了。”晓雷虽杀了人却还是从容地面对,当他以为在服装厂可有立足之地时,却被老板这一举动打破了梦。认清老板的真面目之后决然离开。而老板却劝他说:“人格那东西有时并不植钱,值钱的是你如何生存下去,而且生存得像个人,就像那些妓女,你说她们有没有人格?你没有钱你日子都过不好,你整天被人小看,你说你有人格吗?”确实老板的这句话已概括了所有的现实已不再是梁山时代,穷得叮当响却是个男子汉,讲义气要尊严。老板还说“过着没有钱的日子也是一种羞耻”晓雷可以像汤司达《红与黑》中的于连那样借着权贵通向上层社会,也可以像方方鬼子值此也批判上层人物的种种丑陋。鬼子把晓雷放在尊严的金字塔顶上,为他那“威武不能屈,权贵不能移”的人格尊严,但同时我们也会清醒地意识到:在现实生活中,还有许多贫困者屈服于威武及权贵,是为了能更好地活着,这是鬼子值“晓雷”无声地向世人的呐喊,也代表着底层受苦人的呐喊:想着钱但不能成为钱的奴隶。
遗忘了痛AI档案无法做叠印直踩。鬼子把“晓雷”放进一个完全孤独的空间,任其自生自灭,让他一次次的看到希望而又一次次的用玻璃把他隔开。这是鬼子的“冷酷”,也是鬼子的“狠毒”,正是如此,故事才能更紧扣人心弦,更让人震撼。他后来回到家里,正碰上教育局用一个十分合理的借口,克扣拖欠他父亲们的工资, 他就纠集了很多人去街头,结果,被他跪在地下的父亲,挡了回来。然后,他去一个煤厂,在井下,被教育局长的一个什么远方亲戚,烧死在了井下。一个无名小卒无声无息地来到生存的大舞台,想轰轰烈烈地导演着属于自己的一出戏,却又无声无息的给谋害了,给人踢出了舞台,而那些伪君子们却是舒舒服服的活着。被民的高潮则是故事则是一波三折的结尾处,晓雷死后。
晓雷含冤的死了,遗忘了愤怒,遗忘了执拗,也遗忘了痛AI档案无法做叠印直踩。在父亲含痛背着他回来的半夜的路上又遇到了打劫,财物两空,一夜间头发全白了。陈村在愤怒抱打不平的村民们的鼓励之下,经过了激烈的思想矛盾斗争,终于在悲痛中重新站立起来去告发局长时,又遇上了前来抓拿晓雷归案的警察。悲剧的高峰在于冤而不得申反被冤死。晓雷杀人当抓,但他的死又却是冤,为民请命挺身而出,可却陪上了性命。由一个杀人犯又无意间成了人民心中的英雄。这样的死是沉重的,也是悲悯的。
“态度决定一切”,对于晓雷一波三折蜉虫般的生命,没有轰轰烈烈的故事,没有大起大落的情节AI档案无法做叠印直踩。他虽然杀人但他的遭遇又抹平了他的罪行,他没有逃避而依然向前挺进,依然与邪恶、腐败作斗争,反而成了人民心中的英雄。使人看到了希望,但现实又抹杀了这给人眼前一亮的光明。是他处世的态度成就了他的英雄形象,但又终因他处世的态度埋葬了他的生命,就是说晓雷前面的杀人只是为了后面与外国老板及揭露局长老底做铺垫。更深刻地写出了悲悯的过程。这就是鬼子的“冷酷”“喜欢在现实中寻找痛处”无情刻意地暴露底层人们生存真实现状。
老人李四 李四是《瓦城上空的麦田》中的老主人公AI档案无法做叠印直踩。鬼子这篇小说通说的是麦田,却又和一般的麦田意义大相庭径。叙述着小主人公“我”是一个捡垃圾老头胡红一的孩子胡来城。他见证了李四这块“麦田”迷失的过程。眼睁睁地看着事不关己的父亲被卷入了这块“麦田”且还陪上了性命,站在旁边奋力挽回却无能为力,眼睁睁看着“麦田”间接或直接地取走了父亲的性命又取走了李四的性命。
如果《上午打瞌睡的女孩》中的女孩是在年幼无知中以“寻找父亲”为唯一出路,《被雨淋湿的河》中的晓雷是在谙熟时世中迷失自我找不到出路,那么作为《瓦城上空的麦田》中的李四那他却是在自由自在的无聊之中把自己赶往死胡同里挤死AI档案无法做叠印直踩。李敬泽说这是“鬼子的无情刁难”
心中的微笑AI档案无法做叠印直踩。作为李四,在起登上“瓦城”这舞台受折后才痛心独白忆起从前“在每一个当父母的心中,他们任何一个孩子,其实都是块麦田,等你大了,等你结了婚,等你有了小孩,你就什么都知道了……李城(李四最小的孩子)是最后一个来到城里的……我觉得在我那个山里,我是永远没人敢比的……”从前的那刻他心中发出的微笑是多么的骄傲。
李四终于成功地把心中的麦田一个个地由农村送到了城市成了“瓦城上空的麦田”这是对每个家长来说都是莫大的欣慰及自豪AI档案无法做叠印直踩。然而,正是那一刻起,李四让魔鬼给成功地收购了他孩子们的灵魂。从而也断绝了孩子们淳朴的亲情。孩子们再也无法从上空麦田里爬回到原地。农村是平静的,连死人的生死日都烙在心底。相反,都市生活只能用“匆匆”来形容,车水马龙,接踵摩肩,急急而来,匆匆而失。为了生活成了金钱的奴隶。他的麦田自从飘到城里后全都迷失了,他悲痛欲绝。然而李四的死结正是在这节日上最后连老伴也害死了。是从农村过度到城里的人们都会有这些扣人心弦的感觉。鬼子以其敏感的笔震撼了千千万万高飞的游子们的心。
无泪的撕痛AI档案无法做叠印直踩。当李四成功地将孩子送到城里后,可没想到他却迷失了“心中的麦田”孩子们定下来后就渐渐地过上了自己的生活,最后连父亲的生日都给忘了,更不用说摆酒设宴让农村里的父亲风风光光的了作为辛辛苦苦扯大他们的父母,这当然是件痛心的事。李四在村里一个那么有名望的人,却落得个如此的窘境,一旦给外人知道多丢脸。他下不了气,在老伴的面前叨唠完还冲到城里找孩子们“算帐”可当他一个个找到后却又不说,孩子们反而对他的到来突然“杀来”感到莫名其妙而让他坐了冷板凳时,他的怒火才真正的点燃。当他再次出现在孩子们的面前时一被认为是冒充的了。因为他找一个叫胡红一的喝黑米酒,结果,让胡红一撞了汽车。他把胡红一的骨灰和自己的身份证放在女儿家门口,说自己死 了。结果,儿女们真以为他死了。回乡奔丧。结果,老伴也死了。他突发奇想让孩子们知道错的所在说他已经死了,连身份证都放在别人(胡红一)的骨灰瓶上,这是正了他的末路,迷失在瓦城的边缘,消失在孩子们的心中,无力挽回以至绝望地撞车而死。
在李四的理念中“我辛辛苦苦一辈子,我养你们干什么?我把你们一个一个养大,一个一个地送进瓦城来,我让你们成了瓦城人,可你们呢?你们连老子的生日都给忘了……死了怎么啦?我就是烧成了灰,他们也应该认得出来!我是他们的父亲,他们是我养大的,他们有什么理由认不出来……我不相信他们真的那么麻木”但现实他在孩子么心中并非那么伟大AI档案无法做叠印直踩。一代人跟一代人的观念发生了激烈的撞击。老子以为生日是命根,孩子生日早已淡化。如果正常思维,不难找到许多证明李四身份的方法。可是于鬼子,他既然发现了现实中人与人之间的亲情正在边缘化,他直是执意让其冷酷到底。孩子们明明旧看到父亲的身份证放在骨灰缸上,这便是最绝的证明。鬼子不留情面地批判它,便在接下来的作品中浮出了现实社会的致命毒瘤“这年月,连市委副书记都有人敢冒充……应该提防啊,应该小心,千万千万不能被人当成传说中的笑话”这是孩子们共同商讨否决李四的结果。这是城里人的观念,在孩子们的身上已经根深蒂固。李四为了证明自己与胡来城多次像贼一样进出孩子们的房子,给邻居看到了反而当没有看到一样。在房内做的记号却引不起孩子们的注意。赤裸裸的暴露了城里人与人之间都是挂着个虚伪的面具过日子罢了。这是环境。每个人的心自然间在这种环境的影响下不得不挂起面具过日子。正是在这种环境之下,促成了悲剧,更从最小一代李四的外孙艳艳的言语中更能感到:“爷爷也太过分了,不就是一个生日吗?城里人又不是什么神仙,干嘛非要记住你的生日呢?”这是纯瓦城代表的声音。
对于李四的悲剧我只能用“我”胡来城在与李四对话中的那句话来感叹“臭垃圾,捡完垃圾就一身的臭,但这些都是你自己愿意的,你怪不了谁”,事实如此,李四自愿把孩子送到瓦城,自愿把身份证放在胡红一的骨灰缸上,自愿让孩子误解,他想不到打成的结会是个死结AI档案无法做叠印直踩。“麦田”迷失了,李四也死了。可却还有千千万万的父母要把孩子往城里送,还有千千万万的孩子想成为城里人。
危机游戏AI档案无法做叠印直踩。对于一个还有正常思想感知的人,遗忘什么都有可能。但要忘掉生我们把我们养大成人的双亲,除非他还有生命的一天,可能都是无法抹去双亲的样子及亲情的,值得我们反思的是,李四有三个孩子,即便其中两个都死也认不出李四,就是他们的父亲还活着,也至少还有一个也总该还会有些人性,抱着怀疑的态度吧,为什么连到李四扑去撞车死后连尸体都没有人认,都没有人愿意反省一下有可能是真的呢?连那些女儿女婿都没有一个人站出来都一口咬定李四早已经死了。这便是游戏人生,这便是游戏的规则,只有游戏没有人情。正是由于他们都已踏进了这个游戏圈,就再也无法跳出这游戏魔掌的控制,只有给圈内毒害规则的渗化,人情味在这圈内被淡化遗忘也成了必然的。
李四就是《渔夫与金鱼的故事》中的老翁,当他成功地把孩子们送上瓦城地时候,孩子们却也同时把他给淡忘了,他没有渔夫那么幸运,至少还可以回归到以前,但是他却不可能再回到从前,因为他“死了”,人死了,心也死了AI档案无法做叠印直踩。他们的游戏规则不同,李四的背叛惟有死路一条,只能说是他的咎由自取。既然玩火只不服让火烧,既然踏进游戏圈,又不服游戏的规则,可能这是不可能如愿的。但孩子们都爬上了瓦城上空的那块麦田,却再也无法跳下来回到他原来的那块麦田,可孩子们却又是无辜的。
三、 悲悯中的呐喊
通读探讨鬼子在“悲悯三部曲”创作线索的道路中AI档案无法做叠印直踩,很明显就会浮现出许多关于现实人生生存的苦难悲悯的创作倾向:
首先是关于社会底层的小人物的描写:寒露及下岗的双亲、晓雷、晓雨及民办教师陈村、李四、胡红一及胡来城等AI档案无法做叠印直踩。但随着新一代商业化写作“美女作家”“青春写作”的异军崛起,关于苦难的话题越来越少。鲁迅那里的阿Q、祥林嫂、华老栓等苦难的形象也仿如随着鲁迅的逝去而越来越少。很多作家都在商业化的冲击下淡忘了这些话题,关于苦难悲悯人物的这些主题,或造就,或克隆。而鬼子笔下的这些人物对读者来说既是陌生的又是熟悉的。比如现实中的寒露、晓雨、四川妓女们无非都是于生活所迫从事发廊洗头妹的工作而渐渐地成了堕落者,或成了二奶或成了妓女;底层打工仔的代表晓雷们被老板欺诈不发工资在现实中是常有的事;陈村及李四们与孩子们的亲情关系越来越边缘化,甚至儿女不养父母的人物在新闻报纸上也是常出不鲜的。鬼子笔下的这些人物都是来源于现实生活但又有别于鲁迅笔下的人物,他们都不是麻木愚昧而是时刻都清醒着寻找着出,但面对着现实这些生活于底层的人们却无法找到出路,只好苦苦挣扎,苦苦的生存着直至或堕落或死去。深深地揭示了底层人生的悲悯。
其次是关于社会底层的小事件:为了寻找一个小小的欲望,《上午打瞌睡的女孩》中因为一块脏肉、《被雨淋湿的河》中因为想挣一点钱、《瓦城上空的麦田》中因为一个未过成的生日AI档案无法做叠印直踩。刚开始看的时候或许谁都不会去在意这小事件,直是以为这个小事件跟全文无关,可到了最后把读者震撼了的就偏偏出人意料的正是这些小事。最后寒露一家闹到家破人亡,晓雷一家父子都悲痛地乘鹤西去了,李死引出的两家三口人撒手在另一个世界找到了解脱。读者只要把这些小事件连在一起,就自然而然得发现,原来都是些小欲望,生活在社会底层人们的小欲望,或物质的,或精神的。他们的发生都是一个循环,从“寻找——破灭,寻找欲望的满足——希望的破灭;再寻找——再破灭,直至生命的消亡。”他们都是在追寻着最基本的最低级的生活欲望,然而却把小事件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越,最后没有一个小人物的欲望得到过满足,反而却都为此而家破人亡。正如作家吴俊说所:“与其说人或生命的最大弱点是死亡,毋宁说是一种渴望永恒的追求。人生的悲剧就是在于这种因追求而不得所导致的痛苦。这也就是不可抹煞的现实的生与死的痛苦”。⑤
再次是关于他们悲悯的结局:寒露——家破人亡,父亲因怀恨而走了,母亲因寻夫不着死了,寒露因寻父最后落得被蒙奸;晓雷——妹妹晓雨成了二奶,晓雷带着愤怒出场又带着充满英雄悲剧色彩不舍地给人踢离了生存的舞台,陈村在沉默中沉默最后还是又在沉默中死亡;李四——胡红一无缘无故地被拖进游戏圈反而又无缘无故地断送了性命,李四死的死算是最冤枉的了,本来就是一个生日,没有想到这一来还为此搭上了几条人命,胡来城成了孤儿AI档案无法做叠印直踩。鬼子笔下的这些社会底层平平凡凡的小小的人物,在他们的生存道路上所反映出来的悲悯的人生却不动声色地把我们撞得内伤,悄无声息地震撼了我们的灵魂。这些小人物也在默默中成了鬼子有关创作关注底层生存的苦难的代名词,都无不展现了鬼子在悲悯中关注苦难人生的呐喊。正如蓝海洋所说:“苦难是鬼子小说叙述的底色,但他的小说不止于苦难,苦难下的抗争才是他关心的主题,鬼子在对来自生活底层种种血性抗争的描述中展现了生命的本质,也寄托着作家巨大的悲悯。”⑥这便是评论家们对于鬼子小说的评价的原因所在,说鬼子是一个热爱发问的作家,他用他的小说“向社会现实发问,向人心发问,向我们必将长期面对的混乱的意义世界发问。”⑦
四、 总结
记得鬼子曾说过那样一句话:“在中国的作家之中,我真正崇拜的作家只有鲁迅一人……我喜欢他那对国民的极大悲悯的写作姿态AI档案无法做叠印直踩。审视人类生存的困境,关照底层人的生活,是我发自内心的一种选择。”注定鬼子要走“鲁迅风骨”这一条路,“因为平民的苦痛是最接近本质的一种苦痛,是那一种一刀见血的苦难。关注底层的苦痛,是悲悯里最人性里的一种情怀”。⑧所以他把目光直逼向那些在苦难中挣扎喘息的人们。
随着鬼子“悲悯三步曲”等小说越来越被文坛的肯定,不经意间鬼子的名字已经响遍了整个中国文坛AI档案无法做叠印直踩。鬼子的丰功伟绩也随之而来,“ 这些孤儿般凄苦和执着的艰难行走,终于使他们成为中国新生代作家的代表,东西《没有语言的生活》、鬼子《被雨淋湿的河》次第荣获鲁迅文学奖,在潮汐般涌来的表现现实生活的中国当代小说中,这两个中篇将是两块留在岸上坚硬的石头。2002年,鬼子又以《瓦城上空的麦田》荣列中国小说学会的2002年度全国中篇小说前十名。”⑨“以‘广西三剑客’——东西、鬼子、李冯为代表的广西青年作家群向全国文坛发起连续性冲刺,他们的写作给萎靡困顿的文坛造成有力的冲击,成为中国文坛一处不可绕行的文学景观。”⑩ 黄伟林著名作家陈建功在《中国当代文学作品精选(1949-1999)中篇小说卷》的导论中写的一段话: “读过余华的《活着》和鬼子的《被雨淋湿的河》,是否可以看出他们把现实精神和现代叙事相结合的努力?他们同样以自己的创造性劳动,为丰富我们民族的情感宝库和审美经验做出独到的贡献。”鬼子以他理性的目光审视着民间,关注生存,追问生命的意义,对人生存的悲悯追溯和拷问,所表现出来的不仅是一个人文知识分子所具备的高尚的精神使命感,同时作为一个作家,也使自己的作品获得了牢固的悲悯根基,在新生代文坛中树起了属于自己的悲悯风格的旗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