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90年代中期,上海市新闻出版局培训中心开始举办期刊从业人员的岗位培训期刊印刷。这个培训是落实国家新闻出版署的有关指令,即对新闻出版行业从业人员进行培训后,作为上岗、转岗和晋升的资格证明之一,上海是岗位培训试点城市。
我和同事陈雪良作为上海教育杂志社派出的人员,参加了上海市新闻出版局组织的“第一期期刊主编岗位培训”,时间段在1996年6月人17日至7月15日,地点在余姚路417号5楼上海市新闻出版局培训中心期刊印刷。参加的人员有上海社科院、高校、作协、教育等口的期刊工作者。班主任是夏长华,负责该培训的20几人的组织、联络工作。
报到后的第二天,班主任夏先生进了教室,手里拿了一摞卷子,告知:为搞好这次培训,出版局需要先摸底测试,了解出席人员的情况,以便更有的放矢地进行培训工作,绝不是什么考试,大家尽管宽心期刊印刷。夏先生说:请大家40分钟交卷,时间应该很充足。卷子发放下来,我看了一下,有几块内容,包括时事政治、新闻出版政策法规、文史哲知识、新闻出版业务等。第三天,夏先生找到老陈和我,他说:参加培训各位都是单位骨干,你们两人考第一、第二名,我们考虑还是根据成绩定一人为这次培训的班长。这班长是为培训学员服务,希望你们能承担一下。我当即说,老陈资格老,老大学生,在市委写作组待过,比较合适。老陈则说,还是小李合适些。最终,夏先生希望能推荐我担任班长,我也就接受了。夏先生在班上说明了情况,征得学员同意后,我正式成为班长。这班长其实就是打杂,进行上传下达和组织有关的学习、讨论活动,并做笔记交夏先生。
参加第一期培训的成员有的资格蛮老,比如像《收获》的周介人主编、上海社科院尤俊意主编等已经50多岁了,其他一些人也都在四五十岁上下期刊印刷。不过,大家学习比较认真,讨论也开诚布公,很热烈。当时培训还是比较正规的,内容包括期刊出版的方针政策、期刊出版的法律法规、期刊出版业务与经营管理等,另外,培训结束要交一篇业务论文(题目自定)。
期间,市新闻出版局副局长和培训中心主任严遐林在开班仪式上讲话,希望大家能够放下手中的工作,投入到培训中来期刊印刷。以后期刊处处长柴建民也做了专题报告,其中印象深刻的是他说起:1937年,上海的期刊已经达到8000余种,数量和今天全国总量差不多。《咬文嚼字》主编郝明鉴也做了业务讲座。培训期间,我们还外出参观了新闸路上的印刷机构,了解了电子排版、电子印刷的趋势。整个培训一共102学时(不含论文)。
平时大家的工作都十分忙碌,有这么一段时间能够坐下来比较系统地学习、思考,感觉还是比较受益,从学员的反映看,也普遍认为不错期刊印刷。经过思考,结合学习的体会和本职工作,我上交的论文是有关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学生期刊的编辑和发行方面的,因为那个时段单位正布置我有关这方面任务并且在实践。尽管论文以现在的眼光看还是比较肤浅,但新闻出版局聘请的专家通过评审给了论文“优”的分数。
我1983年8月,从上海市教育局工作岗位转到上海教育杂志社后,曾向萧树人主任提出去华东师大读研究生的请求(业余),他对我说,你的学历足够了,予以婉拒期刊印刷。这次培训是我在职业生涯中唯一的一次较系统的职后培训。
数月以后,参加培训的学员都得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岗位培训合格证书”,我的证书号码为“第001号”,这是我有点光荣感的 期刊印刷。
2019.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