艳阳深处
——印刷厂见闻记
八月艳阳下的广州天河,沉浸于一片车声之中,街道外的橄榄树,枝叶低垂,听不到半句蝉声车贴印刷。一位书商朋友,带我前往印刷厂,我本没有去印刷厂的必要,但出于好奇,还是随之去了,再者,也不至于让这位朋友迂回地送我回去。
这个印刷厂在天河区一个较为偏避的村落里,书商朋友因为最近要出版几本小杂志,前去拿个印刷底本,再处理一些琐碎事情车贴印刷。我坐在他的车里,感受到广州天气的闷热难奈,可能是阳光太大,时近正午,也有可能是车的空调不太济事,我坐在后座,坐倚不安。车拐进那个村落的巷子,左一道,右一道,似同迷宫,道旁多有修葺,所以前行缓慢。朋友说,因为亚运会的到来,这些村道大概也要整修一番。经过几道窄窄的村巷,车身经受一次刮伤和一次无法通行而改道,终于来到了印刷厂。
这个印刷厂门头挂着《边防警察杂志》印刷点的字样,一进门就有一个方头方脸的负责人出来与朋友寒暄,满脸笑容,也不忘递上两支“芙蓉王”烟,又令文员倒了水,安排我们坐在室内一张红木长椅上车贴印刷。不用说,我的这个朋友是他的老客户了,所以这般殷勤。他们谈一些杂志封面印刷之事,我也顺便掺和了两句,便没有多少言语。我在端详这室内后壁那块几乎占了一面墙壁的仿铜雕画,画中有松有鹤,有山有水,山石突兀处采用浮雕工艺,定睛看时,仿佛可以跌落下来。画的两边有对联,说的是“山主人丁水主财运人财昌盛”等字样,大有广东的风味,因为广东这边极信这些风水。
不一会儿,他们两个便去车间看样版去了,我一人无聊,也就去了车间车贴印刷。这车间分开很多个独立操作室,刚进出的那个车间,只有一台庞大的机床,马达带动着齿轮与转轴不停地运转,从车间的一头自动进入些洁白的纸张,经过几台机组,那纸张忽上忽下,随着锃亮的转轴转动如梭,不一会儿,就可以在车间的另一头看到印刷好的杂志封面,鲜洁多彩,焕然有光,层层相叠,达几千余份。一个工人,着深灰色工服,在幽暗的车间一角,在日光灯的有限照耀下,看着印出来的样版,用尺子量着画着。在隆隆的齿轮与转轴声中,他们根本没有发现我们已经走进了车间。
车间弥漫着油漆刺鼻的气味,那种气味似乎带点酸,总之难以用语言表达出来,就像颜色当中有“卡其、军绿”等色,这种气味也许过于专业我找不到适当的词语车贴印刷。刚开始时,我闻到这气味后有点不像进来,但想着别人都在里面,也就打消了那种念头,进来了。不过,我还是谨慎的呼吸着,不敢呼吸过深。气味的刺激性在告诉我这些气体是机体不欢迎的物质,因为在进化当中,我们的基因早以对有害有毒气体作了记录——它通过嗅细胞警示我们:赶快离开这种环境。
但在工业社会里,人们却不得不依赖这种环境,尽管大家都知道那气味对自身并无好处车贴印刷。如果他们不委身于车间,他们又如何在车水马龙的广州立足,如果他们不忙碌在流水线上,又如何养活身外那或老或少的爱着的人。
面对我这个陌生人,车间里的工人也就埋头做着自己的事,可能心里会想到我是一个客户,也许他们根本没有注意我,只是在用心计量、看护他们的工作车贴印刷。
一个年方二十出头的小伙,坐在另一个车间的角落里,细心的看着他面前的印刷机器,他的手垂在膝上,在咔喳咔喳的声音里不停地看着机器,尽管他看似闲坐,我知道他的心里一定在等,等下一道工序的到来车贴印刷。我细心地看了一下那印刷的纸张,上面的字迹说明那是广州某医院的病情单。
随后,我去了装订车间,与装袋车间,所生产的产品有信封、书本、学生练习册,这些车间的人数较印刷车间的人多一点,稍稍安静些,但也少有聊天说话那些快活的气氛,装袋的装袋,修订的修订,装箱的装箱,都默默地专注着车贴印刷。这些车间不及印刷车间,由于是一层的铁皮顶棚,显得有些热,而印刷车间虽然气味大些,却有空调来消解下暑热。
现在我想着提笔写点对工厂的印象,本想着写点工人的相貌,来作点真实的纪录,却无法再想起来了车贴印刷。也许是他们的面容除了沉默少有鲜活,也许是我走马观花没有细心记下,总之,除了对他们那些深灰色的厂服记忆犹新外,已无法写下他们的一颦一笑了。单是中午下班之时,我记得他们快活地走过我的身旁,有两个穿红色服的女工,特别打眼,笑声爽朗如溪水。
不过,还有一张工厂里张贴的光荣榜,让我印象深刻车贴印刷。这张光荣榜用红纸写的,贴在工厂的正门口,说的是一个暑期装袋工,一天装袋千余个,为厂里赶货做了贡献,根据解释,这装袋工是暑期前来广州省亲的儿童或少年,他们在家乡上学,暑期来广州看父母,于是也在父母的带领下,到厂里做事了。表扬的还有一个煮饭阿姨,说是这个阿姨尽职尽责,从早到晚,不辞辛苦,保证员工在大热天有饭有菜吃,还有粥和汤喝。真是个不错的表扬:员工吃好了才有气力去工作啊,真是位心善有责任的阿姨。
回来之时,我与那位书商朋友又奔走在那些村巷与街道,阳光很大,车里面依旧燠热难奈车贴印刷。我的脑海之中,还是那些咔喳咔喳响着的机器,那些深灰色的工服与稍稍昏暗的车间:车间有点乱,白色,绿色,黄色等种种油漆堆放在车间的机床边。我想起印刷业的发展,因为前些天我还在看历史书籍,看到过宋人毕升在活字印刷上的成就,从那以后,书籍的排版节省了很多人力,知识也就传播得更快了,但现在呢,印刷品借用光的速度,昼夜不停地自动运作,在齿轮、转轴、激光、软件的带动下,也正在为更深的文明传播作贡献。然而,我在这科技文明与工业发达的背后,看到的总也脱离不了那些暗淡,它们在艳阳的深处,不太让人了解,却真真实实,像一颗螺丝,一颗齿轮,随着机器运转着,沉默着。
书商与我谈论着当今哪种书有市场,又谈到时下青年读者的读书口味,谈及封面与标题的重要,又谈到当今作家的窘境,又谈到纪实文学如何不受欢迎,贾平娃的《废都》又是如何隐喻精微,说:“现在这个社会,什么都废了,城市废了,环境废了,人也废了车贴印刷。”这难道真是贾平娃用一种世人难以接受的态度去完成《废都》写作的春秋之意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