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费出书指南
石 专
曾经有一位著名的作家对那些质疑他的书是否产生了库存积压的问题作出了这样的回答:“我不是自费出书,不用去自己找销路。”我想哪怕再迟钝的人,即便没见到他说这话时的样子,也不难感受到他那副得意的表情。那么,他在得意什么呢?难道仅仅就因为“不是自费出书”?
答案是肯定的。自费出书——多难听啊!那意味着除了你自己,没人欣赏你的书,也没人愿意帮你出书。那意味着即便在这样的情况下,你也还要厚着脸皮出书。不是说中国当代文学都是垃圾么?只听说过出钱清理垃圾的,没听说过出钱制造垃圾的,自费出书——你用意何在?那不是掏钱污染环境么?此作者不仅智商有问题,道德也同样有问题。试问,这样的人写的书,能看么?
作者不能直接回答这些问题。他甚至都不能用他写的书来回答这个问题,因为答案已经预设——总之就是没人愿意翻一翻他的书。
写到这里,我感到我文章的题目起“大”了。因为我仅仅只能用我自己的经验来“指南”,我只能通过我所看见的、听见的和想象的,来描述我所见到过的“南”在哪里。“指南”并不是“指路”。 这仅仅只是对一个方位的描述。“南”在远方,“路”脚下,而且是在每个人的脚下。希望我的经历能对中国广大的、不名一文的、文艺青年有所帮助。我也是其中一员。我们有种种缺点:我们薪水有限、懒散、嗜书如命、购书上瘾等等。但起码有一点,是值得指出的:我们对文艺的态度很真诚。我们都深深知道,在这个混乱的世界上,那是少数值得尊敬的和最美的东西之一,甚至是——之首,我们不会因为随着别人对她的态度改变而改变。
下面,我愿意用一点篇幅来交待下此篇文章的背景。因为是自费出书,除自己之外,再没别人介绍你自己,所以,一点自我介绍是必不可少的。我叫石专,花了两年时间,靠业余时间写了一部小说,今年我将它鼓捣出版。石专不是我的真名,我想这个事实已经明显到了这是句废话的程度了。这个笔名——从形象上来说,是失败的。念出来不好听,看上去不太严肃,乍看像“砖”,而后者正是我的用意所在。我记得早在初中的时代,有一次语文期末考试,作文题目出的是“脊梁”。这种八股作文用屁股想想,也知道是叫学生写如何做“中国的脊梁”,我运气好,在考试前不久,曾有幸通读过一篇类似的“优秀范文”,凭借着当时的记忆力,我几乎是一字不漏地将其复制在考卷上,造成的结果就是那次语文考试我得了很高的分数。那篇作文,不仅得到了语文老师的首肯,还被贴在了课堂后面的墙上供大家学习。我做贼心虚,有一天下课后,把它扯了下来。我对这件事印象及其深刻。因为这荣誉根本不属于我。我抄袭了别人。我甚至都没太搞明白这位作者的中心思想就得到了一个“明确的中心思想”(语文老师这么说的)。后来,我花了一点时间,回过头认真地研读了这篇范文,我不得不承认这是篇出色的作文,我至今也写不出这样出色的作文。人都是有自尊心的,我可以说:我写不出不是因为我的水平不到,而是我压根没这样的想法。没想到经这么一狡辩,我真可谓瞎猫碰到了死老鼠——我发现中国文人有一种“脊梁”情节,人人都想当“脊梁”,假设国家是一座建筑的话,再假设人人都成为“脊梁”的话,那这建筑还是盖不起来,除了“梁”,还必须有“砖”。脊梁虽牛,一根足矣。要那么多干什么?遇到一场地震,塌下来砸死的人也是最多的。所以,我宁愿是一块砖。“梁”这种东西之所以人人向往,无非是位置比砖高一点,风光一点,压着的“单位”多一点。中国人干什么都喜欢压着别人,可我想说的是,其实有时被压着的感觉也未必不爽。
我和砖有着不解之缘。到了高一,我爱上了邻校的一位姑娘。我于一个偶然的机会认识了她,很快,我向她表达了自己的爱意,她没拒绝我。可她不乏追求者,其中还有不少是打架能手。我有几次鼓足了勇气,在下午放学时,在她们学校门口等她。每次我这么做的时候,书包里都藏了一块砖,完全是用来自卫的。我和她“好”了两个月,天天都背着砖上学——回家。后来不知怎么搞的,她不想和我好了。我有些难过,但另一方面,我如释重负——再不用背着砖上学了!不过话说回来,为了爱,上至耶稣,下至凡人,都可能要背负点什么的。比起十字架来,砖是多么可爱,铺在脚下是道路,握在手中是武器,必要的时候,还可以用来保卫爱情。
以上便是我的笔名的两个来源。现在回过头来说正题,从自费出书的动机种类说起。为了方便起见,我把“自费”二字省略——比起出书,自费出书虽然在品格上低一等,但起码有资格享有共同的动机。一个人出书的动机包括哪些呢?一般而言,可能包括:1.赚钱的动机 2.对名誉的渴求 3.表达的需要 4.获得某种官方认可(比如职称、博士学位等)的必要途径。就我的情况,除了第四条,前三条统统都占。还有,为了表示我并不是一个自不量力的人,我要说,第三条是我最最主要的动机。还有补充吗?当然有。和中国大多数爱文艺的人一样,我是一个购书狂。在藏书量达到一定量时,我会问自己一系列问题:这一切都是为什么?我读书是为什么?2000册书很多了吗?有没有漏掉的?关于为何读书,一位伟人给出的答案是:“为了中华的崛起而读书。”可现在,中华已经崛起了,这个答案已经过时,我必须另找答案。既然一切都指向“书”,那当然和书有关——在那么多书里,独缺一本自己的书。我的确是这么想的,但好像本雅明说过类似的话:收藏一本自己的书才不失遗憾。如果她得到市场的青睐,带来一些经济受益,那就更好了。再引用一位经济学家的话就是:“用来支付一切商品的,终归是商品。”购书是为了读书,读书是为了写书,写书是为了赚钱,赚钱是为了再购书,最终还是为了读书——读书的目的居然是为了能够继续读书,整个动机其实只是个悲哀而封闭的圈。如果把个人比作国家,购书就是进口,写书就是出口。一味的进口和逆差,心里肯定是不舒服的,做梦都想要出口,如果某天产生顺差了,一定要找个高档的馆子庆祝一番。
有人会说,文艺不应该考虑市场。我这样用贸易来打比方是不对的,有误导性。我要反驳的是,您既然都看出是误导了,那我的言论大概也不会误导您了。文艺虽没有成本,但出书是有成本的。所以,成本和收益是必须考虑在内的,而且是大家都关心的问题,对于一个以30元的价格买到一套《尤金•奥尼尔戏剧集》都会乐上一个星期的人(比如我),这成本还不低。我听过很多搞文艺青年都感叹过这个门槛。有时候,这个门槛简直就是一个拦路虎。一想到它,一个又一个作品就流产了。中国的文艺青年们呵,你们可否知道有一种流产叫做习惯性流产?就是你能怀上小孩,但总也不能把它生出来。对于妇女,习惯性流产的主要原因是子宫颈内口松弛所致;对于文艺青年,我想,可能就是创作自信心的松弛了。有多少灵感禁得住这样的扼杀?女人的一生大概也仅仅只有400-500个卵子能够发育成熟并被排出,能够变成人的,把概率和妊娠期都考虑进去,不超过20个。卵子尚且如此,而况灵感乎!对于一个作家来说,10部长篇已经是极限了。再多的话,质量上肯定是大打折扣的。据我的观察,大多数作家在写第四部作品的时候,折扣的现象就已经出现了。江郎才尽的现象,就如同妇女的绝经一般,均属于正常的自然现象,人们不该加以嘲笑。
那么,这个门槛有多高呢?这门槛说到底就是钱。你要准备一笔钱。这笔钱官方的叫法是“出版经费”,主要包含几个部分:1.书号费 2.印刷费 3.编辑费装帧设计费以及物流费。第一和第二项是大头,占这笔钱的95%以上。最后一项可以不出,但你要付出代价。具体的情况我后面会说。先来说说书号,一个中国大陆的书号到底是多少钱?说老实话我现在也没弄明白。有人说8000元,有人说12000元,还有人说是20000,我是交了15000元。那么折衷一下,就算15000元。前不久,我看到一则新闻,一名要人宣称:“中国的书号是一种资源”。顿时间,引起各方热议。书号是一种资源?这话听上去有些匪夷所思。资源是什么?学过定义,但是忘了。但我知道,资源所具备的两个特点:一是要有价值。二是要稀缺。先回答好回答的问题,也就是第二个,书号稀缺吗?是的,无庸置疑。据说中国大陆每年只有15万个书号配额,500多家出版社平均每家才能分到300个左右的书号。每家出版社都会说书号不够用。为什么要这样做这样的限制?政府的说法是为了规范图书市场的同时,又繁荣图书市场,听上去无懈可击。不过这里面的逻辑关系很蹊跷,由限制导致了稀缺,再由稀缺导致了繁荣。我是越想越糊涂。接下来考察第一个问题,书号有价值吗?对于一个想要出书的人,是有的。但到此为止,正如卡夫卡笔下的K,那道法的门,仅仅为他而设。书号仅对要出书的人有价值,而对其他人没有。设想这样一个案例,一个出版社和A公司采购了一批办公用品,然后出版社的会计对A公司的人说:“我们经费紧张,货款能不能用书号来冲抵?”除非A公司的人从老板到员工都是作家,全都要急着出书,要不就是全疯了,否则他们可能答应这样的要求吗?虽然中国的书号买卖现象是那么疯狂,但毕竟是小范围内的疯狂。这位要人想必是由此获得了灵感而想出这样一个理论,但他犯了一个小小的错误:并不是所有能换成钱的东西都能叫资源。昨天我看报纸上登了一则新闻,说有个电脑高手窃取了一名妙龄少女和她男朋友亲热的照片,以其勒索少女,金额非常高。这类“艳照”敲诈事件如今非常频繁,其实早已是古已有之(古到有照相机)的事了,游戏的规则连小孩儿都懂,报警的受害者无非都是嫌自己的艳照价格太高。倘若敲诈者不要那么贪心,且能讲点信用,这笔买卖还是有得做的——艳照能换钱,但它是资源吗?单是看一眼就足够拘留你的。认为它是一种资源并付诸了行动的人,统统蹲了大牢。
总之,书号——如同用来敲诈妙龄少女的艳照一样——仅仅只在特定的事件里,对特定的人有价值(其实说成价格更准确一些),它仅只具备部分资源的属性,它倒是很像一种资源,但远远不是一种资源。因为是政府所定的政策,所以这笔钱是怎么也省不掉的,最多只是变成一个“由谁来支付”的问题。据说有一个办法可以降低成本,大概就是找到一家出版社,想办法将你的书挤进一批“丛书”里。一般规格的丛书书号大约3万多元,假设这批丛书含5本书,那么平摊到每本书头上的书号费也就6000元左右。但是那样一来,书的装帧就要服从丛书的风格了,很可能是高度的统一,就像穿上了制服一般。我是很反感这样的,我宁愿多花10000元——不为别的,就为了脱掉制服,我没制服癖,无论对于妇女还是书籍。
接下来说说印刷。这是比较令人头疼的问题。原因在于印刷的特殊性和你的腰包还有你的预期之间的博弈关系。印刷书籍的成本包括:1.菲林输出 2.制作PS版 3.纸张和油墨 4.印刷人员费用。第一次印刷所有的费用都会产生。前两项的意思就是为你的书做个模版,行业内简称“出片”,我的书大概有11个印张,出片费大概2000元左右。重印的话,在不做任何改动的情况下,只产生后两项费用。第一次印刷的数量是个很大的学问,因为每家印刷厂都有一个“开机费”,就好比计程车有个起价费一样。印得越多,平摊到每本书头上的成本就越小,但同时也要求你要准备更多的钱。我大概描述一下书的数量和印刷成本之间的函数图象,给大家一个大致印象,假设书的数量为X轴,印刷成本为Y轴,那么该函数曲线从Y轴的“开机费”起始,向X轴发生弯曲,越往后,斜率越小;越往后,边际成本越小,但边际成本变小不代表成本变小——成本是在越来越大,只是变大的速度慢了下来。我比较亏,10000元才印了1000册,10元一本。这就好比刚座上计程车,绕了足球场半圈就下车了。出版社才给我3.5的折扣(换来的一点点好处是免交编辑费、装帧设计费以及物流费,据介绍,这已经是相当看得起我的表现了),就目前的情况而言,每卖完一本,我还亏着0.9元。粗略地算了一下,一本350页左右的书(大概11个印张),定价26元,要卖到5000册才刚刚保本。
所以,我建议如果有钱还是多印一点,当然,你要有信心它们都能卖出去。还有就是书的用纸问题,尽量用轻型纸,不要用书写纸。轻型纸会使书撑得很厚。现在世面上很多书都是这样的书,明明不足200页,但看起来就是有300多页,定价不低,但折扣可以很低,让读者觉得捡了个碗大的便宜,其实书商们嘴都乐歪了。全部的秘密就在用纸上。这类书,无一例外用的都是轻型纸。而且,轻型纸只比书写纸稍贵一点点。我当时图便宜,选用了书写纸,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至于封面,还是老老实实用铜版纸附哑膜。一是经济,二是由于是第一次出书,没半点名气,书可能要在书店里待很久。铜板纸附哑膜较别的特种纸封面要更耐脏一些。(注:哑膜并不是你可以随意撕掉那种膜)
最后的阶段,也就是书的发行阶段。其实才是一本书命运的开始。这是自费出书的作者最艰难的部分。你会如同睡醒了一般,发现全世界只有你一个人会关心这本书。出版社——他们就压根没指望过你的书卖得出去。即便一本都卖不出去,反正他们该收的钱早已经收了。一句话,他们只打算赚点书号钱。卖成什么样子,完全是作者自己的事。有位熟人说可以帮我联系一位圈内人士,圈当然指的是文学圈,说可以帮我“推荐推荐”,但是必要的费用是少不了的。我当时就拒绝了——内心很愤怒而表情很平静。我不是舍不得这钱,几万都出了,千把块算什么。我只是觉得这样做太欺骗我的自尊,也太欺骗读者了。这不仅仅伤害我的情感,而且伤害整个事件的逻辑。道理很简单,如果你觉得我的书真好,那就说声好;如果觉得不好,那就说声不好,我给你钱,然后你说好。这算什么?难道是仅仅因为我付了钱,书就变好了么?
后来我有些后悔了,这说明我不是一个敢于坚持真理的人。不过事实很残酷——没人愿意读你的书。我开始感到编辑夸我“勇敢”是什么意思了。我开始感到为什么那么文艺青年在出书的问题显得那样犹豫所包含的全部意义了。几分耕耘,几分收获,这完全就是一种天真。我不想去炒作。但现在的新书,几乎没有不炒作的。无奈之下,我拨通了几家报社的电话。我想请他们看看我的书,随便推荐一下。这次我学乖了,几乎是开门见山般地和他们谈钱的事。他们给我的答复很令我兴奋:“我们不收钱。你把样书寄给我们就行了。”我一口气寄了五家报社。一个星期过去了,两个星期过去了……一个月过去了,没有半点消息。我又试探地打电话过去询问情况,有三家报社说“安排不过来”,有一家说“没收到书”,还有一家说“人手紧,没时间翻阅”。比起沮丧来,我感到更多的是奇怪。这些报社的行为都直接指向一个同样的结果:我们不会帮你做任何推荐。为什么他们会如此一致?我并没漏掉什么,关于钱的事,我一开始便提了的。
后来,一名业内人士解答了我的疑惑。原来,所谓“我们不收钱”这句话,只是一个缩写。它的正确写法是“我们不……收钱”,全称是“我们不好直接和你说要收钱”。想要在报纸上做点带有宣传性质的评价,可没那么容易。特别对于新人新作,不仅要钱,还要有渠道,最关键的是后者。原因是所有的报社都对外立了“不收钱”的牌坊。但实际上是收的,而且收得还不少,这笔钱还有个好听的名字,叫“版面费”。假如要炒火一个从未听说过的小白,交钱的人一定是要有点来头的,这至少可以保证此事心照不宣,一是因为以前有点交情,二是因为以后还要合作,他(交钱的人)不至于会撕破脸面。我敢说,在中国这样一个阅读率如此低的国家,任何一本新书的畅销都不是自然的发生,里里外外全是用钱砸出来的。甚至有时候,撇开畅销书的质量不说,就连这“畅销”二字都是假的。中国书商们的水平虽然不怎么样,但愚弄一下中国民众,还是绰绰有余的。基本故事大纲是这样的:首先是书商高叫:“这书要卖100万册!”民众中肯定有人要不同意了:“你凭什么这么说?”书商回答:“不信你看看。”一部分民众信了,掏了腰包。另一部分则很不服气,为了证明自己是对的,聪明的,也掏了腰包,看完之后说:“这种烂书也能卖100万册?别侮辱我的智商!”其实这个故事在早书商说第二句话时就完结了,后面的情节,我完全是本着悲天悯人的精神加上去的。读者的智商——就是读者在证明自己的智商的途中丢掉的东西,书籍的畅销——就是在读者对其畅销的质疑中产生的东西。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大多数人都痛恨炒作,但结果却是几乎所有的炒作都达到了自己的目的,因为炒作不痛恨大家的痛恨,不仅不恨,而且需要——正如你往一坨臭狗屎上扔臭鸡蛋,这么一来——它不就更臭了么?
畅销书还有一个令人讨厌的特点:它占据了书店很大的一块空间,把别的书挤得没有位置放。中国的书店有点像那种老式公共厕所,共用一个很小的粪坑,畅销书就是那种能吃能拉的饭桶,噼里啪啦,几下就把粪坑填满了,逼得其他人只能拉在墙角。
当然,畅销书中也有好书,不能一棍子打死。我在心情很好的情况下,还是比较严谨的。比如来自美国的《麦田里的守望者》、来自日本的《挪威森林》、来自法国的《小王子》、来自英国的《魔戒》以及来自中国的《现代汉语词典》等等,这些都是畅销书中的上上之品。
不知大家注意到没有,那些畅销书之中的好书,除了宣传,几乎是没有做过炒作的。也就是说,如果一本书能够真正经得住市场的洗礼,即便是畅销,也未必就是烂书。烂的恰恰就是那些做一锤子买卖就走人的那种书。(比如宣称本书限量发行99999套,这种伎俩就是典型的忽悠,就好比说“我今天只放了99个屁”一样荒唐。)
所以,宣传是必须的,特别是在你觉得自己的书还不错的情况下,就更有必要了。我要补充一点,如果你的书的确不错,千万别去炒作,炒作只会使你失去真正的读者。
那么,问题来了,自费出书的作者该怎样宣传自己的书呢?我认为,首先是在书上架之前就尽量联系“圈内人士”,请他们对你的书“言语言语”,如果你的书真好再加上运气足好,直接就可以在“圈内”传开。这——即便是出点钱也是值得的。在这种节骨眼上可千万别坚持什么狗屁真理了,否则你将重蹈我的覆辙。想想伽利略的故事吧,他为什么最后妥协了?为什么他要在罗马宗教裁判所的法庭上签字放弃哥白尼的学说?他临终时的遗言非常耐人寻味:“追求真理需要特殊的勇气。”请注意他使用的修辞——“特殊”(?)为什么他不没说“巨大”或者“很大”再或者“非凡”?“特殊的勇气”是什么意思?
伽利略用这句巧妙的遗言解释了他为什么要妥协:真理是宝贵的东西,保存真理不亚于一场战役。特殊的勇气就是指具有战略性的勇气——坚持真理需要策略,“勇”与“谋”的结合才是完整的。其最终目的乃是为了保全——保全生命以及与生命有关的东西,待到有条件再回过头来坚持真理也不晚。
接下来就该联系平面媒体。如果你的第一步完成的好,媒体应该没什么太大问题。但也不要盲目乐观,报纸的版面有限(此乃真正的资源!),有些所谓的周刊的版面其实已经安排到一个月以后了。什么意思呢?就是说报纸编辑手头要发的文章已经堆到下个月了,你要插队?那交钱吧。如前所述,就是交钱也要有门路。与报社交涉千万要切记——绝对不要承认自己的书是自费出的,这个谎一定要撒到底,就算见了毛 也别松口。因为一旦被他们发现你的书是自费出的,想做书评的可能性就基本等同于零,就好像在路边生的小孩儿不可能进重点学校念书一样,更别提当选三好学生了。我之所以敢于承认,是因为我多方努力最终无果,索性破罐子破摔了,摔响了也是一例成功的反面教材,以供警示。
如果你的作品是小说的话,千万千万要在“内容简介”上多下功夫——除了实在的内容,什么都可以扯,就是别介绍内容,语句可以参考网络上那些书的评语,诸如“绚烂”、“凄厉”、“焰火”、“华丽”、“慵懒”、“阴郁”、“碎片”等等词汇,要大量使用。如果你的作品是散文或者随笔集的话,最好能有个主题,比如关于爱情、婚姻之类的,这便于推荐的时候有文章可作,不要过于散漫,只有名人才有散漫的权力。如果你的作品是诗集的话,……唉,如果是诗集的话我只有祝你好运了。不要误会,我本人非常敬重诗人。在过去的岁月里,我们曾频繁听到一些关于诗人自杀的新闻,频繁到以至于今年没有这样的新闻倒成一则新闻了。人们把诗人生前的诗集在诗人死后出版,然后高呼“文学没死”,妈的,人都死了,文学抵个屁。
总之,自费出书困难重重,希望大家有个心理准备,但如果是这个心理准备防碍了你的写作,那干脆连心理准备也不要有。因为这些困难都是可以克服的,只要你真想克服的话。
有没有什么更好的办法能够全面避免自费出书的弊端?我想应该有,但那已不属于本篇文章所要讨论的范围了,我倒希望有某位高人出面写一篇“非自费出书指南”来,如果能起作用的话,那么将——天下志士尽欢颜。但在这篇文章出来之前,我想简单地谈谈我的经历和我的看法。
我也是个人,在作品完成时,当然不希望自费出书。我曾将书稿的压缩包发给某出版社的电子邮箱里,第二天我打开电脑,惊喜地发现有一封从该出版社发来的邮件。我打开一看,心凉了半截——是一封退件,更让我绝望的是退件的原因:“发送失败,对方邮箱已满。”我一个22万字小说的压缩包不过400多K,一个出版社的邮箱,最少也应该有3G,邮箱居然满了!那里面有多少书稿啊?编辑要全部看完的话,眼珠子都该掉在电脑键盘上了吧?我们的共和国发展到今天,作家的大量涌现都快成一个社会问题了,如果在百度上搜索关键词“美女作家”能提供到100多万个搜索结果,google能提供800多万个搜索结果(google就是这样猛!)。现如今,作家多到了什么程度呢?无法统计。如果在20年前说一个人不是文盲,那么代表他(她)念过小学,但在今天,如果说一个人不是文盲,那他(她)极有可能就是个作家!
我也曾尝试将作品贴在门户网的原创作品区上,也没用。人家是讲究点击率的,老老实实写的作品总是敌不过那些《与XX同居的日子》,按照我小说的内容,我是完全有条件将名字改为《与少妇鬼混的日子》的,但这超出了我忍受的底线,所以罢了,也只能罢了。我毫无选择地选择了自费出书,如果说自费出书带给了我什么收获的话——那大概就是提前做父亲的感觉了,真是里里外外都要操心,点点滴滴都要留意。
不要抱怨这一切。这些就是事实,游戏规则是遵照事实来定的。想玩下去,还得遵守它。我只是想说,如今共和国所表现出来的文艺水平并非真实的(任何想要否定这个观念的人都属骗子),有一大批优秀作品正是由于这些种种羁绊而不能面世。衷心希望共和国的有识之士们能够克服困难,早日将自己的真知灼见引入大千世界。我写这篇文章的目的就是为了提示在你们打算这么做的时候(大致)会遇到哪些问题,我希望自己名副其实,是一块板砖,抛出自己,引来美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