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张和印刷术引发的流血大革命
李非
自罗马帝国定基督教为国教后,基督教的地位从来没有动摇,而帝国政权却不断更迭。宗教稳固的社会地位导致教权日益扩大。在西罗马帝国、法兰克王国、神圣罗马帝国的大封建,大动荡,大分裂时期,教会反而得到国土,成为号令和封建四方的教皇国。
教皇既是精神领袖,又是政权领袖。拥有巨大权力的教会建立宗教裁判所,严密管制教区的思想动态。稍有异端思想,既可能被没收全部财产、鞭笞、监禁、终身监禁,直至火刑烧死。同宗教裁判所并行的是教会大肆兜售赎罪券。信徒们买得越多,赎的罪过越多,越大,越可能死后上天堂。教会因此而财源滚滚。
公元16世纪,面对这样腐败黑暗的教会,出身于现德国区域的教士马丁路德拍案而起了。他公开贴出95条论纲,痛斥赎罪券的荒谬和违反教义,并直斥教皇是帝国最富有的人,不应该再从贫困教徒的手中骗钱。
他说,只要自己认真阅读《圣经》,与上帝直接心灵沟通,真心悔罪,就可不必经过教会程序也能被主宽恕。这个主张的本身是需要物质基础的。这就是要求有大量的,廉价的《圣经》供普通教徒购买阅读。而这一点,在纸张和印刷术在欧洲普及前是做不到的。
正因为没有纸张,没有印刷,再早的《圣经》用手抄写在羊皮上,非常珍贵稀有,仅供教会的大主教通过层层宣读,最终口头传达给教众。有了廉价的纸,有了印刷术,《圣经》才能大量印刷,好看不贵。
但路德的主张无疑是断了教堂的财路。路德代表天主教底层民众利益提出的宗教改革方案掀起轩然大波。以至于教众揭竿而起,武装反抗教会。这让基督教新教从天主教、东正教中脱颖而出,成为基督教第三大教派。
而帝国各个诸侯国因此有了信新教还是信旧的天主教的选择。选择不同教派的诸侯国又因此结成对抗联盟。信新教的组成道却联盟。信旧的天主教的组成另一个反对联盟。两个联盟频频爆发战争,直到1555年签订合约形成短暂的和平。
到17世纪,在神圣罗马帝国内部爆发长达三十年的宗教战争。战争在信奉新教的诸侯国和信奉天主教的诸侯国之间进行,其间又穿插了不同封建国家之间的利益和权势争夺。
战争起源于1618年捷克反对帝国干涉宗教信仰的起义,原因是帝国皇帝企图在信奉新教的捷克恢复天主教。起义被镇压。但法国、瑞典、丹麦、荷兰、英国和俄国组成支持新教的联盟武装干涉由西班牙、波兰和德意志天主教诸侯组成的天主教联盟,一场欧洲大战爆发。
从新教联盟的组成成分看,许多国家其实是信奉天主教和东正教的。战争的目的不是为了信仰,联盟各国仅借此干涉神圣罗马帝国内政,大家各有利益,彼此心照不宣。结果战争从捷克打到丹麦,从丹麦打到瑞典,最后在全欧混战,历经三十年。
战争结果造成800万欧洲人口的死亡。战争的最终结局,荷兰从帝国独立,丹麦和瑞典脱颖而出,西班牙则开始衰落。整个欧洲进一步封建,新的,更多的封建国家产生。
后来韦伯对此专门著书阐述。称新教的平民化和开放型伦理,成就了未来资本主义赖以发展的核心精神。这里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和相关宗教战争的实际效果实际上是让宗教的欧洲像中国一样,开始了些许的世俗化。这在欧洲,实际就是一场纸张和印刷术引发的流血大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