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性书店何时处处有
南方都市报 2003-03-29 10:15:40
解读个性书店
书店,本身具有多样的可能性,无论是书店的类型、历史、地点,还是装潢、服务、活动,甚至店名,都可能是一大特色————正是这种可能性让它丰富多彩。
一家家特色书店其实就像一幅幅风景,婉约秀丽也好,气势磅礴也罢,每一种总能吸引与它相契合的顾客。在那里,每个人都能自由翱翔。
□现状
个性书店需要更宽松的生存环境
最近,关于书店的问题再一次让人聚焦。先是传出新华书店多处物业将被业主收回,继而在这个月22日,广州市人大会议收到的第一份议案整个也围绕着书店———《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市新华书店网点建设问题的议案》。而无独有偶,多个政协委员的议案均不约而同地关注书店建设的问题。
新华书店网点萎缩引起如此大的关注并非偶然,它已经是一个城市的窗口。如果想了解一个城市和城市里的人们,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去它的书店,在那里,不动声色间,你就可以看到这个城市真实的情感与灵魂。时光流转中,能让每个人潜移默化吐纳承接的精神,不在公园,也不在商场,而在这个城市的角角落落的书店里。
不过,今天这里要说的不是新华书店,而是更小更不具规模的特色书店。比之新华书店,知道它的人更少。之所以要来审视我们所处城市的特色书店,一个刺激就是北京、上海甚至福建特色书店的蓬蓬勃勃。上海的季风、汉源;北京的风入松、万圣、三联……让全国的知识分子向往无比;而一向书店名不见经传的福建也有几家颇具知名度的出来了,晓风书屋、光合作用书房、城市绿洲等等。
其实,广州特色书店曾经引领过全国的风尚。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那几年,彩虹、博尔赫斯、树人、学而优这些名字,撑出了广州个性书店的一片天空。它在广州人脑海中构筑一幅广州精神地图的同时,更把这股风煽动到北京、上海,那时候说起博尔赫斯,可真是响当当的赫赫有名,北京那帮一向高傲得很的知识分子还特地跑到广州来看书买书。
不过,风光只是一时,接下来的几年就一直沉寂着。得到广州本地知识分子认可的,“除了学而优,还有吗?”他们这么反问。事实上,每年都有张扬着个人特色的书店开门迎客,可是很快地就不见踪影了,不是不想做特色或是特色不够。坚持下来的,说起现状的第一句话就是“难,太难了,不定明天就坚持不住了”,这话红书店说过,左岸也说过,而开业之余就担心的博客更已是关门大吉。租金高是支撑不下去的最大一个原因:中华广场六楼一个近40平方米的商铺,一个月的租金是18000元,这对于书店的经营来说实在不是笔小数目。
广州是个多元化城市,特色书店可说是这种需求的产物。在这里,店堂不一定很大,图片品种不一定很全,却具有不同的特性和氛围。从切·格瓦拉到托洛兹基;从爵士乐到新水墨画派;从科幻奇闻到哥特小说;从结构主义到社会学……特色书店关注着各种不同的方向,虽然当中免不了畅销书、看图识字的存在,然有雅有俗,甚至大雅大俗,对我们的天性当然是有所裨益的。而这些东西,需要一个较为宽松的环境来生存,书店本就是一个循序渐进、急功近利不起来的东西。
什么时候,除了街头报摊,我们的特色书店也一样处处可寻呢?
本报记者 黄河芳
关注各个渠道的相关资讯,及时提供给读者周全的服务,是特色书店生存的法宝之一。
关注时事与世界形势,也是各种特色书店的特色服务之一。
□专家说法
特色书店是文化强省的标志
世纪网上书城袁翌:特色书店的概念很好,广州的街头多开几家有特色的书店是文化强省的标志之一,可追求特色的同时也要讲求时效性,当然我并不是强调网上书店的时效性就一定强,时效性是经营者的手法问题,主要要注意书籍订购工作。如果书店的订购没有注意实用性与时效性,那么很可能会失去很大一部分顾客,一些书店订购书籍时并没有注意到实用性与时效性的问题,买的书中很多都是一些时效性不高的,或是对读者并没有很大使用价值的书籍。这样对于那些专业性比较强的读者的要求就不能满足,自然会失去一些读者和顾客。
中国图书市场将进一步开放
诗书人家策划人张名盛:有迹象表明,今年年底之后,中国图书市场将进一步开放,国外的市场运作手段将陆续登陆。可以肯定的是,中国图书市场的对外开放会发掘和开发图书市场,图书蛋糕会做大,对推动和繁荣我国出版事业有帮助。相信到时候顾客队伍会扩大,大量的图书宣传、舒适的购书环境和周到的服务会吸引大批读者产生购书欲望。由于大公司的加入,会过度宣传一些畅销书,从而在某一时间段,会出现越来越多的人在读同一种图书,失去了文化的多样性。 本报记者 张御临
□声音
正方:书店难以被取代
张必得(书店店主):电子出版物现在还无法代替传统的纸张出版物,许多人还需要买书。就像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曾经很流行的“的确凉”衣料,后来还是被传统的全棉衣料所掩盖,由此可见,科技的发展不一定会完全改变人们的生活习惯。看书比看电脑屏幕更有优势,主要是眼睛不容易疲劳,所以时至今日,许多人都没有改变看书的习惯。
从整个市场来看,现在的书店仅仅能满足市场需求的1/3左右,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不过这需要一个过程,需要踏踏实实地经营而不是投机,只要相应的服务跟得上,读者是不会轻易抛弃书店的。
刘小姐(顾客):我每个星期都会到书店逛逛,这已经形成了一个固定的习惯。有人喜好旅游,有人喜好逛街,也有人喜好逛书店,其实这是个人的问题。我比较喜欢直接从书籍上找到重点的章节预先浏览一遍,网上和其它媒体也有不少关于书籍的介绍,但是只限于概述,不够直观。到书店买书的另外一个好处是许多店主的眼光都不错,书目也比较集中,可以说已经过滤了一次,节省了不少挑书的时间。我觉得书店的形式很难在短时间内被取代。
反方:书店在夹缝中生存
张良珠(书店店主):现在很流行网上购书,很方便,我们也曾经考虑过要搞一个网上购书的服务,但是由于技术和操作上的原因一直没有做好。今年书店的生意比去年有所回落,除了阅读习惯改变带来的影响之外,市场竞争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书店愈来愈多,盗版书更是不少,书店的经营可以说是在夹缝中生存。所以我认为还是要走精品路线,巩固自己的读者,才能够让书店继续生存下去。
梁先生(技术人员):我觉得现在的网络非常方便,许多资料都可以在网上找到,电子书籍也愈来愈多,检索和阅读都十分方便。所以我很少去书店,去的话也只是找一些工具书。我认为书店会比较适合学生和书虫,适应面很狭窄,以前书店人头簇拥的情况现在都看不到了,相信以后生意还会更加淡。不过我有时候也会买一些书,如小说之类,主要是用来收藏,平时很少看。 本报记者 杨湛
□调查
吴先生(50多岁,国营企业干部,老广州)
买书的话我肯定会去北京路的新华书店买,这是我们这一代人的习惯。以前北京路的新华书店是全广州市最大最全面的书店,广州人要买书都只想到那里;如果要买一些工具书的话就会去新大新对面的科技书店,这两个地方都去,没什么书会买不到的。
小陈(23岁,设计师,广州人)
买书当然是去购书中心,什么书都有,不用到处跑。有什么书是购书中心买不到的吗?没有,至少我就没有试过买不到想要的书。
YOYO(25岁,传媒工作者,到广州六年)
我自己比较少买书,因为都没有时间看。特色书店的存在是有必要的,但它的书是否真的是其它地方买不到的呢?如果真的是,我还是愿意专门跑一趟去买的。
阿明(32岁,会计师,广州人)
买书又不是买菜,没有必要货比三家,我认为去购书中心就已经很方便了。
小蔡(26岁,电脑程序员,到广州八年)
像我每天对着电脑,什么事情都是在网上搞定,买书当然也是如此。只要点一下鼠标,还可以送货上门,多方便。书店?现在谁还去啊!
阿惠(38岁,家庭主妇,到广州十几年)
我几乎不怎么买书,最多只是买买报纸,看看杂志,都是买菜回来经过楼下的小书店随手买的。特色书店?我还真的一个都不知道。
李老师(40多岁,大学讲师,到广州二十多年)
我买的书比我老婆煮的菜还多,每个星期我都会到购书中心至少一次,看看有些什么新的书,有一些专门的学术性书籍就要到一些专门的书店才有。
小张(19岁,大学生,到广州一年)
做学生没钱,我常会光顾学校门口地摊的盗版书小贩。买盗版书是不好,但是便宜。
阿JACK(22岁,大学生,香港人)
平时比较少回香港,所以会买回一些香港杂志关心一下那边的情况。有的书店就专门有这类杂志卖,我很多朋友都会去买。
BOBO(28岁,客户经理,广州人)
我们家附近有几间书店都不错,装修也好,书也很跟得上潮流,我都不用去其它地方了。 本报记者 刘毓
本版摄影 本报记者 黄皓
一个书店能在读者中形成良好的口碑并长久地生存下来,靠的是踏踏实实的经营而不是投机。
文化生存的欲望法则
南方都市报 2003-03-29 10:15:52
个性·文化
从去年年底开始,学而优就以扩大6倍经营面积的成绩让人高兴地延伸着个性书店这块疆土版图。最近,另一些令人震奋的小道消息在一些圈子里流传着,那就是博尔赫斯要重开了,时间就在下个月,地址就在学而优书店旁边的200多米处。有些事似乎该我们做了,在沉寂了许久没有话题之后,再来认识一下还是必要的,何况不只是加强而已。
在90年代中后期那几年,彩虹、博尔赫斯、树人、学而优这些名字,撑出了广州个性书店的一片天空。它在广州人的脑海中构筑一幅广州精神地图的同时,更把这股风煽动到北京、上海。那时候说起博尔赫斯,在很广泛的读书圈子里可真是响当当的赫赫有名,那时候,北京那帮一向高傲得很的知识分子还特地跑到广州来看书买书。
一晃几年,来到90年代末期,这些一度让广州人骄傲的城市标志出现得越来越少,彩虹、博尔赫斯、树人、还有七星,越来越淡出人们的视野,有的倒闭,有的改行卖起了饰品。业界哗然一片,但却未能改变命运。经过几年,现在回过头来看,虽然这当中新的个性书店有开了又关了的,但让人广泛记忆的还是最初的那几家。相比北京、上海两地的蓬蓬勃勃,广州的个性书店也有跨过低潮的迹象。
学而优书店 红旗始终不倒
现在的学而优无疑是广州个性书店的一面旗手,以它“学而优,可以仕,可以商,可以深入治学,可以自在优游……”的信条。
学而优新店和旧店一样都在中山大学西门边,两家还挨得挺近。店门口就有一种热烈气氛,画展、伊拉克战争专题展、考研现场咨询通报,此外新书海报也惹眼地竖在一边。如果你没有去过学而优,那你真该去一下,因为这就是我在里面呆了一个多小时的感受。那书的海洋让人满足,精心搁置的空间也别样让人回味,时时有惊喜。和以前的方向一样,这里有大量的社科书刊。不过不再是狭窄得只能凭书脊找书,现在有足够的空间给你平摊着看。椅子也不再是一张,让你在途上就担心是否已有人先坐了,现在是按主人陈定芳最初的想法有了一个咖啡区,而就在书架旁还有凳子提供,不用太为座位的问题操心。
早在它还是160平方米的时候就已是广州最大最学术的个性书店,现在开到1000多平方米当然还是这样,其中还不包括咖啡厅和四楼供开展学术活动用的多功能会议厅。每层不同购书区配有不同的颜色,但都是那种有些暗的旧色。黑色的书架,书,摸上去,有着一尘不梁的洁净感。磨砂玻璃砌成的一道墙让二楼光线格外好,每一格又都写着先人格言,不一定关于书,而是关于生活的方方面面。看书的人散落其中,很安静,人人手捧一卷书,其中更有人天天光临。曾有人对能在学而优找到30年代施蛰存主编的《现代》文学杂志全套影印本很是意外,但学而优靠的就是这样一份执着,只要客人有需要,必引进店来。
有一句这样的俗话: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可以通过排行榜来选择,或者跟书店的伙计们商量,他们一定会给你满意的答复。而从一入门就可以看到的伊拉克战争专题等等展讯上,可以窥一斑而看全豹,明了它能生存且发展的另一个原因:店的整体感觉仍然传递着个性,但内容却是紧跟着人们的需要,想读者所想,提供读者想要的。
适合人群:喜欢学术典籍、重视版本的读书者
特点:功能齐全,特别在书的版本上一直很讲究。
个性化指标:★★★★★
地点:中山大学西门旁边、东风东路《羊城晚报》社隔壁
学而优近期畅销书排行榜
1、《健康与忠告》
2、《博弈生存》
3、《执行》
4、《变化》
5、《读书第三期》
6、《财产与自由》
7、《湖边有棵许愿树》
8、《长治·长治》
注:另外“三地与品至”的书目也就是文中提到的,因为是小书店,具体的排行榜得统计才行,文章发表时已等不及。不过这两个文中提到的均是特色书类,感兴趣的读者可以从这个方向去找书。另外,“博尔赫斯”因还没开张,感兴趣的朋友也可以依上文给出的方向去寻书。
学而优的世界是热烈的,即使是苦读也不觉得孤独。
《南方都市报》的广州人文版被主人特意贴在一隅。
书架与墙画的双人舞组成了一个颇有趣味的空间。
品至书店 追逐年青口味
新出现的品至书店不能跟学而优比,也不能跟博尔赫斯的特立独行比,然而它也做出了一些特色,这也是个体经营的个性书店的一个特点————有着较大众化的一面,在这里的体现是追逐年青。
品至喜欢电影,这点从摆在货架上的书可以看出,囊括中西。店里有不少剧本,有国产片《日出》,不过更多的是韩国片,《蓝色生死恋I、II》、《情定大饭店》等几乎一系列的韩国当红剧目。对韩片的热爱还反映在对韩国电影评介类的书上。《韩国电影》不仅有各个当红明星的八卦消息,还有其主演的影片介绍与评介。此外还有对诸如《漂流欲室》的看法。放大到西方的电影,同样有《世界情色电影鉴》。而《中国电影名片赏》则点评了国内一批优秀电影。
店里的书针对性是显而易见的,几乎全都是80年代出生的一代。号称80年代第一本宣言的《杨哲主义》;新新人类有小资到底系列,新新女人观丛书;更有一批非主流文学典藏,均是店里的特点。年青一定程度上代表着追逐时尚,品至的时尚杂志就有30多种。
适合人群:新潮的城市新人类和电影青年
特点:可以看见剧本占了不少地方
个性化指标:★★★
地点:天河娱乐广场四楼
花哨、时尚很适合80年代口味。
博尔赫斯书店即将重现江湖
从博尔赫斯主人陈侗那得来一条消息:下个月,博尔赫斯将于中山大学不远处怡乐路95号,百佳超市对面学而优200米左右开张。且一再纠正一点,博尔赫斯一直都没有关门,只是对外营业停了一段时间(大概从1999年起到现在),形式上停了,但一直都有在交税。停了这么久的原因是一直找不着合适的地点。
即将重新出现的博尔赫斯将延续以前的经营方向,不会做太大的书店,只想做一些自己的尝试,书的种类仍然以文学类为主。用陈侗的话说就是,我没有精力去做一个大书店,如果那样的话将改变我的人生方向。书店于我只是个象征性的东西,所以就做个小的。
博尔赫斯书店原址广州美术学院,后迁至江南大道中229号新安大厦,早已不营业,所卖书刊只照顾少数读者的趣味。在这里最大的收获不是罗伯格里耶或其他法国新小说,而是张光宇的《西游漫记》、《张光宇绘民间情歌》、梁白波《蜜蜂小姐》、程季华《中国电影发展史》和大部头的《中国左翼电影运动》,都是旧书新版,但在其他地方均不易觅到。另外,下个月面世的书店除了书,一楼还有一个温馨的咖啡馆,书只有几百上千种。
适合人群:前卫的、另类的文艺青年
特点:可以收获一些极为少见的文学书。
个性化指标:★★★★★
三地书店触角伸向全球
位于中华广场的这家书店,它的一些进口书让人怀念不已,现在,英文书占到极大面积,也算是颇有特色了。
三地书店的书籍色彩是明亮的,一眼过去很是跳跃,而这其实一度代表了一种书籍的出版风格,这正是国内所缺乏的。三地书店代理International Thomson、McGraw Hill、Macmillan、Pearson Education 、Cambridge
Uniˉversity Press等世界闻名的出版社的出版物。还有香港几家大出版社如香港商务、香港三联的出版物。颜色明亮,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三地有大量适合儿童学习英语的英语读物。
三地书店的书很精美,广告设计、建筑装潢、生活咨讯的丛书,印刷的质量上乘,收藏是绝好的。
适合人群:喜欢英文读物和港台版本的人
特点:精致、经典
个性化指标:★★★★
本版撰文/制图 本报记者 黄河芳 本版摄影/本报记者 黄皓
超脱文字,润物细无声
南方都市报 2003-03-29 10:15:51
个性·人文
以人文类书籍为主的小书屋和工具书店的感觉迥然不同,文化味浓郁,同时也有时尚的元素,经典的藏书和新版的人文杂志是最重要的装饰,在这样的书店阅读,思绪通常都能够沉淀下来,而不是一味的剑拔弩张……注重思想性和文化味是这类书店的最大特色,人文书籍耐人寻味,阅读的趣味不因时间的推移而太快变迁。
曾经研习过计算机理论,于是有一段时间经常要到书店“蹭”,当然,蹭的不是饭而是精神粮食。计算机的理论书籍种类繁多,而且每一门专业学说都有不同的版本可供参考,所以挑起来特别麻烦,买书之前往往要详细对比甄选优劣,长此以往,倒是慢慢形成在书店看书的习惯,特别是经济拮据的时候,干脆就把书店当成了图书馆,理解了程序的细节之后便回家慢慢琢磨,常常遭遇老板的白眼。所以那个时候找书通常要去人多的店,至于店内的特色却是少有关注。然而以人文类书籍为主的小书屋和工具书店的感觉却是迥然不同,文化味浓郁,同时也有时尚的元素,经典的藏书和新版的人文杂志是最重要的装饰,在这样的书店阅读,思绪通常都能够沉淀下来,而不是一味的剑拔弩张。
一小朵菊花放置在墙角,几张别致的装饰画装点了有限的空间,不知不觉间讨了熟客的欢心,常常光顾并不只是为了买一本解脱空虚的杂志,而是当作一个落脚点,空闲了便来此站站、瞧瞧、跟老板聊聊,或许还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必得、红枫叶这类的个性书店,空间少得可怜,书册密集而繁多,却没有拒人于千里之外的冷酷,有小桥流水的田园风光。个性书店区别于普通的书店,最常用的两个办法一是注重装饰性;二是通过书目的分类来过滤顾客。必得的张先生说,你永远都满足不了读者的阅读需要,只有经典的书籍才能留得住读者的脚步。所以注重思想性和文化味是这类书店的最大特色,人文书籍耐人寻味,阅读的趣味不因时间的推移而太快变迁。
必得书店 我在我思
必得书店在购书中心的老铺,从四楼搬到五楼,样式还是没有多少改变。当年购书中心刚刚落成的时候,广州城内像这样的小型书店还非常少,书库型的大店则是遍布整个市区,想不到小店并没有因此而惨淡经营,反而还在后来的几年迅猛增加起来。小店固然有小店的风情,老板也甚是“狡猾”,用自己的名字起了店名,还外加了一幅对联:“必,不已也;得,力事也。”挂在了面对店门最醒目的地方,有雅士的味道。这两句话深有禅意,据说前一句是孟子的箴言,而后一句则是必得先生的自创————他笑称自己更像是一个“搬运工”,读者要是有偏门的需求,他都会想办法把书搬回来,从来不会偷懒。
必得的狭小并不让人觉得是劣势,三面壁柜摆放着各种经济类和文学类书籍,乍看是凌乱,序列却是有条不紊。顺手拿起一本《第一哲学沉思集》,临摹了读书人的模样有滋有味地看起来,静谧的浏览中独享“沉思”的奥妙,不受任何的干扰。不经意间发现壁柜的拐角有一幅小小的挂画,是李特维年柯的《寂静的春天》,淡雅的画面有清风拂面的朴素,也有微凉孤寂的祷告。
来这里买书的顾客,多是白领,其中不少已经形成了在固定时间来此找书的习惯,书店中央特地布置了一个杂志架,摆的也多是时尚杂志。据说以前曾经有个顾客来这里要买一本绝版书,其它地方都找不到,因为这个店名叫“必得”————必有所得,所以便来试试。其实在必得并不是所有的书都能买到,只是这里的老板并不过分推崇畅销书,反而是注重思想性和阅读的品位,故此经常能够找到一些质优而冷门的文史、经济类书籍而已。八年前必得曾经卖过一套关于产业组织管理的影印版著作,当时有位顾客说广州能够看懂这套书的人“不超过两个”,说法虽然有些偏颇,但毕竟说明了必得的思路的确有乖张的一面。
特点:书籍以人文、经济、外语类为主,文化味比较重,并且十分注重书的质量,一般都挑最好的出版社,完全没有盗版的嫌疑。
适合人群:学者和白领。
个性指标:★★★★★
必得近期热销书榜
《执行———如何完成任务的学问》
《摄影简史》
《过于喧嚣的孤独》
《玫瑰花与肉丸子》
《我的视觉日记————旅德生活十五年》
红枫叶书社 格调情调
从门面上看,很容易便区分开红枫叶与其它的书店,一束标志性的枫叶完全贴合了店名的主题,一个巨大而粗糙的“书”字显示出几分沧桑的情感。至于其它的书店,门口的橱窗大多会堆积了畅销的书目,往往不愿意浪费多余的空间。
红枫叶还在购书中心四楼的时候,店面只有不到10平方米,如今搬到五楼,规模足足增大了一倍有余,不过红枫叶在其它地方别无分店,长期驻守在购书中心,尽管有了面积的扩大,但毕竟还是有孤独的意味。门面除了枫叶以外,还摆放了三本书,其中一本是《结构性萧条》,还有一本《阅读史》,这种格调,暗喻了以学术及人文为重点的基本视线。事实上,红枫叶一开始便是以这种基调吸引着各类的读者,坚持走人文、社科的采购路线便是其最大的特色。
购书中心五楼以个体书屋为主,由于租金昂贵,所以书屋的面积都相当小,惜土如金的书屋往往摆满了各种书籍,有仓库的感觉。唯独是红枫叶,居然不吝黄土,用砖墙的形式装点了书社的一角,同样挂上一束枫叶,形态相当优雅。靠近柜台的一面壁柜之上,还摆放了一排挂画,内容多是杂志和书籍的封面,整齐划一。红枫叶是笔者见过的最干净整洁的书店之一,店主在装饰方面的功夫尤为精巧———书目的分类极其明晰,黑底白字的分类标志相当显眼,看上去像是一本厚厚的字典,社论、散文、艺术等类别排列有序,十分便于搜索。细节之处,还有值得一提的几张小板凳,也是其它书屋所忽略的细致,看累了便在这里坐坐,人性化的设置最为贴心。
这里最贵的一套书是“西方哲学经典”的影印版系列,共有100本,总价达到5000元。至于最抢眼的,则是一套商务印书局出版的平装二十四史。这两套书绝对不是畅销的类型,却占据了不少的面积,可见店主坚持精品路线的作风了。
特点:社科类书籍比重较大,种类比较集中,不少哲学书在市面上已经不容易找到。
适合人群:附近高校的学生以及知识分子。
个性指标:★★★★
红枫叶近期热销书榜
《化学家茶座》(杂志)
《耶酥最后的法老》
《策略思维》
闲逸书店细心贴心
说句老实话,本来和必得、红枫叶放在一起的书店是博客————一家气氛与书均让人留恋的书店。但当我们前往,店已不可寻矣。
生活要继续,书也会继续,所以书店还得找出一家。虽然我们已经刻意地这么去做,但扫描全城,得出的结论还是一个“难”字。广州的个性书店实在不多,再找风格相近、特色鲜明的,真的很难,圈内的知识分子更认为“个性书店,除了一个学而优,广州还有吗?”所以像“闲逸”这家位于繁华闹市的书店,特色虽然不如必得、红枫叶般浓厚,但已是难能可贵了。
一开始,“闲逸”想做得很高雅,但后来发现做不起,接受的人太有限,根本不能生存。磕磕碰碰之后,“闲逸”选择了一种大众的优雅。哲学书,有;一些较偏门的、几个月卖不出一本的,也有,但不多。文艺类占了书店大多数的空间,畅销如几米的系列漫画,冷门如卡夫卡的小说,店里都有。而诸如猜谜语的生活类书也有。
偶然开起书店的店主梁叔对如何选书别有一套心得。他认为自己的书店更自由,可以根据个人喜好来选书,不喜欢的可以不进,当然也要兼顾市场,这是生存之道,小书店要形成自己的风格,才能留住人。
不过,梁叔接下来的话却让记者很有感触。“有口饭吃都不开书店……我们快完蛋了。这几个月都亏,再顶两个月,实在不行只好不做了。”最大的问题是租金。他一再表示,书店是个慢活,急功近利不得,可要守得住也实在很难。这其实也是个体书店现在面临的共同难题。北京、上海的书店如果搬到广州来,可能也个性不起来了,更别说滋润了……没想到好不容易找到的一家个性书店都如此现状,哪天如果走过而不再见“闲逸”,真是让人嘘唏不已。
向每一位购书的客人说“多谢”,询问顾客是否需要盖上书章,还有包括店里那些封包起来的书……虽然已说不长久,但梁叔仍然细心体贴地做着这一切。
特点:雅而不偏,杜绝一般言情小说,以文学类书籍为主。
适合人群:希望淘到版本较好、价格不高的文学类书籍的爱书者。
个性指标:★★★
本报记者 黄河芳
有品位的人请进我门
南方都市报 2003-03-29 10:15:51
个性·品位
本版介绍的这三个书店比较特别,一个是室内设计的,一个是建筑类的,还有一个是艺术类的专门店,都比较偏门。去的人也不多,但相对稳定,都是30岁左右的白领或专业人士,属于为知识层次较高的人开的书店。
联邦咖啡书屋
商务晴港,白领天地
书籍种类:以设计、旅游、文学、摄影等时尚生活类图书杂志为主。
书籍数量:1000多本书
店内特色:提供咖啡与茶的配套服务,还卖很酷的咖啡器具。
在时代广场五楼,经过桌、椅、花、碟堆砌铺呈的家居走廊后,有一个让你“暂时歇歇脚”的地方。看看书、喝喝咖啡、透过玻璃窗看看对面的汽车交易中心陈列的名车,恍然有巴黎的感觉。
“我不爱设计,但爱设计书籍,它给我视觉上的小康。”一个喝着咖啡的年轻女子对记者说:她爱上联邦咖啡书屋已有200多天了。
据记者现场考察,这里的图书总量不算多,仅有1000余册,以设计、旅游、文学、摄影等时尚生活类图书杂志为主,除了卖和租书外,还提供咖啡与茶的配套服务,对于爱好咖啡的人,也有很酷的咖啡器具可以选购。联邦家私的员工刘思说:作为家居业知名企业,这么小的场地主要目的并不是为了盈利,而是希望通过书店这一窗口,把企业文化传播给顾客。同时也是替顾客着想:整个联邦的店大约7000平方米,走下来已经有点累了,这也是一站式购物的一个重要内容吧。我们这么做也是为了改变“一站式购物就是一直站着”的弊端,给消费者一个坐下来聊聊的地方。
书屋的老板谢小姐表示:“我们的经营品种相对较窄,进货渠道也窄,利润少,生存难,是现在真实情况的写照。但我们同时还经营其他图书服务,所以这一间店赚不赚钱,倒不是很重要。最主要的是,它满足了一部分设计爱好者,使其不用走太远,即可找到自己想要的书籍。所以顾客群以找灵感的室内设计师和购物参考的家居布置爱好者为主。”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它还有一定的社会效益,因为其所聘的员工多是下岗女工。
曾经,联邦咖啡书屋在天河北路有“商务晴港,白领天地”的说法,一到下午,也经常会有设计沙龙在此举行。只是最近消费群发生了一些变化:从事房地产销售、策划公司的人需求越来越大,他们主要为了了解楼盘历史、文化、装饰、销售点、找寻灵感。此外,从设计的角度而言,目前港台的设计书籍已经落伍,因为其与广州已经同步,所以书店也经营一些新的国外的设计杂志、资料、图书,目前它们很受欢迎。
近期销售排行榜:
《设计的革命》:220元
《极少数主义LOFTS》:150元
《东方飘来的灵感》:68元
《时尚家居装饰赏鉴》:120元
《韩国室内年鉴》(2002):228元
交通指南:时代广场很好找,它在天河北路的西头,问题是联邦咖啡书屋不算好找,它在时代广场的五楼联邦家居广场里面。进门后一直往里走,再右拐,即到。当然了,如果你愿意先逛一逛家私店,挑几张椅子,或买一些家居饰品,那又另当别论了。
香雪梵溪
非主流活动的空间
书籍种类:以人文、生活类为主。中国文学、域外文学、人文与社会、美术书等等,社科以三联出版社的为主,美术类则有不少广东美术馆的。
藏书数量:种类不少,但数量不多,大约二三千多本。
店内特色:有很多制作精美的海报,经常举办画作、图片展览和DV作品展等。
在番禺有很多吃的好地方,但精神食粮似乎不多。位于南浦岛上的丽江花园新林路“香雪梵溪”今年1月25日的开业,使这里的人们变得深沉而优雅起来。
这是一间以图书、家饰、咖啡为主的书店,图书品种以人文、生活类为主。中国文学、域外文学、人文与社会、美术书等等,种类不少,但数量不多,社科以三联出版社的为主,美术类则有不少广东美术馆的。主人赵趄的总结陈词是:书求精不求多。“爱书者有所悦,有所不阅”,这样的广告语恰如其分。
除了书,店里其它东西也不少。左边是家饰区,再往里走就是咖啡区,而咖啡与家饰之间时不时还有展览,海报展、画作展、图片展……只要是美的东西都可以拿来展示一番。150平方米的书店有三排书架,空间不挤,甚至有点空,但内容却丰盈充实。在高度上,香雪梵溪比利用空间达到极致的普通商业场所要高明一点,高的地方贴的全是各式展览海报,还挺有层次的,左边是新近及即将进行的展览海报,右边是以前美术馆的一些展览。当然了,它不仅是一种装饰,还是店里一项重要的实质内容。王兰若捐赠作品选展、广州美术馆多功能厅进行的世纪经典潘天寿座谈、北大荒1959—2000年版画回顾展……这些制作精美的海报加深了香雪梵溪本就浓郁的文化品位。
书店的主人也是丽江人,他甚好业主的活动,除了有实际的经营效益外,也能以书会友。他说正在筹划业主自己的摄影展,以后还会有业主自己的DV作品展,“你想想,如果我们按一定的主题来聚会,比如爱情主题、战争主题等,这样的原创性活动多有意思啊。”
也许由于有所选择的结果,书店里不管是展览还是家饰,都秉承了书有所不阅的特点,成为个性凸显的另一道具,追求自己存在的特点,但也许太个性了,让人以为这些东西仅仅是用来装饰,而不是用来卖的。
赵先生说,2月份店里刚刚搞了一期刘野的画作展,现在还有两幅原作在咖啡区。以后每个周六都争取有一个海报展。除了美术馆提供的一些作品,他希望以后还有图片以这个空间交流社区里的文化,这一直是他想做的。这个空间不浪漫,但流淌着温馨,这个空间不只是书,还是书以外的一个文化空间————非主流活动的空间。
非主流,当然不是生活。所以赵先生也笑着说:如果要指望靠书店来养家糊口,可能有点不切实际。
近期销售排行榜:
《中国徒步穿越》:48元
《北岛诗歌集》:20元
《暗示》:19·8元
《强势公关》:32元
《麦兜》系列:64元
交通指南:如果说联邦咖啡书屋难找,那香雪梵溪就更难找了,因为它不在我们的眼皮底下,它在洛溪南浦岛上的丽江花园里,进了丽江花园沿大路直走,为保险起见,最好找个保安问一下新林路在哪里,到了新林路,在路的右边。还有一条公交线到那里,你可以坐125路公共汽车到终点站下车。
南国建筑书店
专业人士的海洋
书籍种类:建筑专业书店。以室内设计、建筑、土木工程、水电工程等建筑类为主。
藏书数量:大约四千多本。
店内特色:有大量的精美图册。
建筑如同是海洋,有着广阔的内涵,也有着变幻莫测的变化,不是一两句话就能够讲清楚的。建筑书店就这样孕育而生了。南国建筑书店,品种的定位来源于它旁边的华南理工大学。在高校旁边的书店都是比较专业的,因为专业书店,也只适合那些与这些专业相关的学生与教授。专业书店的开设,往往是书店与高校结合的一种很好的方式。
简单的门面,虽然是建筑书店,却没有把在自己的建筑风格上有一种很明显的表现。这能算是建筑书店吗?很多东西都不能光看表面,内容与实质才是重要的。建筑书店的书,也没有给这个书店丢脸,所有的书,都是很专业的。
从建筑的结构、空间的利用、房间的设计、颜色的搭配,如何将自己的风格与周围的建筑物相结合,如何将一个建筑的意念巧妙地表现出来,如果我们城市的建筑物都是一副模样,那会是一件悲哀的事情。这里的书籍,给从事建筑学习、工作的人最佳的指引介绍。里面有大量的精美图册,还有各国建筑风格的介绍,如何将各种风格融汇,以形成新的风格与个性。
如果你真的对建筑怀有几分好奇,有几分好感,进去看看也不错,它在五山路科技新街。店员李伟英对记者说:由于五山路正在施工,所以给购买者带来了不便,计划等施工结束后,将店面的营业规模进行扩充。
近期销售排行榜:
《新城市空间》:180元
《滨水景观设计》:58元
《中国古典园林大观》:560元
《芬兰新建筑》:70元
《安藤忠雄论建筑》:30元
交通指南:南国建筑书店好找,因为它离我们不远,就在华南理工大学右侧,从地理位置来说,即在五山路科技新街44号,假如你乘坐汽车来,乘234、22路公共汽车在华工总站下。
本版撰文/制图 本报记者 张御临
联邦咖啡书屋在时代广场五楼,有许多家居及室内设计的书。
张御临 摄
香雪梵溪在丽江花园里,较多人文、生活类的书籍。 邹卫 摄
南国建筑书店在五山路科技街,书的品种定位来源于附近的华南理工大学。 张御临 摄
先锋艺术的广州摇篮
南方都市报 2003-03-29 10:15:51
红书店想做的是尽量个性一点的东西,发掘一些状态比较地下一点的书籍或音乐。
个性·艺术
这个版关注的是艺术,而且是非主流的。从后现代文学到地下诗刊;后现代美术、摄影到各种摇滚刊物;从国内文化圈内的文学作品到另类电影、到西方摇滚卡带CD、到本土地下乐队专辑小样……一度以来,新安大厦、天河购物中心曾是先锋艺术爱好者经常出入、逗留的场所。虽然与前两年相比,它的辉煌已经不再。
红书店
另类,却酷到极点
书店特色:CD碟极棒,以国外音乐为主,有的碟是市面上非常难找的,像工业音乐的先锋瘦皮狗,前4AD公司唯美组合之舞女主唱丽莎格兰的个人专辑等在红书店都有。还收集了不少70年代出生的那帮人写的新小说新诗歌。《通俗歌曲》、《我爱摇滚乐》则是专门介绍摇滚的两本杂志。
推荐书目:《摄影简史》、《明室》、《一个人的影像》、《女贞汤》、《驼背小人》。此外还有崔子恩的同性恋系列等,都是不错的书目。
红书店在新安大厦,整幢楼只在一楼有四五家经营着的各式小店,走到的客人很少,是个非常冷清的场。红书店就在这么个地方。只要开着门,主人总会在店门口支起一张桌子,把一些书呀碟呀摆在那里。这是一个另类的书店,你要是想找一些市面上难得一见的书或CD碟,可以到这里去看看。主人自己在各个书海里寻寻觅觅,把各种各样的书汇集到这个店里来,这里的书你很难给它一个清晰的分类,它们都是些由主流延伸出来的边缘的东西。
店里摆满了书架,书架上也满是书,但给人的感觉却不像是个书店,放在中央架上的都是外文的一些画册。中间是最大的一个书架,除了书还是书,上面钉了几个脸谱面具,算是装饰。里面的玻璃墙上也贴满了木刻、油画、摄影类等大小不一的作品。一会就转到了收款台这边,一般主人就坐在这个位置,没事时换换碟,听听歌,看看书。红书店有不少有意思的CD碟,真正做到了极少数和另类,碟以国外音乐为主,有的是打口碟,有的碟是市面上非常难找的,像工业音乐的先锋瘦皮狗,前4AD公司唯美组合之舞女主唱丽莎格兰的个人专辑等在红书店都有。在这,无论碟或是书,如果没有你想要的,主人还可以帮你去找。
红书店有些什么样的书?店里人文、哲学的都有,但又都不是纯的,是杂七杂八与之相关的一些东西,带点延伸意味的东西,如有的只能说是与设计相关、与摄影相关、与哲学相关,但都不是纯专业的,专业的主流的书红书店也不做,那些有三联有博雅去做。主人这么说,红书店想做的是尽量个性一点的东西,发掘一些状态比较地下一点的书籍或音乐,虽然做到这点是非常困难的,进书的渠道有所限制,常常是去找但找不着。店里收集了不少70年代出生的那帮人写的新小说新诗歌。像《通俗歌曲》、《我爱摇滚乐》则是专门介绍摇滚的两本杂志,也是国内唯一的两本介绍摇滚的正式出版物。
左岸书店
当代艺术的前卫沙龙
书店特色:店里很多书是只供阅读,不出售的。像《毕加索全集》、BACKMANN、BOTERO的集子,还有早期印象派、后印象派如塞尚、德加、梵高、高更等人的集子。
推荐的书目:《非音乐杂志》、《踏刃而起》、《艺术当代》、《图像中的孩子》、《做壹年》、《中国徒步穿越》、《误入世界》。
左岸书店不像一个书店,反倒更像一个沙龙。位于新安大厦一楼一个拐角处的它,由于不紧挨着过道,门前正好有一块空地,于是,这里就摆起了一个茶几和几张凳子,几上一套喝功夫茶的茶具,无论什么时候来,都可以看到有人在优哉游哉地喝着功夫茶。这也是说它像个沙龙的原因。
店的面积很小,约13平方米,但却划出2/5的面积来做个人免费展览,这被很多人认为是奢侈的行为。不过,除了自己的一些作品,已经有一段时间没有做其它一些展览了。如果你有作品,可以拿到店里,如果主人觉得可以,你就可以展出了。一直到现在为止,主要是附近美院学生的作品,希望什么时候可以在左岸书店的玻璃门上看到下期展出的作品的预告。
此外,左岸有时还组织一些交流,不仅仅是对画本身,还有对当代艺术进行个人交流,感兴趣的可以去看看。不过,要注意的是当代艺术,因为左岸自己就有不少当代艺术的书籍,而这正是现在课本上没有的。
店里很多书是只供阅读,不出售的。在不大的经营面积里,除却辟出的展览一块,书架上标明只供阅读的书就占总数的40%,占了好几格书架。你可以在店里随便阅读,要是跟店主关系好可能还可以借回家去看,但这些书就是不卖。
这些非卖书有两种,一种是主人以前自己收藏的,现在普通书店里没有,只有在大的进出口公司才能买到的书,像《毕加索全集》、BACKMANN、BOTERO的集子,还有早期印象派、后印象派如塞尚、德加、梵高、高更等人的集子。这些书都是些大部头,店主野丙先生认为对于学生并不适合,它们只利于收藏,对于学习的意义则不是很高。另外一种非卖只看的书就是他一些朋友拿过来的书和一些展览后集成的集子。这种书有黑皮书、灰皮书、白皮书之名,皆因它们的封皮就是这么简单的一张纯色纸而己,内容介绍的大多是当代艺术中比较前卫的东西。
很难赚钱,在开店之前就知道这一点。现在店里的情况也就基本维持。店里60%的书是专门针对美院学生的需要进的,当然这部分书是出售的,有《现代艺术》、《世界美术》、《美术文献》、《艺术世界》等。这些书都卖得不错,他认为,主要是内容好价钱又不贵,10多块钱一本,学生消费得起。一些画册的小册子左岸也有不少,中间的书架上摆的全是,如《德国黑白木刻》、《俄罗斯海报》、《美国藏20世纪艺术》等,这些小册子质量不错,价格比以前同样的大画册便宜很多,很受欢迎。
交通指南:红书店和左岸书店都在新安大厦里,位于海珠购物中心的隔壁,222路公交车可以到。
六月SPACE走非主流路线
书店特色:其中常可发现一些很难见到的书,如《百老汇音乐剧》、《美国版画集》等,而且还有中国版的法国让·雷诺阿的《我的生平和我的电影》。文学类的书则以欧美小说为主,像《昆虫记》。
推荐的书目:《百老汇音乐剧》、《美国版画集》、《我的生平和我的电影》、《十诫》、《印象派绘画史》、《贵族之后》、《美国、西班牙博物馆之旅》
六月SPACE(JUNE SPACE)位于天河购物中心唯雅书廊里,里面有一系列的书店,有卖学习类的、漫画类的,还有碟片制造的,吸引了附近高校不少学生。JUNE SPACE的书与它的店感觉一样,书很少,还摆得稀稀松松的,全部是主人自己喜欢的,内容以电影、文学类为主。
第一批一起开的书店共有五六家,其中一家更名声在外,那就是CHET店,不过到现在只剩下JUNE SPACE,独守着当初那份想法。现在CHET店位置上的已经不是原来那个了,据说去年曾搬到对面的天河娱乐广场,现在则不知到哪了,还听人说过些日子CHET店会重开,不过目前种种猜测均不可印证。和以往一样,JUNE SPACE的书种类并不多,约100多种,不过,其中常可发现一些很难见到的书,如《百老汇音乐剧》、《美国版画集》等,而且更有中国版的法国让·雷诺阿的《我的生平和我的电影》。电影方面的书本就不多,JUNE可说已是较为富有了。文学类的书则以欧美小说为主,《昆虫记》极不好卖,但仍然摆在店里,很是固执。
主人JUNE介绍,接下来想做一个书吧,这样到店里的人可以买书也可以看书。
交通指南:在天河购物中心里,248、178、198、50、518等路公车均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