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道、德、万物
第一、何为自然
天是自然,地是自然,人是自然,物是自然;神是自然,鬼是自然,魂是自然,魄是自然; 生是自然,住是自然,异是自然,灭是自然;道是自然,德是自然,仁是自然,义是自然; 正是自然,真是自然,善是自然,美是自然。自然就是一切,自然就是一切自然而然。
第二、认知的局限和目的
1、认知的局限
对自然的真实情状的探究是人对自身提出的问题,其结果也必然超不脱人的认知范围。
人靠着眼睛、耳朵、鼻子、舌头、身体、意识对自身和外面的世界进行感触、靠意识对自身和外面世界的变化进行觉悟,感触的结果是变化,变化产生了觉悟(也可以产生非觉悟的应对,如条件反射)。人对自然的真实情状的认知正是这种感触、觉悟的结果。无法感触、觉悟的,人没有办法认知。
人觉悟的对象是变化,变化的前提是不同;人不能对两种及以上的变化同时觉悟,觉悟也就体现为一种变化的过程。所以人的认知必然开始以分辨不同,进行以一种变化的过程。
没有样子的不同、时间的先后、空间位置的差异、运动变化的过程,人是不可能认知的。所以,存在的样子、时间、空间只是人认知的方式,却未必是自然的真实。
人区分事物的过程,伴随着情状、属性的归集。当人把自己和外物区分开来的时候,人就会发现,自己和外物存在着因果关联,正是自身对外物的感触,导致了能够产生觉悟的变化,这变化正是自己和外物因果关联的结果。和自身没有因果关联的物事,无法导致使人产生觉悟的变化,也就不可觉悟、不可认知。
科学技术让人们的认知能力得到了极大地拓展,但科学技术实际上是从拓展人对事物的感触能力开始的,科学的仪器、方法拓展了人对事物的感触范围,但无论这个感触范围有多大、路径有多长,都必须通过因果关联最终导致能够使人产生觉悟的变化,人才能产生认知。
所以,无论科学技术多么发达,人只能认知和自己的世界存在因果关联的事物。哪怕有一个事物就在人的身边甚至是人的身体里面,只要它无法导致能够使人产生觉悟的变化,人就无法认知;无论一个事物和人的距离多远、差别多大,只要它和能够使人产生觉悟的变化有因果关联(无论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它都可以被认知。
所以,人能够认知的世界必然是一个万事万物相互因果关联的世界,而万事万物相互因果关联却未必是自然的真实。因为这样的一个世界是基于人对事物的区分,对事物的情状、属性的归集的基础之上的,而这个基础本身就是人为的,也可能是错误的。
2、认知的目的
人的觉悟是带着实用的目的的,所以觉悟的成果必须是确定的、可重复的,否则觉悟就失去了意义。确定性指向了存在,而可重复性则指向了规律。所以存在与规律一直是人类研究的最重要的课题。
觉悟是实现的蓝图,实现是觉悟的目的,变化的必然性、因果性是觉悟与实现的基础和桥梁。
所以在人的世界里:物是确定的、可以区别的,因为确定和区别是人一切的开始;物的变化是一个必然的过程,物的变化也必然有确定的起因,因为这是觉悟和实现的必要条件。
认知的目的性导致了人的世界的诸多属性,同时也潜在了对自然的认知的不完美、不真实的可能。
3、太初有道
“色(能看见的存在)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那个没有任何分别、变化的境界人是无法描述、觉悟的,因为这个境界要求描述即是、不异于不描述,觉悟即是、不异于不觉悟。也许有人说,我可以去想、去体悟那个境界,但想、体悟本身已在过程中,也已经有了和不想、不体悟的分别,也就是说,这个行为本身已经与那个境界相左。总之,那个境界万物合同、没有分别、没有变化,也就没有意识的觉悟。
《金刚经》有云:“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可以具足诸相见不。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诸相见。何以故。如来说诸相具足。即非具足。是名诸相具足”,诸如此种“这个样子,不是这个样子,是为这个样子”的论断,《金刚经》比比皆是。《道德经》有云:“道可道,非恒道。名可名,非恒名。” 。那个境界既确定又不确定,不可言说。
那个境界是佛的境界、是神的境界,超出了我们的认知范围。
《易经.系辞传》有云:“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万物”;《道德经》有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圣经》有云:“太初有道,道与神同在,道就是神。这道太初与神同在。万物是藉著他造的;凡被造的,没有一样不是藉著他造的。”。科学的研究,越是深入,越是消除了花花世界的异同,也越是可以解释更为深广复杂的事物,甚至《超弦理论》认为世界的一切都是一根一维的弦震动的结果(我们暂且认为超弦理论是正确的)。
无论是“佛”“太极”、“道”、“神”、“超弦”,我们也只能通过他创生万物的路径来理解它,因为只要他达到了唯一的境界,就再也没有物事和他区别,他就是到达了我们认知的极限,他的实质和背后的东西,我们永远无法认知,甚至我们仅有的认知也未必正确。
他创生万物,我们的理解是一个确定过程,但事实上却可能只是自然顿现,甚至从色空不异的角度说,创生根本就是个伪命题(一个由人所造的属于人的问题,而非他的)。
第三、道德
1、为什么是道
也许世界不是以过程的方式存在的,但人能感知的世界是以过程的方式存在的,所以人类的世界是以过程存在的。也许这个世界并不需要一个目的,但人的觉悟是有目的的,所以人类的世界必然包含着实现的途径。
道,包含了存在及其规律,又包含了实现的途径,而实现本身又是一个过程,作为人类世界的终极存在,道实在是再合适不过了。
万事万物都有它的道,这道是体现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过程及其规律,正是这道让它产生,支持它的存在,推动它的变化,致使它的灭亡。
人生也有人生的道,这道给了人生命,主宰着人的一切,人得道就能平安,喜乐,昌盛,反之则反之。
正道是平坦易走的,旁道是崎岖且布满荆棘的,旁道的旁边是随时都可能出现悬崖峭壁的。
越是平坦的道,越是能承载高速度;越是高速度,越要行在平坦的道上。速度和路况不适应是容易出事故的。人生要想跑得快,得的多,在于用有限的精力和时间把自己打造成合适的交通工具,更在于这个交通工具要行在它该行的道中。
人生三百六十行,行行都养人,行行都有道,只要行行道,也就俗话讲的踏犁沟,终会得到成功和幸福。
2、向道性
一个苹果放在桌子上,无论是古人、现代人、西方人、中国人看见的是一样的,虽然描述出来略有差别,但大体上一定是相同的。这个世界就是那个样子,只要去描述的都是人,只要人都长着眼睛、鼻子、耳朵、身体并以它们去感觉,得到的结论一定存在大体量的相同。
所以,不同族的语言可以相互翻译,不同族的人们可以相互沟通;所以,无论是古人、现代人、西方人、中国人在对错的辨别上都是基本一致的。
“向道性”即唯道是从,唯真实的存在是从,唯自然规律是从,它是一个文化体系经得起实践检验的必要条件,也是一个文化体系可以发扬光大的必要条件。所以无论是中国的传统文化,还是西方基督教文化,还是现在的以科学主导的文化,向道性是其共同特点。
3、什么是道德
道:“当向导,给不知方向的人引路”的场景。道是通向人的目的地的道路,同时本身又为人的前行做着向导。对于走向目的地的人来说,道是便捷的、平坦的、安全的,道外是费时的、艰难的、危险的。所以,道是适合人的脚步(现实条件)和目的的,也是对人的行为具有引导和限制的。
德:“看清道路的方向,没有困惑迷误,大道坦然直行”的场景。如此地果断、坦然、直接,却又完全符合道的限制,当然是因为有道的指引。道德经中也说:“孔德之容,唯道是从”。所以,德永远是跟着道走的,它时刻在接受着道的引导,迎合着道的限制,满足着道的需求。
如果将概念放大一点,道是造化通向目的地的道路,那么道就变成了这个世界本身和规律,德也就成了人(物)对这个世界及其规律的适应。
我们不能说世界的本质是个什么样子,只是对我们人类来说,它是我们所认知的样子。我们只能以分别(一定意义上讲可以是区别)和道路(物在时空中的演变过程)的方式来认知世界,但当事物达到没有分别和变化的时候,我们就无从认知。那个没有分别的,永恒的,万相具足而又不着一相的世界,是佛陀的世界,是我们身在其中却又无法认知的世界。
分别的双方因相形而各自形成与对方相反的形态,并相互支持着对方形态的存在,所以,道德经讲“物形之”,佛教讲“缘起”。分别的双方因不相同而有势差,这是一股向无分别回归的力量,所以,道德经中讲“反者道之动”,佛教讲“灭度、圆寂”。
道就是这个样子,人在道中却又与道相形。而时刻在接受着道的引导,迎合着道的限制,满足着道的需求,保证物的状态不被道所改变、破坏进而得到存在、壮大的就是德,所以道德经中说“德蓄之”。
人作为世界的一部分,参与者大道的运行。当一个人在迎合道的限制时产生了错位,或是满足道的需求时发生了过或不及,这就叫做“德不配位”,德不配位定会造成人生的改变,甚至是使人面临灾祸。
第四、“道、德、物、势”四个角度看自然
《 道德经》第五十一章说:“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
道,是自然的路,其中自有因果、规律、万物。道生万物,是人们组织认知的方式,没有这种方式,人们无从认知世界。道生万物,是规律、因果的必然;万物的生、存是大道的自然需求。
德,即是得道,是万物存在、壮大的原因、凭据。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生万物,本于需要。德,即是作为个体的物(人)的得到使自己生存、壮大的需要,即是维持、加强自然对自己的需要。而其方式即是尽自然赋予自己的责任、义务,做一些能在因果律中得到善报的善事。所以,德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意义基本上等同于做贡献、做善事。德,不是得物,不是对物、利益的掠夺、霸占。不得道光得物,是守不住物的,因为那物,仅仅属于产生、维持它的存在的需要。
物形之,物之所以是现在这个样子,是物物相形的结果。《道德经》在第二章就是:“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一生二,就有了不同,有了分别,而这分别之物却又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在这样一种构架中,可以有以下几种理解:
1、有长短的对比,才会有尺度的印象和概念。
2、物之所以是现在这个样子,是物物相形的结果。比如白色的桌子,有这样的桌子,有人、有光线才有这样的桌子。比如把一切放在微观尺度,任何桌子,都是一堆很小的微粒,有的也许仅仅是密度、成分的不同,白色消失了,人和桌子的很多性质也消失了,而以量子理论的视野看这个事,更是无法形容。人们求真理,在真理下几乎是一切全变了。事实上,有桌子,有人,有白色是真实的,科学理论也是正确的,但是,物之所以是这样一种存在,是周围物对它的选择、改变(相形)的结果,科学研究本身就是对物的选择、改变。
势成之,天下万事万物成于势,势体现了万物变化与外界之间的因果关联。物有分别,就会有势(如物由高能量态向低能量态变化趋势),有势才会有变化,有变化才会有新成果。物都演绎着自己生住异灭的生命历程,不同的物甚至是相互转化的,而促成这物的变化的正是势。比如,《道德经》四十章说:“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即是讲大道的运行在很多时候是个均势的过程,弱小的往往是道对其的需求大,而所付出的的成本小,均势的方向是让其生存、壮大。
道、德、物、势虽然是四个不同的字,但它们的内涵却有大体量的相同,而它们的区别却相对小得多。当我们执着地去选择、坚持相区别双方的一方时,我们不但排斥掉了另一方异同之处,更排斥掉了体量巨大的相同之处,抓到手的正确性已经微乎其微,是很容易走上邪路的。
第五、世界的样子
1、物是这样一个存在
物是这样一个存在,它对应的是整个的世界,它与世界上的一切物,或深或浅、或直接或间接、或长久或短暂,相互都存在着关联和影响。
物是这样一个存在,它对应的是整个世界,它创生于道的需求,它因得道而拥有存在和壮大的原因,它的样子是世间万物对它相形的结果,它的存在和运动变化平衡着自身之外所有的势。
物是这样一个存在,它的一切的一切,都遵循着道的规则和秩序,规律和秩序本身就是人可以认知的事物间的关联、影响和变化。
物是这样一个存在,无论它处于生住异灭的何种阶段,人对它的认知都逃不出盲人摸象的无奈。
在这个世界上,真相总是难以掩盖,事实总能自圆其说,真理永远不可被证伪。
2、物的真相
物的样子,是它周围的物对它选择、改变的结果,它原本的样子,我们无从感知。
世界的样子,是人周围的物对自己选择、改变的结果,它只是存在于人生命中的图景,所谓的客观世界,我们无从感知。
我们只是活在由自己业力所缘起的世界中,凭着自己的业力来探知它所缘起的世界的真相,而那真相却仅仅是我们的业力所缘起的结果而已。所以,物的形象其实是人与物相形的结果,是人与物共同的创造。
那无从感知的,是即色即空,是不住相却又万相具足。它没有一物,却有万物的真实;它没有形态,却有万种形态。它是我们的世界,却又不是我们的世界。
无从感知,就无法分辨,也就无法描绘。
3、我的真相
我睡着了,从物理学的某个层面上讲,我只是一堆原子,已经不再是那个有鼻子有眼睛的我,而在物理学的更深层面上讲,我也已经不是一堆原子(此处仅以原子比喻,实际上在一定层面上还可以是分子、基本粒子、超弦)。
可是,当我醒来或是在别人的眼中,我还是那个有鼻子有眼睛的我,而不是一堆无法分辨的原子。
我的真相到底是什么?
道德经中说:“物形之”。物的形态是外物相形的结果,而被外物所形也会被外物所选择、所改变。
如果没有和我一样的视觉系统,就得不出和我所看到的一样的结果;如果没有举世公认的物理学,就无法确定我还可以是一堆原子。
无论我是睡着还是醒着,躺在身下的床,给我遮风挡雨的房子,载着我旅行的地球……我周围的一切,都是支持我可以展现上述形态的条件,但我究竟以哪种形态出现,则取决于探知行为本身。
4、世界的样子
生命流淌在时间中,观察它成路成圆,成什么样的路划什么样的圆,取决于观察体系,因为该体糸不但提拱了作用力,还提供了显示终端.观察体系是我们的存在方式,也是我们的业力.没有它,一切圆寂。
不管世界是个什么样子,我们只能知道我们看到的样子;不管真理是个什么内涵,我们只能知道我们想到的内涵。世界的样子,真理的内涵,因为我们的参与,变成了我们的版本,或多或少地改变了自己。
我们无法完全地理解一个理论,甚至是一篇文章、一句话,除非我们变成原创者自己。因为我们在理解时不可避免地加入了我们自己的因素,而它本身已经加入了原创者自己的因素。
所以,我看到:先祖的理念到了我们的时代变了样子;别人的语义到了我们的心中变了样子。虽然,我们固执地认为它本来就是那个样子,但它的的确确的是这个现在的、属于我们自己的样子。
第六、神圣与常人
1、万能和局限
万物荣生,各因其德而得其命,这是造化的结果。世界上只有造化是万能的、绝对公平公正合理的,任何越位的干涉,都是偏离。
同于道者,道亦乐同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同之;同于欲者,欲亦乐同之。
神说:“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道家通过忘我,把自己同于造化;佛家通过灭缘,让自己回归造化。他们最后都变成了造化,只要是造化能的,他们都能,所以他们都是万能的。孔子说:“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死”,他述而不作,未能成就一个宗教,但却成就了一个灿烂的文化。
人为干涉出来的“真理”,只是一种妄念。安住于自己的层次、自己的位置,是万物的常道,也是人的常道。
人要相信造化,因为它是最公平正义的。相信造化,就是要将主导权交给造化,给人、事、物足够的自由度。就像圣经上说的:“你们要相信造你们的神” 。因为在这个世界上,只有自己本身才能代表自己,造化的道理,也只有造化本身可以代表,其他所有的代表,仅仅只是干涉。
需要指出的是,信仰是社会的良知,但不可普及,任何信仰,一旦普及,便是社会的灾难。因为宗教的伟大在于把自己化身为自然,信仰的正途在于信仰造化之道,但信宗教的芸芸众生却脱离不了人的局限,无法象神一样同于造化。
2、色与空相去几何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句来自《心经》的话,几乎已是家喻户晓的了,但色与空究竟相去几何?如何才能即是和不异呢?
色是指一切看的见的东西,说它是指物质也是不错的,而空却好理解的多了。
其实,色和空之间就横亘着一个东西,它就是业缘。有分别就有相对的业,相对的业相互影响就是缘。
对于一个鼻子很灵的人来说,恶臭和无味自然区别巨大;而对于一个丧失嗅觉的人来说,,恶臭和无味却几乎没有区别。
对一个正常的男人来说,一个漂亮的女人自然是吸引力巨大,但是对于一条游在水里的鱼来说,这个漂亮的女人也许就是个可怕的怪物。
对于一个只能存活于夏天的虫子来说,下雨的天气已经很冷,可是更加寒冷的冬季对它来说却毫无意义,有与没有也毫无区别。
对于一条寄生在人体内的蛔虫来说,与它有关的只是它的寄主,而在它的寄主之外还有没有人,有多少人,却一点也不重要。
一个饥饿的人,当他吃饱了饭,就不再有饿的感觉。
一个讨厌恶臭的人,当他的鼻子失灵,就不会再有恶臭让他讨厌。
消业化缘是一条通往即是和不异的道路。
3、思想和宗教
两千多年前,地球上出现了一个思想大爆发的时期,在这个时期里出现了许多伟大的思想家和宗教领袖,他们以伟大的慧力和精诚洞察世界、体悟人生,为许多流传千古的、伟大的思想和宗教奠定了基础与框架。
这些伟大的思想和宗教对人类的延续、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我们也看到,当某一种思想、宗教在社会里占据绝对的统治地位时,它的社会贡献就会越来越小,直至产生大量的罪恶。
事实上世界就这么一个世界,所有伟大的基于对这个世界认知的思想和宗教,在其基本的精神和理念上都有大体量的相通甚至是相同,所区别的只是表达的方式、理想的目标或实现的途径。
易于感知事物的不同,也易于忽略、漠视事物的相同,是人类认知的局限。这个局限决定了人们易于把认知停留在它们的区别之处,也易于根据自己的需要把某种思想、宗教的文字表达作为教条,拘泥并坚持于细枝末叶,而忽视、漠视它们基本的精神和理念。
文字只是以人的认知为基础的对客观事物的指代,它们的内涵及由它们组成的词句则更是人的心路的表达。文字既不是客观事物的本在,其本身又加入了人的因素,所以文字不可能完全与所指代的客观事物完全符合。既然文字与客观事物已有出入,那么由文字组成的词句就会有更多的出入,何况词句本质上是人的心路的表达,虽然这种表达也以客观事物为要素。所以在人类的文化中,描述的东西一般比论断的东西更客观,越是长篇大论的东西其错误也就越多。
世界上的物,在不同的条件下会处于生住异灭的不同状态,越是具体的描述越是容易局限于当前条件下的物的状态,所以两千多年前的典籍虽然在描述当时的事实时客观程度很高,但放在两千多年后的今天的条件下,很多具体的描述已脱离客观事实本身。
伟大的思想和宗教之所以能流传千古,其根本的还在于它的大体量的正确性和对人类社会的巨大贡献;伟大的思想家和宗教领袖之所以能够成就伟大的思想和宗教,其根本的在于其超乎常人的慧力和精诚。伟大思想家和宗教领袖其超乎常人的慧力和天赋相关,而其超乎常人的精诚则更多地与其脱离世俗琐事的牵绊相关。而芸芸众生,既没有那样的慧力,也时常牵绊于世俗琐事,所以不但达不到神圣的境界,而且是以自己的方式对典籍进行理解、应用(毫不客气地说,很多时候只是曲解、滥用)。
芸芸众生的认知局限决定了伟大的思想家和宗教领袖对我们教诲只能以一种“方便说”的方式进行。这种“方便说”符合我们认知的方式、局限和能力,甚至会迎合我们的需求,所以不可避免的会有很多错误。这种“方便说”虽然对错交杂,却为我们铺就了一条通向真理、升华生命的道路。
思想和宗教典籍中的错误以及人们对其词句的错误理解、应用,使得人们必须借助客观的事实,借助与之不同的思想、宗教的来对其进行匡正。所以任何的思想或宗教都不能以教条的方式来规范人们的生活,任何的思想或宗教都不能在社会里占据绝对的统治地位,否则这些错误会对社会、人生产生消极影响,甚至是产生大量的罪恶。
思想和宗教典籍中的错误以及人们对其词句的错误理解、应用,并不能作为我们抛它的理由,因为它之所以能在人类历史上流传千年,其根本的还在于它的大体量的正确性和对人类社会的巨大贡献。所以,伟大的思想和宗教必须得到传承,甚至其错误部分也要得到有限的传承,因为我们如果不凭借这样一条条的对错交杂的道路,就无法通向真理、升华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