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人不是学经济的,最近有些疑惑写了张帖子,特来请教各位。请指教。
在市场上流通的商品有一类让本人很困惑,百思不得其解,因为其价格趋势表现出了违反需求定律的现象。本篇本人将详细介绍此类商品。
需求定律是定義為"在其它情況不變的情形下,需求量和價格成相反方向變化.。有一类商品却可以做到价格上涨,需求上涨或者需求不变。历史上的经济学家吉芬曾经以土豆为例解释它。但是对它们的介绍以及分析都没能使我理解其中原理。本人下面介绍的商品都出现了类似于吉芬物品的特征,它们到底是不是吉芬物品,这得由专家来鉴定。我在此将它们认定为类似于吉芬物品的商品。
此类商品都是我们生活中的必需品,缺少了它,生活将无法继续,即消费者对它们存在依赖性。
首先观察猪肉这件商品。现在猪肉价格在坐过山车,让老百姓看不懂为什么。一面是许多资金雄厚的大型集团抢滩养猪业,另一面又是养殖散户、农户因养猪血本无归。于是媒体与经济观察者将这些现象归因于行业存在波峰与波谷的周期,这理解得过于肤浅了。在分析猪肉价格之前,我想先说说猪肉行业现在的乱象。下一段与分析猪肉价格无关,可跳过不看。
猪肉现象之一:优胜劣汰。(此段与分析猪肉价格无关,可跳过不看。)养殖散户与大型的肉制品企业虽然同属一个行业,其差别却像是身处天堂与地狱一般不可相比拟。以农户散户为单位的小型养殖场他们的经营方式已经是夕阳行业,而肉制品企业却是钱途无量。第一,两者完成从养殖—运输—销售这些环节的速度不可相比。只做到“养殖”此单一环节的散户需要等待收购者上门,而商讨价格、称重、运输又需花费许多时间。为了获取更多利润,散户不会将生猪销售给固定的收购者,反之亦然。一切随双方价格商议而决定是否成交。这决定了散户提供的肉源与肉量都是不稳定的。而肉制品企业只需要直接屠宰、切割,即可销售。城市内的大超市更倾向于向肉制品企业采购猪肉,成本上看肉制品企业其实更低廉。第二、销售地点不一样。肉制品企业的产品流向大超市,顾客主要为中高收入者。散户的猪肉流向肉菜市场,顾客为中低收入者。所以从成本、效率、销售地点上看,散户均无优势。当肉价呈现波浪式的涨跌之时,受冲击的主要是散户。为什么散户们觉得养猪好象炒股呢?当肉价下跌时,他们由于上面的竞争劣势被淘汰出局;当肉价上涨时,一定比例的散户已经退出了市场,只有少数人因为运气好碰上了价格波峰。而价格波峰所产生的利润大部分被有实力的肉制品企业所瓜分。“养猪炒股”之说表明了散户的生存能力很低,生存周期很短。如果你是一位投资者,会将资金投入到一家生命周期很短的企业里吗?而国家和媒体又在误导养殖户继续在这里投入资金。我很反感这种“炒股”、“赌博”式的经营方式。所以希望更多的大企业进入养猪业,淘汰掉落后的散户养殖。养猪业是有钱人才经营得好的行业,资本巨头养猪可以产生现代化企业、高效率的管理方式,散户养猪却把它变成了赌博。再退一步讲,散户们组建起散户联盟与大企业抗衡,这其实可以看做是一家企业被分为许多小股东,与其如此麻烦,不如催促那些肉制品企业尽早上市,投资者直接买股票不就行了。所以散户怎么看都是一个没落萎缩的群体。有三种解决猪肉价格涨跌失衡的方法本人不能同意。1、政府补贴养殖散户。大企业进驻,散户退出是市场的优胜劣汰规律在起作用,政府不要去干涉。补贴行为是拿纳税人的钱去给一群已经无药可医,无须再医的人打点滴。并且会误导鼓励更多的人进入这个已经是夕阳产业的行业。2、像囤积粮食那样囤积猪肉。囤粮食行为存在许多弊端.。国家以高于市场的价格买入,这就保护了生产上落后低效的农户,违反了优胜劣汰原则。再在粮价走高时卖出。如果市场长期保持在价格稳定期呢,这就产生了陈化粮。还有的官员偷偷卖掉粮食。并且一个关键问题是,到底要囤积多少粮食才能稳定粮价呢?所以,屯粮食、猪肉也是在浪费纳税人的钱。3、国家无所作为,束手旁观。如果是完全按照市场化运作猪肉生产与销售,那么肉价还会上涨。我估计要涨到主流价格为15元/斤左右。政府可以不管这件事,因为无论猪肉价格如何高,它的供应是充足的。有可能出现的是社会问题。政府要解决这些问题,应该是建立国家养殖场,以一种公益机构的身份抑平肉价,公益机构如何运营另篇再述。
一、 猪肉价格的不自由。
猪肉与石油一样,其价格都产生了云霄飞车般的效应。猪肉之所以被资本巨头们青睐,是因为其价格的制定与一般商品不同。事实上,现在的猪肉成本要比以前更低。即使猪肉价格步步高升,偏离了它正常的利润范围。只要它离谱得还不至于让居民精神崩溃,我们只有接受下来。猪肉价格逐步上升,但是居民对猪肉的总体消费量波动很小。猪肉价格这种“售价上升,需求不变”的现象与吉芬物品相似。猪肉价格一直走高的原因是:其价格的制定标准,是以一个社会中产阶级的购买力为标准的。猪肉的最高价格,即是一个社会中产阶级对这件商品可承受、容忍、接纳的最高心理价位。猪肉价格呈现出了等级性。其价格公式为:猪肉售价=中产阶级对猪肉的购买力。一般商品的价格波动不是这样的。一般商品根据顾客增减而调节价格,猪肉根据一个社会中高收入顾客增减而调节价格。可以总结到:由于消费者对某件商品存在着“必须购买”的依赖性,没有成本相当的可替代物,这是根本原因,它导致了这件商品产生“价格上涨,需求不变”的现象。
二、日化产品的价格分析
接下来分析另一类商品:日化产品,即是洗发水、沐浴露、戏衣粉、洗洁精一类。其中以洗发水价格波动最具代表性。洗发水的制造成本与售价之间差距巨大已经不是内幕。同样洗发水具备了类似于吉芬物品的三个特征:生活必需品,需求与价格的变化与一般商品不同,没有替代物。
洗发水出现了一些令人啼笑皆非的现象,从这些现象中我们可以预测、窥探猪肉行业在今后有可能出现的情况。1KG(1000ML)中档洗发水制造成本为7元左右,高档制造成本为8~10元。而市场上中档产品如飘柔400ML大约为26。5元;国际知名品牌保洁旗下的沙宣400ML为40。9元。换成新包装之后价格升高为48。9元。涨价幅度为17%。而面对记者的疑问,促销人员说价格上涨是因为加入了新成分,原包装只含有“垂坠因子”,而新包装还增加了“液态闪耀因子”。看,洗发水研究人员给消费者制造了极大丰富的“因子”,我们搞不懂这些“因子”的成分和效果,就知道它很贵。促销人员说她也不知道“毛躁分叉润凝露”的具体成分,但是知道“很多明星都在用。”并且制造商给予消费者在选购洗发水瓶子的美观上提供了种类繁多的样式,一个洗发水瓶子可以是木质、玻璃、纸质、金属等材料及更多形状、颜色、结构、规格的。我们就不仅仅是去买洗发水了,而是在选购一件艺术品,以后估计会出现洗发水瓶子的收藏爱好者,当然,瓶子换了,价格要涨的。幸好市场上还幸存在着一个从来不做广告、包装老土、历史悠久的老牌子:国产蜂花。由于其真实朴素,让我们有了参照物。蜂花系列产品没有因为其价格低廉而降低其品质,从消费者对其产品评价可看知。所以我将其制造成本也定位为7元/KG。其400ML瓶装产品售价为6元,1KG就是15元,利润为6~8元左右。而产品中存在极大丰富的“因子”的、巨星代言的、包装种类繁多的沙宣400ML售价为48。9元,1KG就是122。25元 ,利润为 115。25 元。稍微平价一些的飘柔400ML为26。5元,1KG 66。25 元,利润 59。25 元。注:此处利润未剥离工人工资与运输费。
所以,可以总结出洗发水的价格公式:洗发水价格=中产阶级对洗发水的购买力=[制造成本(原料、人工)+制造环节利润]+[促销(宣传、广告)成本+促销环节利润]。
为什么洗发水要做那么多巨星云集的广告?制造商加大了宣传方面的成本,其本意不一定是为了促销,而是通过增加宣传成本而增加总利润。而洗发水耗资巨大的的宣传费最终是要由消费者来承担的。
三、举例说明需求定律失效现象
可以看到,市场上流通着的商品存在着两种制定价格的计算公式。普通商品价格公式为售价=制造成本(原料+人工)+制造环节利润。此处的利润是各个生产商经过激烈竞争后确定下来的。它遵循着亚当。斯密所说的市场那只看不见的手来调节。而猪肉与洗发水等生活必需品其价格公式优先以中产阶级购买力为价格标准。后一种价格公式是不合理的,确切地说它是对消费者的欺骗行为,是一种强卖行为,我以一个“摆渡人”的例子说明这种欺骗与强卖是如何进行的。
A村有100个劳动力,他们每天都要到B城去工作。A村与B城之间相隔着一条大河,由于河面很宽而没有桥梁,100个劳动力每天都要绕很远的路到达B城,非常麻烦。此情况催生了渡船业的兴起。
甲某是第一位摆渡人,他认为获取最大利润的方式便是将100人都渡过河去,即客户越多利润越大。于是他将价格制定为人人可接受的1元/次。甲摆渡一段时间后,渐渐发现其中玄机。100个劳动力中有25个穷人,他们能接受的摆渡费用为1元/次,高于此则选择走路。50个中产阶级,能接受2元/次的费用;25人为富人,他们的心理价位是3元/次或更高。发现此规律之后,甲立刻放弃了25位穷人乘客,而将摆渡费用调高为2元/次。如此调整的结果是甲只需要渡50人就能获得以前渡100人的利润,25个穷人感到自己遭受了漠视。
河面上只有甲一人不能满足需求,很快甲出现了一批竞争者。但是他们与甲持同样思维:2元/次的摆渡费才能实现每次摆渡的利润最大化。大部分船家在乘客高峰期都是此价格,而在乘客稀少之时才会答应1元/次的价格。如果你是穷人,需要避开高峰期坐船。竞争使得穷人重新获得了坐船的机会。
自由竞争使得船家之间优胜劣汰,而又不断地有新摆渡人进入此领域。摆渡行业出现三类船家:经营不善者、新人、经营优秀或稳定者。他们在定价与对待客户的态度上是不一样的。经营不善者与新人在乘客稀少时仍然在营业,价格也会下调至1元/次;在乘客高峰期他们有可能降低一点价格以吸引顾客,比如1.5元/次。但是只要他们站稳脚跟或资金周转顺畅,谁都不会甘心自降价格,他们会重新以2元/次的价格参与行业竞争。这类船家在行业中不占主流。而占行业主流的经营优秀者与稳定者价格都是2元/次。
由于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以提高,100个劳动力比以前要富裕。甲某猜测中产阶级能够接受的心理价位也可以上调一点。于是他将船只装修一新,将价格调高至2.5元/次.在乘客高峰期,中高收入的乘客将自由选择是珍惜时间还是珍惜金钱.如果消费者接受了2.5元/次的价格,其他船家为了追逐利润最大化,将纷纷效仿.而经营不善者与新人将跟进,将乘客稀少时的价格改为1.5元/次,正常价为2元/次.2.5元/次的价位将是乘船高峰期大部分船家摆出的价格.所有船家就有可能私下里集会制定出一个行业规则:在高峰期大家应该放出最高价,(我称其为"焦点价格"),在淡市期价格自由.谁违反了规则,将受到业内同行谴责.这是一种有可能出现的情况.即使这种情况不出现也不会影响局面。
据此类推,船家们将不断揣测"焦点价格"是否存在上调的空间,由此再推出多种服务.比如将板凳换成沙发,船舱内播放音乐、免费茶水、点心、餐饮、船只装修豪华等等附加服务,再将价格逐步上调。
此时消费者就会产生抱怨:“我只需要一条简陋的船,坐着硬邦邦的冷板凳,将我渡过河去就可以了。不需要像伺候皇帝那样服伺我。但是你去坐船的时候大部分船都是这么多附加服务的,我没有选择。”商家们提供的服务,对消费者而言是无用、多余、累赘、毫无意义、不需要的服务。但是消费者却没有选择拒绝的权利,因为他们要赶着去上班必须坐船。商人也不可能根据消费者意愿去除这些服务,因为他们要追求利润最大化。
如何解决这种“不自由”现象呢?此时如果出现一位慈善家,他购买一定数量的船只(大约为可承载≥50%总乘客量),再由公众集资(相当于收税)解决船只维护费与摆渡者工资问题,船只归人民集体所有。这便消除了消费者对私营船家的依赖性,也消除了乘客高峰期“焦点价格”的出现。这种慈善机构是否能够得以出现的关键在于:多少民众被迫接受了商人的“焦点价格”,如果大家都在拖,把大部分商人的资金链拖垮了,慈善机构就没必要出现,我认为这不太可能,太乐观了。本人倾向于认为大部分消费者(高于50%)都接受了“焦点价格”。同样地,可以将“摆渡人”与“猪肉”相切换。猪肉销售商为追逐最大利润,将使用各种方法将肉价调高至中产阶级所能接受的“焦点价格”上。现在已经出现了一些此类服务了,比如:现代化生产线、有机猪肉、“冬虫夏草”猪、研究生卖猪肉等等。由于这些服务是消费者所不需要的,我认为猪肉利润其实已经偏离了合理范围。
四、其他类似于吉芬物品的商品
是否在市场上流通的商品只有很少数才产生了“类似吉芬物品现象”呢?否。只要是人民对某件商品存在必须购买的绝对性,人民生活对它依赖过深,且没有替代物,此件商品就会改变掉原先的价格公式,价格逼近中产阶级的消费水平。这可以解释为什么有一些商品始终处于政府约束或者保护之下,没有完全实现市场化,因为一旦价格涨跌失控,即有可能产生社会骚乱。以下介绍另外一些类似于吉芬物品的商品。
(1)石油。很明显的三个特征:必需品,需求定律失效,无可替代。石油输出国有许多个,即商人之间实现了完全竞争。但是输入国对石油依赖太深,竞争也未使价格回落。有谁可以公布一下数据,每桶原油生产成本与售价之间的差距有多大?石油涨价是赤裸裸的,并未给予输入国任何附加服务。要买就买,不买拉倒。
(2)粮食。大米原本只是一件普通的商品,由于其牵涉至社会稳定,被政府提升至国家安全的高度。粮食生产与销售完全有私营企业承担的话,社会中将“制造”出一群买不起大米的“穷人”,导致社会问题丛生。
(3)铁路交通。皇帝未允许私营企业进入此领域,它还处于特权垄断之下。每年春运全国人民都得向皇帝孝敬红包。
(4)城市公交系统。这是“摆渡人”例子的现实版。因为政府将它作为公共工程来处理,所以公交车票价并未表现出等级性来。私营企业进入产生不了暴利。即是说正是政府财政支持的公共公交车起到了抑平票价的作用。如果政府公交从公交行业中退出,城市运输系统完全由私营公交与出租车来承担的话,票价立刻就会上涨。政府公交、私营公交、出租车三者共同运营,是一个城市运输系统的完美状态。某些地区政府公交出现亏损?此问题很好解决:1、增加财政支持。2、提票价。
(5)电力、食用油、教育资源。理由如上,解释省略。
市场中还有我所未发现的类似于本文所提及的这种商品,在此不多提。只要是消费者对其依赖过深,且没有替代物,这件商品的价格公式就会变化。未来会产生价格变化的商品有:通讯网络与互联网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