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中专毕业后第一个工作的单位是电子工业部第22研究所, 刚到研究所,我才21岁, 处于人生的梦想阶段,对未来充满了幻想, 充满了希望;今后的路怎么走,目标是做什么, 都是未知数。
在这里,第一次吃羊肉烩面、胡辣汤、浆面条等特色小吃。
在这里,第一次喝啤酒(在贵州上学时没有喝过), 开始感到有泔水味,越喝越喜欢;
在这里,第一次使用汇编语言开发通信软件。
我们所是正厅级单位,下面分为处室,每个研究室下面分为行政小组,组长就是科研带头人。 每个研究室是一个研究方向,每个行政组又是分支方向下面的各个研究课题组。
跟我一起分配到所里的还有很多名牌和重点大学的本科生、研究生, 有北京大学地球物理专业、武汉大学学地球物理专业、成都电讯工程学院(现在的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前身)、郑州大学、杭州无线电工业学校电子专业、西安电讯工程学院(现在的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的前身)、厦门大学、还有考到研究所里的研究生等。
我们研究室主任陈玉春(后来升任研究所副所长, 调到湖南某市任副市长),组长是杨世泰(现在广州通信研究所总工),还有盛老师、杨老师(后来调动到了无锡市某厂任总工)。
我感到人生的脚步在前进, 在这里遇到了贵人。周国乃是我们研究室陈主任力推的、通过人才引进的计算机软件人才。他是黑龙江知青,华东师大数学系毕业的。他是软件编程方面确实有天才, 他在去云南出差的火车上(当时到昆明坐车要2天2夜)把汇编语言学习完了。
他给我分配了个业余任务,让我在完成科研项目的同时编写一个程序。此程序可以进行文字的各种编辑功能: 输入、增加、删除、修改、存储、打印功能。当时我国计算机还没有汉字,都是英文编辑。
我使用了BASIC 语言编程,对于文字编辑的处理使用最常用的是控制光标(当时没有鼠标, 就是用上下左右箭头移动, 来编辑), 所以 BASIC 如何处理光标我从来没有接触过, 自己找资料学习,当时大多数知识都是从书上学习, 没有像后来的《计算机世界》《电脑报》等杂志 , 正好我的师父周国乃有一本厚厚的《微型计算机操作指南》(好像是这个名字),我找到了一些思路,然后就用代码调试, 果然可以控制光标了。
后来的困难是如何保存到软盘或硬盘,并从硬盘读取出来我保存的文档,这个没有多久也调通了。
关于打印问题。因为当时流行的打印机是四通打字机,软硬件一体的打印机, 在我国八十年代红了10年,我通过代码控制直接打印有些难度,后来没有调试通。
为了解决系统底层问题,我准备把DOS 操作系统内核剖析一下。
业余时间把 DOS 操作系统底层的源代码反汇编出来打印了厚厚的一摞,剖析了DOS 操作系统, 使我对计算机底层的结构有所了解,当时我坐课题使用的是汇编语言,于是对计算机与外围设备的接口进行控制更加熟悉了。 那时不像现在年轻人编程,直接引用一个类, 调用里面的一个方法直接搞定这么简单。
1983年和1984年国家有个重大试验任务, 我和杨主任、盛老师,张老师四人到了某基地参加了此任务。 基地是个部队的驻营地, 我们每天都是和部队官兵打交道。
在执行任务期间,周六日没有忘记到临潼旅游一下: 爬骊山, 爬华山;参观蒋介石的五间厅;参观了杨贵妃的华清池,想起了白居易的长恨歌: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
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
回到单位我继续调试《文字处理软件》,在基本功能完成后, 陈主任和老专家们首先试用(因为当时他们和国外写信联系都是用英文打字机, 我用电脑编辑比他们的方便, 英文打字机不能修改, 我的文字处理软件可以任意加字删除字段)。很高兴, 非常赞赏。
1984年河南省召开了计算机经验交流会, 我和周国乃参加了。 很幸运,会议上和我国计算机专家---五笔字型发明者王永民在一个小组讨论。他的输入法在国内也刚开始推广,我们都很感兴趣。
汉字在我国计算机上应用实践有两位不可磨灭功劳的企业家, 一个是四通集团总裁万润南,填补了我国打印机只能打印英文不能打印汉字的汉字输出空白,成为一个里程碑; 另一个是五笔输入法发明人王永民,他解决了键盘输入汉字的国家空白,成为汉字又一个历史里程碑。
当时我们承担的一项军工课题在实验室调试完成后, 需要和其他设备—发射机、接收机一起进行系统大联调,需要和九江某工厂的工程师们、南京通信工程学院的教授、研究生们一起对系统测试, 在北京和江西九江之间做实验。
在我们研究所工程师和九江713厂的工程师们一起联调时,出现了很多配合的问题。
其实在很多团队工作中有很多的沟通艺术。不会沟通,工作就不好做。 我们在单位调试控制器时也存在很多沟通问题, 例如我做的信号处理器软件要和总控制器软件进行交互, 我这里认为把数据发送走了,对方说根本没有收到, 这个官司怎么打?
我们商量好了, 各自都编写一个测试自己程序的小软件,模拟对方的软件接口进行发送和接收。 这个方法节省了很多扯皮的事情。
我们跟713厂的发射机和接收机做调试时,也存在数据交互问题, 这下就不想我们内部这么好沟通了。
经常争吵,最后妥协。各自都认为自己没有问题。
业务时间我们也不忘记赏赏美景。
九江就在庐山脚下,长江边上。风景秀丽,空气新鲜。九江过去叫浔阳江,诗人墨客们在这里留过不少诗词。
宋江曾经在此留下一首《西江月》:“自幼曾攻经史,长成亦有权谋。恰如猛虎卧荒丘,潜伏爪牙忍受。 不幸刺文双颊,那堪配在江州。他年若得报冤仇,血染浔阳江口!”
“心在山东身在吴,飘蓬江海谩嗟吁。 他时若遂凌云志,敢笑黄巢不丈夫! ”
白居易曾经留下《琵琶行》:“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在联调休息期间我们爬了庐山,参观了有名的仙人洞。
庐山不仅风景秀丽,而且文化内涵深厚,更集教育名山、文化名山、宗教名山、政治名山于一身。
从司马迁“南登庐山”,到陶渊明、李白、白居易、苏轼、王安石、黄庭坚、陆游、朱熹、康有为、胡适、郭沫若等文坛巨匠或陈运和等诗文名家1500余位登临庐山,留下4000余首诗词歌赋。
陈运和这样写道:“三叠泉直泻青史,五老峰耸立古诗,仙人洞深藏抱负,龙首崖腾飞情思,含鄱口难吐感触,芦林湖汇聚现实,花径走过历代名士,天池阅尽苍茫人世,白鹿体壮养于书院 东林绿荫尽染佛寺”。
蒋介石在庐山的旧居叫“美卢“,他爱游览全国的名山名水,选择了庐山作为南京之外的第二处政治中心,名曰“夏都”。对庐山的钟爱,似乎超过了他对全国所有名山的情结。
庐山的仙人洞深三丈 ,高二丈余 ,系天然岩洞 ,门上刻 " 仙人洞 " 三字 ,相传为 八仙之一的吕洞宾修炼之地 。洞前是个大悬崖,据说吕洞宾就是从这里跳下去成仙的。
洞旁边有个道观,里面有个女道人守着老君殿。 道观里写了一副对联“骑牛西去, 紫气东来”。
九江期间,我们几个人晚饭后经常出去散散步,夏天的江边凉爽无比,我们坐在江边,欣赏着江水净净的奔流不息地向东流着。
昂头看着月亮的亮丽光华,如同晶莹的白霜流布,随着波浪闪耀到天边。
低头看着江水不停地流走春景, 江潭上方美好的夜月,也开始偏西了。 残月掩映着大江两岸的树木,深深激荡人的心情。
漫步江边,别有一番诗意。一边是滚滚的长江水,不时有几条小船游来,一边是楼台亭阁,古色古香。 我们边说边漫步走过九曲小桥,进入洞门,即到四周环水的烟水亭。
烟水亭相传为三国时名将周瑜的点将台故址。 亭中的石碑,上刻大草书“寿”字,由“九转炼丹”四字组成,传为吕洞宾手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