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说·网摘·名师》第10期
主管:人教社师范教材论坛
主办:教师教育区网刊师说区
《师说•网摘》系列刊总第16期,《师说•网摘•名师》2011年10月下旬第10期
北京名师金传富老师专辑
北京教育学院丰台分院
擅长课题:语文教育、教师专业成长、综合教育研究
个人简历
1983年9月西南大学本科
1991年9月西南大学研究生
1991年7月十一学校工作
2000年7月十二中工作
2003年北京教育学院丰台分院工作
推荐老师:吴东立,湖北省竹溪县中峰中学校办主任
推荐理由;
我的主张是多研究 问题少谈些主义在下不才,混迹江湖,浪得一世生存,庶几而已.
而今看到本论坛各位大仙仙施动拳脚,大有一世争雄之意.
争雄争雌,自是人世间本性使然,本无可厚非.
然而,愚以为如此这秀,总又不免沦入泥流,枉度光阴,
因此,以为还是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的为好.
不然一会成克杰,一会张能妻弄得上上下下乌烟乌烟,瘴气瘴气
终不是我们的主张。
吴东立,男,现年38岁,中共党员,教育管理本科学历,中学语文一级教师,现任教于竹溪县中峰镇中心学校,担任八(3)班班主任工作。
作为班主任,我首先做到的就是关爱学生。每日三餐陪餐,学生生病亲自送医院,有时还垫付药费,每晚学生就寝等学生平静下来才离开,冬天为学生扎被子,视学生如子女,用关爱与学生搭起信任的桥梁 。
其次尊重、理解学生,一言一行争做学生的表率。 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我总是尽力做到,如跑操、不迟到等需要毅力的事情。还经常发放问卷让学生提班级管理意见,科学、民主治理班级。
第三加强学习。我利用业余时间,仔细研读《魏书生班级管理艺术》 ,及时用这些理论指导自己工作实践。十几年来,我所带班级年年被评为“先进班集体”,我也连年被评为优秀班主任,多次被评为校级“优秀教师”。
09元旦纪历
诗兴由来寄鹏程,张罗万象有清芬。
年节共绘新春画,老绪同勘旧醅吟。
彩帜描摹流年意,襟怀开放柏松心。
又咏高阳元旦日,彤彤照料与今生。
金传富伏颂各位新年快乐万福骈臻!
牛气轰轰。(2009年元旦作)
021yin.com /viewthread.php?tid=430063&highlight=
关键事件反思
——一位优秀教师的成长历程访谈录
杂拌集
教园杂说4
读书贵三疑4
萝卜白菜孰优劣6
关注教学中的细节问题8
继续教育任重道远10
“虐师门”要打的四大板子12
教师发展主外还是主内15
“小升初”“难题”的根本原因在哪里17
语感教学的死结21
多一些这样的老师23
名师摭议25
语文课堂讨论式教学要注意的几个问题29
课堂提问答客问32
语文课进行书法教育的几种方式49
新课程改革要过的两道坎52
语文老师的自我教育三则54
语文老师看什么书而成长58
教师成长的着力点(激发点?)在哪里61
社会余论66
规则制定应多一些经济考虑66
多点内涵,少些代码68
传统铁匠何处寻70
公交站牌最好设路线图71
景观生气何处来72
多点日本人的小,少点东北人的多73
赋得我心中的三桩悔75
中式英语的根源在哪里78
给小广告一个出路:堵不如疏80
多几个这样的朋友82
知道了王麻子消亡的原因83
闯红灯的人本缺失84
打铁还看本身硬86
吃不着葡萄不要说葡萄酸88
井盖为何搁不正90
青年的命运并不全系于高考92
世纪金源时代购物中的“金”字多了一横94
路都是人走出来的95
艺海求珠96
略说篆刻审美的几个标尺96
碑刻奇葩周公祠100
何必多此一举102
乙堂诗草103
附记
关键事件反思
——一位优秀教师的成长历程访谈录
(金传富,文学硕士,北京教育学院丰台分院教师,北京市骨干教师,目前主要从事骨干教师专业发展方面的专项研究及相关培训工作。)
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了教师在教育工作中的重要性,可以说教师是教育教学任务的执行者,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都有直接的影响,可以说教师是对学生影响最大的人之一。每个人都希望教师能为人师表,顺利地进行教育教学工作,但是,由于人们对教育的关注程度越来越高,教师的工作压力越来越大,那么教师应如何缓解各种压力?成为学生眼中的好老师?新入职的教师如何才能快速成长?在日常繁杂的工作中教师应如何调整自己?带着这些问题,我们访谈了北京教育学院丰台分院的优秀教师金传富老师,通过了解金老师的成长历程,希望能为教师的成长提供一些经验。
一、成长的历程
崔:请谈一下您的教育经历。
金:我87年西南大学中文系毕业,毕业后分到贵州的一个中专学校,从事公共课教学,包括语文,其他一些公共课,如经济管理,企业管理等课程。工作四年去读研究生,94年分配到北京来,在一所中学里教语文,教了六年调到丰台的一所学校里,教了两年半,然后就调到北京教育学院丰台分院,主要负责特级教师工作室里的工作,组织一批市级的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和特级教师通过带徒弟的方式帮助青年老师成长。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也担任一些市区级课程,培训各种层次的教师。
崔:您当过班主任吗?
金:我当过班主任,当的时间不是特别长,自己也觉得不是特别理想。
崔:为什么呢?
金:可能也是我跟学生之间打交道,或者我处理问题的方式与学生的理想不是特别顺畅,所以当的时间不是特别长。
崔:您刚当老师的时候有没有遇到对您影响特别大或给您印象比较深的事?比如教育教学,与学生相处,自己上课等。
金:教学方面突出的事件印象不是很大,当班主任期间有一件印象比较深的事情。当时有一个班长,我感觉不是特别满意,就想把他调换一下,但是在调的过程当中闹出了不太好的矛盾,后来也发生过一次,也是这样的。也是感觉不太如意,想把一个学习更好的学生推选出来做班长,但是在调换的过程中相当多的同学,至少是班委就不同意。
崔:为什么?
金:我也理解不透。然后就做工作,虽然班长换下去了,但是自己感觉很别扭。当时我也没有仔细思考为什么。但是还是觉得老师的意志和学生的意志如果有更好的协调,可能就比较好,或者应该更尊重学生的选择。或者有更加巧妙的处置方法。
崔:那您后来如果再处理这样的事情会不会就处理得更好一些?
金:后来我就没有再当班主任了。如果还从事班主任工作的话,可能会对这方面更留心,更在意。或者说考虑的细节应该更多一点。
比如,老师的权威够不够,同学的思想工作做得够不够,能不能得到科任教师的支持,全班同学的支持,时间把握得好不好等等。
崔:您适应教师这份工作的时候大概是入职后多长时间?
金:我觉得我在中专的时候适应得还是比较快,还是比较理想,但是后来我又去读研究生又重新回到基础教育这块的时候适应的时间就比较长一点。
崔:这又是为什么?
金:原因非常复杂。后来我做过一些反思,第一,我的教育理念跟我们学校的教育理念可能有些差异,有冲突。第二,我的教育观价值观跟我的学生之间,或者说我对学生的了解之间有差异,还有可能是地域文化,社会文化之间造成的差异。也有可能使我的教育教学经验是不是也有不太丰富的地方,对付突发事件的时候,处置不是很顺畅。举例来说,我们南方天气比较热,大家穿着可能不是特别在意,我们那时候特别流行穿丝袜,肉色的丝袜,男的女的都一样的穿。我十块钱买一打,穿完就扔。我在这里也按我们的习惯照样穿丝袜,可是在评教评学的时候,我的学生就说,我们金老师穿女人的袜子。弄得我很尴尬,其实学生可能不是这个意思。还有就是无形中工作的压力造成我情绪的紧张,非常紧张,有时紧张到做恶梦的程度。
崔:您在北京这边工作比原来压力大。
金:对,压力非常大,很紧张,没有一种轻松感。这些因素使我入职非常不顺畅。
梁:这些压力来自哪些方面呢?
金:我觉得是学校过高的要求。或是同事之间的竞争造成的冷漠。彼此之间缺少一种很好的关怀。还有用企业的方式来提文化的要求等等,我非常不适应。严格讲,我在原来的学校虽然待了好几年,可是这几年是非常不顺畅的。我自信在教育方面我还是不错的。没想到经历很艰难的历程。后来我调走的时候差不多是作为优秀老师调走的。可以讲我是在经验当中成长的。
崔:您是如何排解入职初的巨大压力,成长为优秀教师的?
金:老实讲,对于我的初入职,我自己也不是很满意的,在这方面我似乎比别人经历的过程还要漫长得多。不过后来的情况大致也说明,好像我又比别人成长得稍微快了点。这一点我又很高兴。或许正是不经历风雨哪里见彩虹的写照吧。
其中值得关注的是,好像是我的心理承受能力还算比较强,所以即使经历了一些工作中的事件,也没有被历史的尘埃所掩。
而总结我自己的成长,除了心理承受之外,自己的不断努力,不断地借鉴他人,从书报杂志中寻求力量,也是我值得自豪的事情。这也是我最为自信的地方。当时,我有好几个同事,他们都是号称“先进”的,处处都显得比我强。但是,我特别观察了一下借书卡借满了图书之后,我就知道,未来不一定是他的了。今天的事实也证明,我的选择并不错。
如果还有第三个方面,那么,我想也与我自己不断反思,不断总结,不断成功有相当大的关系。上完课后,满意不满意,我都要随时自思,自省,我这课上得顺不顺畅,痛快不痛快。如果不好,怎样改进等等。如果有好的地方,我会把它作为一个案例写下来,送去发表。发表多了,他们就不会认为我不行了。
崔:适应了教师这份工作之后,有没有什么事情给您留下了比较深的印象?除了刚才您说的丝袜事件?
金:你是说好的还是坏的?
崔:好的坏的都行,就是给您触动特别大的,就是使您有更多想法的事情。
金:我们一个同事,刚才你可能看见了我们这有几位老先生,有一位女老师,她有个侄女,六年以前是我的学生,初中毕业以后她就到北大附中去上学了,现在已经是高三了。她就跟她侄女讲,“++,我让我们金老师辅导你语文,金老师原来是从你们调出来的。你认不认识金老师?可能她侄女说,认识,原来还教过我们。可能我们这老师问了她“金老师教得好还是坏”这样的话。小孩说,我到了北大附我才发现,北大附的这种学习方式,原来金老师也是按这样的方式来教我们的,到北大附也是这么学习的。当时我听了以后又悲哀又高兴。
我感到很高兴的是我那么多年以前的教育理念,我的教育方式应该说是比较先进的,也是比较好的。我一直坚持的是以学生为主体,讨论提高的办法。她通过对比发现我很优秀。但是悲哀呢,第一,我当时那么教,给同学留下的印象并不深刻,他们并没有意识到金老师的方法是不错的,或者说金老师是个优秀的老师,第二,学校并没有认识到我是一个好老师,只是当我是芸芸众生中的一员。第三,当然可能我确实还有这样那样的不足。
梁:刚才您说从每个学校离开的时候应该说是优秀老师了,为什么还要离开呢?
金:离开有很复杂的因素,也有很世俗的原由。人家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我想挑战一下新的生活,尝试些新的做法,换个环境锻炼一下自己。实际上到现在我还是非常怀念我的教学经历的。我现在还有一些机会到下面去上课,听课。我前年又回到一个中学去给他们做一堂示范课,一个月前又回到小学上了一堂示范课,都是很随机的,他们都很信任我。06年上半年,有个学校缺老师,又把我叫去了,我又给他们上了半年高中语文课,其实这也是给自己一个挑战,因为有的老师认为我课上得不好,我就是让他们看看我上的究竟好还是不好。其实这也是给自己找回一种自信,也是一种价值的体现方式。
崔:这是不是通过对刚才那小孩对您的评价的一种反思,然后现在更能让大家认识到您是一位优秀的老师?
金:有这个意思。我在那个学校上课的时候我们师生之间非常融洽,同学也是非常信服我,认为我知识很丰富,方式很灵活,师生之间情感交流很随意,但是感觉我的价值没有得到体现,人家要调走时候我就走了,不过听说调了两年才走成。有学生就写诗纪念我,“金老师啊金老师,你在哪里,你在哪里?”模仿《周总理你在哪里》,我走的时候我知道同学们对我很有感情,我也不愿意给后来的老师造成很多麻烦,所以我没跟学生告别,悄悄溜走了。没想到他们写诗来惦记我。三年以后,就是今年的前一两个月我们原来学校的学科主任告诉我,你走了同学非常想念你。说你在的时候我们同学写作文根本不愁,有东西可写。上课也很灵活,他们学得很自在。听他说,我心里很坦然,所有的东西都过去了。有机会我还是愿意和他们打交道。
崔:您当时已经意识到学生对您特别好,那为什么您会觉得价值没有体现出来。
金:那有很复杂的因素。什么因素呢?有考虑学生成绩的因素,考虑老师之间平衡的因素,考虑老师的工作态度,工作业绩等因素。还包括学校领导人处事方式的态度。我愿意表扬你,有的老师无所谓,表不表扬都该做的。这都可能造成一种间接的影响。还包括我的教育方式不被理解。实际上我是按我的理想方式来做,也是不断的努力,应该说是很敬业的。教学上从来没有偷过懒。但是领导了解不了解?我不知道。他认不认可?我也不知道。
崔:从这点我感觉是不是领导不理解您的教育教学方式?能不能举例说明一下?
金:领导了解不了解,我也不是很清楚。他懂不懂教学,懂不懂什么样的教学才是好的教学,我也不知道。不过我要客观的说,我们有的领导牵涉的方方面面的因素也多,没准他也是受人所难。他也不好处理有的问题。这是题外的话。
但是,在我的感觉中,我所经历领导中,有好几个都似乎是不是很了解的。比如我上课向来比较活,就是说,我会想方设法从各个不同的角度给学生提问题,组织学生讨论,经常是争得面红耳赤,不可开交。好像我自己有时都下不了台。然而,不夸张的说,这样的讨论,我和学生情绪都十分高昂。但有一次,就被我们丰台的领导停了我的课。我始终觉得,对于停课的理由不是十分的在理的。
再有一次,一个主管教学的主任还亲自问过我,你的课怎么那么乱,声音大得别的班都没法上课。其实,他们并没有真切的听过我的课,也没有真正了解大部分学生的看法。也没有听过我的解释,他们也并不了解我是在做什么。
其实,在我的整个教学历程中,我一直在读教育学或教育心理学的书,而且比有的人或一般同行读得多。这一点没有人知道。你看现在,我不是科班出身,但我已经在教育学院上了好几年的教育学原理的课程了。我为什么敢上?而且,学校认为我上得还不错。原因不言自明。我有这个准备,我有这样的思考,我有这样的胆识。而且,我要告诉你的是,我还经常上大课,二三百人的课堂,我都组织讨论,这都是我不断升华的结果。
崔:这些您没跟领导沟通过或领导也没跟您沟通过?
金:嗯,应该是很少。可能有我的原因也有领导的原因。所以我现在想到的一个问题就是做老师也好,做领导也好,确实要处理的因素很多。你要真的立志做一个优秀的老师,你也要接受相当多的情感的体验,相当多的情感的煎熬。比如生活条件太差时对心理的打击;比如工作业绩能不能得到认可;对工作情感、工作动机的激励,比如工作的方式方法是否会受到合理的效果;人际关系是否协调,有助于老师的人格调试,当然还有老师自己的专业成长反馈,如此等等。你经历了,熬过了,你就成功了。否则你永远成不了一个优秀的老师。你要想急功近利成为优秀老师应该说是很难的。没准我在原来的岗位经过这么多年的煎熬我也很有成就感。但是这种痛苦如果能够早点消弭,那当然是好事,消弭不了那就只有痛苦。
二、压力之下如何调试自己
崔:您觉得您有没有经历过职业倦怠?
金:我原来也跟老师们探讨过这个问题。对我而言,好像这种倦怠的比例不是很高。感觉我没有倦怠过。相反现在有点倦怠。我做老师的时候从来没觉得过。我做老师的时候取得的成就还是很多的。一方面我要很详细很周密的备课,备完课上完课我进行教研,任何时候都在进行教研。经常会发表作品。
崔:教研就是自己的反思?
金:自己的。就是写各种各样的论文,研究各种各样的课题。没人告诉我,都是我自己做的。或者参与别的朋友组织的写书等,所以从来没有觉得倦怠,倦怠不是职业倦怠,实际上是人的价值追求。
梁:倦怠能跟价值追求有关?
金:那当然有关系。如果说你是个有追求的人,那么什么职业你都不会产生倦怠。
崔:因为现在对老师的要求越来越高,所以老师的压力也越来越大,承担的工作量越来越大,会让老师觉得特别累,处理一些事情的时候特别烦。
金:这种情况很普遍。
崔:那您特别累特别烦的时候有没有讨厌过教师这份工作?
金:应该说没有。我觉得一方面还是取决于我的意志,取决于我的生存意志,那种成就自我的意志。有的老师为什么倦怠多?实际上就是他生存的意志比较薄弱。当外在压力大的时候,他很快就消沉下去了。第二就是有可能老师的生存的技能技巧有障碍,或者说有缺陷,他不能够很好的协调工作生活当中的问题,所以可能懈怠。
崔:那您能不能给这些懈怠的老师提供些解决问题的技巧呢?您都是用什么技巧来协调这些工作,解决这些问题?
金:我觉得还是强调,任何情况下态度决定一切。你必须要有一种很强的生存意志。有一种强烈的活着的自信。生活的自信是我要强调的这是我的人生准则。第二就是想方设法从你的工作中创造成就。而这成就还不能仅仅只是一篮子鸡蛋。我的意思就是不能仅仅追求同学的考分,而现在很多老师都是片面追求同学的考分,当这分一旦考不出来的时候,他马上就垮了。
崔:可是现在外界就特别关注这块。
金:所以说老师要有一种生存的机敏或者说聪明。你既要关注同学的分,也要关注同学的成长,同学的成长你也要感到高兴。也是你值得高兴的一个范畴。第三,要想方设法树立别的方面的成功感,比如我要写篇文章发表了,你没有发表,我比你成就感高,我就更不会懈怠。很多老师没有考虑这些因素。或者说你的家庭建设得很完美,或者说你某方面的知识比别人多,能力比别人强。
崔:不停的寻找成功地感觉。
金:对。一定要不停的寻找成功地感觉。比如说我们都是语文老师,我的书法比你的好,你觉得我会不会懈怠?我觉得不会。我们都是语文老师,你也会书法,可是我还会篆刻。大部分老师都不会写诗,我的古诗还有味,你看结果怎么样?
崔:那也就是说要不断地充实自己,比别人学得更多。
金:是这样的,一方面是要不断地充实自己,另一方面要寻找各个不同的突破口,去突破自己。同时在这过程中要寻求一种综合的平衡。学习,工作,生活,情感乃至于身体状况。
崔:您觉得这种成功感是外在的比如说管理层给您的荣誉,评的优秀教师等,这样对您消除教师的倦怠会不会有帮助?
金:我觉得应该有些帮助,但是更大的还是得是自身。实际上我得到的外在荣誉并不多。但是相对来说,我觉得我的成就感比他们要高。我的职业倦怠比他们相对要少一点。所以还得取决于自身。因为我在寻求不同的突破。我是用各种其他各方面的东西来埋葬倦怠。
梁:就是您追求得更多的话就不会把自己埋藏在眼前这些东西里面。
金:对。还有一个因素就是老师要善于转变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举例来说,我教学的时候就有人亲口对我讲,他说你的口才有问题,你是茶壶里面煮汤圆,有货倒不出来。我说你说的也许是对的。可能仅仅就说这么两句话。轻描淡写我就对付过去了。我说我自己有没有东西我很清楚,我能不能表达我自己也很清楚,但是退而求其次,我也得想方设法弥补。我可能立刻去买十本二十本演讲学的书,口才学的书,我可能会浏览,翻阅,或者有意识的强化我的口头表达。所有这一切别人是不知道的。所以今天当我面对二百个人或三百个人作讲座的时候,我可能不把任何人放在眼里。这叫转化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如果说我真的要跟他过不去,就这个事跟他斤斤计较,那我肯定就是死路一条。这不是我的做法。对有职业倦怠的老师来讲,唯一的做法就是改变自己的人生态度,改变自己的价值观,寻求自己成功的方向或者出路。这就是我的理解。
崔:周围的环境比如说领导、同事甚至某一本书,对您的职业发展有没有什么影响?
金:就一本书来讲,对我影响最大的是培根的《论说文集》,几十年我都在读这本书。
梁:为什么会对您有这么大的影响呢?
金:它是一本励志书,也是一本哲学书,还是一本文学作品,其中谈读书,谈爱情,谈交往,谈处事,各方面的。我很年轻的时候就读这本书。现在也经常在翻阅。
崔:每一次读会不会都有不同的感受?
金:对。我可能背不下来,但是它已经融入到我的血液里面或者精神里面。比如说办事情,有的事情需要当面做的,有的事情是可以打一个电话或者写 。有的事情是可以迟缓点做的,有的事情必须立刻做。它都会告诉你。这本书给我的印象非常深,对我有很大作用。
崔:您觉得您的职业幸福感来自于什么方面?
金:到现在为止,我觉得我的职业幸福感是偏多一点,曾经有过起伏,有时候多一点,有时候少一点,我失落的时候可能会少一点。我感到欣慰的时候可能就多一点,这种幸福感我觉得首先是基于我的知识,我的人生的体验,能够跟大众作比较多的交流或展示。也来自于我的各方面的建设也还较为满意,比如物质方面的。
崔:就是能跟别人展示自己。
金:对。能够把我的思想我的做法我的方法拿出来跟人家分享,给人家指导。让别人从中得到启发,得到收获。
梁:就是个人的价值和社会价值得到了体现。
金:差不多,不过现在也有些障碍。
崔:什么障碍呢?
金:我给你举个例子。曾经带过一个徒弟,他上一节课,丰子恺的《怀念李叔同先生》。按规定他做课我去指导一下,讲评一下。那天我去了,他给了我一份教案,其中第一个环节是“导入阶段”,第二个环节是“灌输阶段”,我一听就很不舒服,听完了我评课,其实我还是尽量克制自己,我说,这么写实在不太应该,而且,我要说得严重一点的话就是很不应该,要批评一下你了。你想一想,我们素质教育都喊了几十年了,什么是素质教育?尊重学生,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主动地来学习,可是,现在我们还在灌输,而且你灌输的不是别的,灌输的是作家作品。丰子恺不需要你灌输,网上一打,这就是丰子恺;李叔同网上多的是,书上写的就是怀念李叔同先生,这需要你灌输吗?还有灌输那几个字词,牡蛎,拖累,门楣,查字典就可以了,不需要你灌输。我说看得出老师跟世界是隔绝的,读书不多,看杂志也不多。也没有上网,也不知道网上有什么,有可能学校这方面开展的工作还太少。后来他们学校领导就找我说我的评课方式不对,我觉得像这种事情就……我是真心的,可是他们对这种方式不理解,实际上不是对方式的不理解,还是自身的认知没到那种程度,造成的矛盾和冲突。这多痛苦。但这是少数。不过也给我们提出新的课题,人际交往这样的课题,可能也是我们“人世难逢开口笑”普遍性的问题。
崔:职业发展中对您影响最大的或比较大的几个因素是什么?您从开始的新老师,到现在成为优秀的老师,在这个过程中您觉得影响比较大的因素是什么?
金:实际上,我在教师这个行业有相当多的游离和犹豫,并没有说一定要做老师;我做老师实际上有相当多的偶然性,之所以现在还在教师这个行业里面混,也可能是一种命运,也可能是一种机巧。还有可能是一种惰性。这是第二方面。第三我今天还能自在的做老师那也有一些理解了,可能还基于我有做教师的一些背景,一些知识的背景,或者说是一种价值理念的背景,等于说对教师这个职业的认同感。毕竟有那么多年了,了解这个行业的相关因素,也具备了做教师的资格,当你现在做教师的时候,你就能够轻松自如,能够心手相应,实际上减少了付出失败的风险。崔:刚开始不是特别想当老师,如何获得对教师这职业的认同感?
金:老实跟你说,毕竟我学的是师范,多多少少受过一些当教师的影响。内心还是有当老师的念头的。之所以产生动摇,还主要是自己的成就感不能体现的结果。慢慢的,在自己的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成就感大了,学生的满意程度高了。学校的认可程度高了,职业的确定性就增强了。
但我要说明的是,所谓学生的满意程度,这也是一个有些模糊的概念。我跟你举个例子,我曾经在一所学校教书。那所学校将学生对教师的评价,每题只有三个选项。而比较满意都算不合格!我就只有痛苦的份,显然,这是因为调查的题设不合理赞成的。它根本不可能测出一个教师在教学上是否称职。而学生的势利也是不可小视的。他们往往也可能受到其他教师的影响。当一个年级组的其他教师对一个教师有所歧视之时,这位老师离失败也就不远了。
崔:想问问您的获奖情况。
金:主要是教研方面获奖多。我曾经获得过三四个北京市教研论文一等奖,应该也有三四个二等奖,区级奖也有,但是我没有特别在意。全国的也有。也曾经参与过一些大型的活动,包括编写教材,跟一些专家编书,这都是他们约请我的。也受人之托写过一些教研论文。
梁:您的这些教研论文主要是针对教学方面的?
金:我的学科专业的教育教学思想,具体的教育教学的处理,还有一些具体问题的调查研究,教学反思。基本上是学科教育领域。但是现在有些转向,我写了些教育随笔。毕竟我现在没教课了,你要再去写有些隔阂,到现在大概已经发表了100万字吧。
总的来说,教师的角色是复合的,要定型乃至于成为有成就感的角色,它必须经过相当漫长的过程,这是我的一个体会。
第二个体会,你要成就这样的角色必须比一般人所具有的专业角色要求更高,难度更大。
第三,你要成就专业的有成就感的老师,你也必须有一些看家的本事。
第四,作为老师,职业道德方面的修养乃至学术专业的修养这两者是必不可少的。教育者今天不仅是教书育人的角色,就是不仅是简单的传授的角色,也应该是创新的角色。是一个自我发展的角色。尽管我们现在也有很多知名的老师,但相对来说这个比例是非常小的。大部分老师没有把自己树立为一个品牌的意识,就是今天教明天教,上面让怎么教就怎么教,他没有独立的思想。我在想在树立老师的独立人格方面还应该做更多的工作,这就是我的结论性理解。
三:对青年教师快速成长的建议
崔:您现在从事教师专业成长的专项研究,那您觉得应该采取哪些措施促进青年教师快速成长?
金:针对你的问题,我想这样两个方面是要考虑的。
从学校的角度说,有几条:
1.对青年教师的真正的关心,关怀,而不是歧视打击。
2.对青年教师的不断的细致入微的帮助,而不是指责。
3.对青年教师的方法的指导。
4.给青年教师更多的参观学习的机会。
5.更多的信任与支持。
6.合理的沟通与了解。
7.长久的期待。
8.放水养鱼。
从青年教师的角度,有这样几条:
1.青年教师一定要有一份的职业的恒久之心。即所谓的爱岗敬业。
2.青年教师要有一份持久的自信。失败是在所难免的,如果轻而易举就被失败打垮了就不值得了。
3.青年教师一定要多学习,勤奋学习。一旦不学习,立刻会有一种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之感。
4.青年教师必须要尽可能在短时间内掌握较为顺畅的最为基础的上课的技能与技巧。
5.青年教师的成长从某种角度上讲还与他的人际交往有很大的关系。如果当一个青年教师做得同事不喜欢,领导厌烦之时,也就是自己离职的那一刻了。而这样的例子却是不少的。
6.青年的成长离不开一定的规范。如果一个青年教师连教案的式样都写不好,他是不会有太多的出息的。至少说明他的观察力有限。
7.我对每一个青年教师的期待是,我希望他们人人都能有很好的文字表达。这对他们任何时候的成长都有着无上的影响。
8.风物长宜放眼量。
崔:谢谢您接受我们的访谈。
金:不客气。
021yin.com /tresearch/channel/china/public/19274.html
教园杂说
读书贵三疑
不用说读书贵疑既是传统读书法的精髓所在,也是创新意识的根本所在。怎样才能做到质疑性的读书?怎样才能在质疑中创新?想来各人有各人的做法。笔者在读书过程中,有几点体会,不妨公诸同好。
一疑书之来源
早年这一点并不是一个问题。那时出版社少,所出的书大体也都经过编辑认真的校对编审,书的质量很高。尤其是名牌的大出版社,自不用怀疑他们的编辑成果。但是,近年来,编辑得细致缜密的好书并不多。尤其是在自己也参与编了几本书之后,赫然发现,过去的编辑已经不是过去那种值得依赖的主了,往往可能就是作者自己。而有的书也并非是原创作品,而是东拼西凑而来,其中的核校工作往往也不是那么细致周到;而有一大部分的课文用的选本也并非是原版本,而是采用的选本的选本。这样的课文其可信度就差了。
再有则是,有的书压根就是盗版图书,这样的图书根本就是不忍卒读。虽然是些小节,然而,倘不加在意,则完全有可能得不偿失。
从语文教师所读课本的角度讲,有相当多的课文都是经过编者删减的。除非你自己也认为这样的删减事出有理,你不必去考查它们。否则,你会发现,原来课文里面还有许多学问。比如,我们知道的课文中,鲁迅的《故乡》《祝福》,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莫泊桑的《项链》等等,大多经过删节处理。而有的老师则会对这样的删节进行再还原,以此来教会学生质疑阅读。
二疑编辑之理由
一般来讲,对于那些选本一类的书,都有选编者的根据的,然而选编者的根据却未必就是你的根据。除非你对原书深信不疑,那么你不必深究其理。否则你完全有理由进行自我处理。
比如以课本中的单元课文为例,我们发现,许多老师上课时,一开始就让学生读单元提示,研究单元提示,唯恐读不透,唯单元提示是从,多者不讲,不学。
其实,老师们并没想到,特别是文选一类的课文,它的主旨往往可能具有多个角度,你从这个角度编是一个结果,而从另外一个角度编又是另外一个结果。如果我们只许重一面,不及其余。很显然就牺牲了学生创造发明的机会了。
从创造的角度讲,我们完全有可能根据我们自己教学的需要来处理这些课文。先讲与后讲,并没有从这个角度讲与从那个角度讲并没有本质的区别。只要你能引导学生读出文中的内容,无论多少都是收获。
关键就是老师有没有这种创新的意识了。
附识:写完此文,后来发现一个特别的例子。现今北就本初中语文课本第一册,选雨果的《诺曼底号遇难记》。课文脚注“选自”某出版社“《微型小说选刊》”。本来这是一篇写真人真事的文章,是雨果先生的一篇纪事之文。可是正是这一注脚,却使有的老师产生误会。以为这是一篇“微型小说”。显然是被编辑所害了。如果编者稍加注意,从雨果的文集中选取,这事就搁平了。
三疑盲从的理解
在读书的过程中,我们还比较担心的是另外一个方面,那就是只相信他人的理解,而不是自己去动脑筋思考。
曾经在一次高中语文教师资格证认证的过程中听一位老师讲《故都的秋》。当他讲到这篇文章写了几种景色时,他介绍道:文章“根据‘清’‘静’‘悲凉’的三个层次,描绘了故都五种景况。即‘清晨静观’、‘落蕊轻扫’、‘秋蝉残鸣’、‘都市闲人’、‘胜日秋果’。”
这里不说文章根本就不是从“三个层次”安排的文章结构。也并没有单独写什么“五种景况”。即使有几个景况,也只是行文中的一个夹叙而已。
在后来的答辩中,我们问这位老师“清晨静观”对应的景物是什么,他说是:“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我们问他,你会不会大清早去看“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通常是在什么时候看的是在清晨看的可能性大还是中午或傍晚看的可能性大?“西山的虫唱”会不会是大清早出现?“玉泉的夜月”和“潭柘寺的钟声”都是清晨的景物吗?这位老师却不能肯定。
我们问他那你的这个答案是哪里来的?他说是教研员讲的,教参上也是这么说的。我们再问他,教研员讲的就是对的么?参考书讲的就是对的么?该老师似乎没有想过这么多的问题。
如果每一位语文教师都跟这位老师一样照葫芦画瓢,恐怕再好的课文,再聪明的学生都会栽到他的手里。
021yin.com /thread-357526-1-1.html
萝卜白菜孰优劣
俗语说得好,冬吃萝卜夏吃姜,不用医生开药方。这个冬天的萝卜看来确实是非同小可。冬天大吃萝卜,不单清火利尿,还大体属于入口即化的纯绿色菜蔬,于健康总是有好处的。
冬天到了,该进大补的时候,而冬天的萝卜也正当其时。
冬天到了,不用说,也是家家收储大白菜的时节,看着那青翠欲滴的大白菜,价廉物美,食欲大开,引得我一位男方的同学赞不绝口。直视为餐桌上的佳品。
萝卜好不好?白菜好不好?自不用说,这都是多少年集天地菁华的物品。过去可是人们百吃不厌的食品。更是人家的看家菜肴。
然而,任何事物,都有相反的一面,正所谓否极泰来,物极必反。假如我们天天吃白菜,日日炖萝卜,即使是萝卜炖白菜或者是白菜炖萝卜,也总有吃腻味的时候。甚而,即使是三百斤的大胖小子,不出半月,也必吃个营养不良来。
何哉?此固营养欠缺之故也。
对于我们的教育改革来说,这个道理也甚是相同。
记得教委张立新副主任在一次教师继续教育的会上所讲,如果我们的课程改革,我们的教师,在自己的教育教学之中,在自己的课程学习之中,总是萝卜炖白菜,或者白菜炖萝卜,那么,萝卜还是萝卜,白菜还是白菜。
我们想,张主任这话绝不应当只是一时之言。她的这话一定是有所针对而言。
萝卜白菜固然是好的东西。
但如果我们要将它视作生命的组成部分,则明显不良于行。
为什么?根本的原因就在于在这一锅炖里面,压根儿就没有油星子。没有肉,没有油星子的一锅炖,对于生命的生成来说,显然是不适宜的。
我国新的一轮课程改革从开始到现在,已经有五六年的时间了,其间的各种准备工作作了不少,各种推进工作也都是全面推动的。老师们也都授受过相应的各种培训。
为什么到现在为止,这项工作的进展情况还不是十分令人满意?可能关键的因素还在于我们有的老师还没有走出萝卜白菜的圈子。
这部分人总是以为自己家的萝卜白菜长得又青翠又白嫩,吃起来清爽可口。既不用加油星子,又不用加酱醋咸盐。完全没有必要多此一举,没想到,长此以往,只有走向绝路一条。
为什么放着好的东西不去吸收?放着营养的物品不去消化?
这里面难免有一种蔽帚自珍的心理在作怪。也难免有一种不求上进的精神在作怪。有的人以为自己教了二十年书了,没有吃过猪肉,也见过猪跑,不论是教材也好,还是教学也好,还是课堂管理也好,也都有了这么两刷子。最少也是轻车熟路,自不用花那么大的精力,多费那么多的心思去学习什么新的思想,探究什么新的理论,更不用去掌握那么奇特的教法,尝试多少新的教学实践。只是在自己熟悉的天地里晃荡,不管三七二十一就能混个脸熟。至于外面的世界究竟怎样精彩,他都会陌然而待之,“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就是他们唯一的追求。这样的人,还哪管他世上已千年呢?
为什么有的教师愿意固步自封,原地踏步而不求长进呢?
因为长进是要付出心血的。是得将别人喝咖啡的时间都用在学问上不可。这样的事情难免不是一件痛苦的事情。甚至于有点得不偿失,因而,有的教师就不愿意去努力了。
当然,我们也还看到有大量的教师都是心怀进取之心的,他们也愿意将这白菜与萝卜炖出一锅美味佳肴来,他们也还在孜孜矻矻地钻研教材与教法,在研究学生的心理,在处理教学中的棘手问题。在为自己的教育事业而奋斗。他们也有着长久的发展的内驱力。期待自己的长足进步。
然而,由于诸多条件的限制,其中有的教师找不到发展的门径,摸不着进步的阶梯,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们只好盲人骑瞎骊,瞎子摸象,胡乱混一气罢了。
面对这样的教师,我们该怎么办?
显然,我们应该对他们伸出一只手,帮他们一把,扶他们一程。
这是我们的责任,也自是诸多老师自我奋斗的一次自我探求。
想来,要做好一锅菜,油盐酱醋一样也不能少。
而这些油盐酱醋哪里来,不可能是从天上掉下来。只能从自我的学习中来。
021yin.com /thread-357526-1-1.html
关注教学中的细节问题
最近听了好几节语文课,在听课的过程中,发现很多老师不重视教学细节的处理。
比如,在一节读写结合课上,老师在引导学生学习了课文之后,给出了一句话,要求学生将这句话作为开头,让同学当堂写作一段文字。作业本来是无可厚非的。问题是,在老师布置作业之时老师只是轻描淡写地说了一句,请同学们把试卷翻过来,写在纸的背面。至于学生手里的试卷怎样放置,写多少,横写竖写一概没有规定。
果不其然,学生的作业收上来之后,乱七八糟。虽然学生写的内容大体上还算文通字顺,有的甚至很精彩。然而,从整个作业的格式来看,有横着写的,有竖着写的,字体有写得大的,有写得小的,写得好的,写得差的,不一而足。
事后,在评课中,我问老师平时是怎样安排同学的作业格式的,老师莫名所以。
为什么结果会是这个样子?无他,老师不重视细节之故也。换句话说,可能也还算是一位不错的老师,然而,他对于什么是真正的教育,什么是已经被“大而化之”了的濡染似的教育还欠缺深入的理解。在教学中,很多细节问题都是不可小视的。
记得给初中同学布置作文,不管作文题目有多长,也不管作文题目有多短,他们大多从第四个字写起。而我布置的作文题目是经常变化的,有时长有时短,如果学生都不灵活变化而写,则整个版面十分难看。这样的结果是怎么来的?同学说是小学老师规定的。应该说,小学老师这样训练学生也有他的道理,也体现了教育中规范化训练的一些本质规律。
细观这些规律,却有不尽如人意之处。比如,小学老师就没有考虑到题目字数多少的问题,没有考虑到题目究竟写在第几行的问题。后来笔者再给同学布置作文时,才不得不对同学重新进行了规范,要求他们作文题目必须根据字数的多少,安排在第二行的居中位置。先数好了字数才写。姓名写在第三行靠右的位置。然后从第四行空两个字格再开始写正文。刚开始时,肯定有学生不太会安排的,只要老师多检查几次,学生几乎都能较好地按要求完成。据观察,像笔者这样对学生的习惯养成进行合理合理培养的,好像并不多见。
语文教学中的细节问题重要不重要?不用讲,十分重要。很多名师都是非常重视教学中的细节问题的。07年北京高考理科状元的班主任,刚接手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高三年级的唐老师为了给同学一个良好的印象,同时也是为了培养同学严肃认真的精神,在布置同学做作业时,一定要亲自将作业纸叠得严丝合缝才发给学生。
笔者中学时的数学老师曾经教导我们,即使是画带箭头的线段,箭头的画法都是有讲究的。一般的老师往往都是胡乱画一气,聪明的画法应该是从箭头方向向后逆行而画。这样画出的前头才很尖利而有一种秀雅之气。
在听课时,我们也经常发现,很多老师都不重视细节。比如,有的老师,板书写错了不是用黑板擦,而是用手往黑板上一抹。有的老师用实物投影仪展示教具,不是用一根细小的教鞭指示,而是将指头往投影上一晃,这时投影屏幕上立刻出现了根粗大的指头。还有的老师在指示投影画面时,既不用教鞭,也不用激光笔,而是往屏幕前一站,用手在画面上一划拉,正好投影的光线打在他的脸上,遮住了画面上的内容。
正是由于老师的不经意,积少成多,为我们的教学留下了诸多不是之处。
其实真正的名师、优秀教师无一不是十分重视教学的细节问题的。上月到上海听了两堂课,其中一堂语文课给我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课上到一半的时候,老师布置同学写作业,同学在写的时候老师在同学间走动巡查。只见他走到一个同学身边之时,发现一个同学的执笔方式不对,他轻轻地将同学压得很低的笔往上抬了抬!!这样同学的执笔就正确了。可以说这是笔者多年来重视同学执笔方式的唯一一位老师。固然,今天,要重视的教学问题很多,在教学实践中,对于同学的执笔方式关注的却很少。几乎看不到。这样的结果是,同学的书法,字法十分难看。
其实,关注教学中的问题并不难,难的是我们有没有做一个真正细心的教学者。比如,有的老师,对同学怎样拿书,怎样翻书页,怎样保持较好的坐姿,这样的内容都不放过。这两年杜郎口中学火得不得了。为什么杜郎口中学很火,要从根本上说,没有什么绝招。除了从本质上尊重学生之外,就是将教学中的每一个细节都处理好了,同学也就进步了。当然,这样的情况,既需要我们多读书,学习,还需要我们多历练,多思考.
021yin.com /thread-357526-1-1.html
继续教育任重道远
这两天,单位组织了全区负责教师继续教育的领导或教师开了一次大会,大会宣讲了十一五继续教育的有关文件精神,介绍了关于教师继续教育的管理办法,对各校教师继续教育中的校本教研部分提出了要求。从形式上讲,新的一轮教师继续教育工作又要开始了。
然而,在我们所了解的信息中,教师继续教育可是一件颇有争议的事情。
一方面,从理论上讲作为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继续教育显然是必要的,也是必须的。但是,在实际中却往往不受老师们欢迎。有的老师认为这项活动对他们来说收获不大,工学矛盾也不好解决,而有的课程学起来或者又比较难,一时半会又用不上,也有的老师也有怕花精力或者怕花费钱财的等等,不一而足。
固然,继续教育中可能有这样那样的不令人满意之处,然而,从我们所了解的实际情况来看,继续教育却是真真切切有着存在的必要。
上个月,受一个朋友的请托,帮他看了一个教学设计。内容是两则小古文。应该说是很简单的那种。在我的理想中,这两则小古文怎么也得在课文里存在十来年了,任何一位稍微上了点年纪的老师,怎么也都不会在教学设计中存在什么问题。确实,这位老师也还告诉我,他的这个教学设计,其实是已经参加了市里的一次公开课的教案。只是这次市里要从新的教学设计的角度重新征集老师们的作品,而他的这个教学设计被初选上了。但他对自己的这个设计也不是十分满意,所以,要我给他看一下,把把关。
我不看则已,一看,不禁心里一阵震撼。
虽然这是一个曾经参加过市里的比赛的教案,然而,我却没有能从教案看到任何一个有着疑问方式的语句!
整个教案,有的只是学生介绍课文背景知识,老师提示订正字词读音,也就是传统的正音正字,介绍作家经历。再有就是教师的说明解释。细看起来,整个教案也就两个环节而已。一个是课文知识如作家的生平经历,课文的生字生词。一个是教师对课文的简要理解,再告诉学生而已。
而在整个教案中,我们找不到任何一个疑问句。从本质以上说,除了学生在课前介绍一点作家的生平事迹之外,他的这个教案压根就是他一个人在自说自话。他没有任何一句疑问的话来启发学生去思考,这个语句是什么意思,作者想表达哪些想法,在这篇课文里,作者给了我们哪些启迪,我们能从课文中尝到哪些知识等等。
从浅了讲,只是作者没有使用疑问句而已;而从深了说,却是作者压根不懂什么是教学。而教学一定是要以学生为中心的。而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懂或者不懂的最好的检测方式就是你要“问”他。如果你的整个教学从来不“问”学生,也就等于你老师在唱独角戏,没有考虑学生自己是否学会的因素。孔子说:“不愤不悱。”老师在课堂上与学生陌然不相语,我们可以想象,这样的课堂学生究竟能学到什么。在这样的情况下,即使你的教案写得天花乱坠,也是毫无意义的。
可是,令人不敢相信的是,这还是一位教了多年语文的成熟教师。
另一个事例是,笔者新近听过一堂有好几年教龄的青年老师讲的语文课,听课之前,却赫然发现,他的教案上写着“灌输阶段”这样的话语。当时就把笔者给弄瞢了。我们的素质教育都叫了二十来年,以学生为中心互动学习的意识,新课程理念也都倡导了七八年,结果没有想到,我们的老师还大言不惭地大讲特讲“灌输”,而且不是一般的灌输,而仅仅是几个字词的“灌输”。几个字词用得着我们老师灌输吗?
显然,我们的老师这么多年来并没有读过任何有关教学改革的书,并不了解任何教育教学方面的新理念;也没有看过任何语文专业的报刊杂志,不了解语文教学改革目前的发展方向是什么;也没有上过什么语文专业网站不了解目前全国的语文教师都是怎样应用新的课程理念进行教学的。
有鉴于此,笔者认为新的课程改革的理念还完全有必要深入人心。有关部门还要不断做这方面的工作。另外对于任课教师来讲,也要不断充实自己,不断更新观念,真正做到从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转变,真正激发学习者本身的潜能,改革教育教学的方式,提高教育教学的效能。
而要解决这两方面的问题,全体老师都要加强对于继续教育的认识。真正做到内外兼修,提高自我。
021yin.com /thread-357526-1-1.html
021yin.com /search.php?searchid=413495&orderby=lastpost&ascdesc=desc&searchsubmit=y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