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只就语言问题进行思考,不涉及其它方面。 *
021yin.com 说明。 *
---即便语言仅仅只是一种工具,工具也有好坏之分,你愿意用一把利器,还是钝器呢?
一 引子:语言有优劣
人类文明的最初一无所有,除了身体,最有价值的就只有语言。
语言从产生、发展、运用,直到今天,经历了数十万年(?)的检验。记录语言的书面符号:文字,最早也有5000多年的历史。语言的产生和发展,开启了智慧、激发了智慧、传播了智慧。人类的历史,就是语言创造文明的历史,语言是人类文明创造、传播、继承的动力。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语言不断演化、吸收、融合、革新、脱胎换骨,塑造了形形色色的人类文明,语言是人类文明的塑造者。
毫无疑问,文明有高下之分。文明的高下,归根结底,是由其塑造者:语言所决定的。语言导致人群的高下、文明的高下。
文明的竞争,就是语言的竞争。当今的语言,经过数十万年以来的竞争,胜负格局已定。由此可见,一种语言从产生之日起,就决定了操这种语言的人群的发展方向。
二 汉语、西文对比的立足点
对语言进行语音、语义、语用、词汇、语法方面的比较,是语言学的事。本文是从哲学的角度讨论语言学问题,与语言学无关,不涉及语言学的方法与术语。提到语言,可能有人会想到语言学,但语言学是解答不了这种问题的。语言学的语言比较方法是片面的、琐碎的、局部的、狭窄的,在揭示语言的整体性、解释实际的语言现象及相关现象上缺乏有效的说服力。
语言的优劣,科学的方法应当是从语言的应用、功用上去进行比较。从现实的角度来说,是比较其实际应用的效果;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说,是比较语言的创造力,它对思想的激发、创造、传播、继承,及语言之间的相互影响等等。尤其是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由此出发对汉语与西文进行比较,从二者所衍生的思想、文明、精神的角度进行比较。立足于综合、全面的整体思路,不能只看表面现象,否则就会陷入局部、片面的琐碎泥潭而不可自拔。
1、语言应用的对比
所谓学以致用,语言水平或语文水平的高低,应当在应用中体现,这个应用就是阅读和写作,而更大程度是应当以写作为标准,写作应当是衡量语言、语文水平最高标准。
1.1 阅读
就阅读来说,中国学生读读近乎口语化的三国、水浒就认为是汉字也不起的证明了,反正我小时读它们只是挑打斗的“精采”段落跳着看的。那知道美国的学生读什么吗?随便举出美国高中学生的必读作品:
《圣经》
《共产党宣言》
《独立宣言》
《理想国》
《政治学》
《奥德赛》
《伊利亚特》
《美国民主》
《战争与和平》
《莎士比亚作品》
《草叶集》
《愤怒的葡萄》
可以看出,包含了宗教、政治、历史、文学、诗歌、散文、戏剧等广泛内容,两相比较,阅读水平的高下一目了然了吧。顺便问一句,大学毕业的中国人有几位读过《共产党宣言》的?
1.2 写作
就写作而言,写作是智慧的表述(言情、黄色小说除外)。智慧的体现,就在于成年人对语言的应用上。凡与老外一起工作过或打过交道就应该很清楚。那些老外工程师、教授什么的,写作能力很强,写作水平也很高。一个中年美国教授,写出几本、十几本、乃至几十本书来,是很平常的。那些等身的著作,无一不是智慧的语言结晶。反观中国的教授,翻译、抄袭国外的同行,这类丑闻还少吗?!
这是否也是由于语言导致思维的贫乏、思想的欠缺、表达的枯燥,或者是失语症?
2 语言的功用:创造力的对比
文明发端于语言。
语言的本质,就在于其功用性。语言的功用性,就在于语言不应该只是解决说话写字的问题,而是要解决精神问题,也就是人类的文明问题。
语言的功用性最根本就在于其创造力。其创造力表现在能激发思想、创造思想、继承思想、传播思想,从而推动文明的发展。
法语是交谈的语言
西班牙语是与上帝交谈的语言
意大利语是歌唱的语言
英语是科学的语言
德语是哲学的语言
操法语的出了众多的文学家
操西班牙语、意大利语的出了众多的歌唱家
说英语的出了众多的科学家
说德语的出了那么多哲学家
反观汉语,从诗经离骚,到后来的诗词曲赋,更多情形下是一种个人工具,或者说越来越成为一种娱乐工具,什么回文诗更是登峰造极,稗官野史,帝王起居录之流~~~几千年来让国人奉为圣明的只是几部薄薄的四书五经。孔子时代人的思想与老佛爷时代人的思想没什么差别,凝固、僵化至于此,对人类文明的贡献显得单薄也就不足为奇了。
近代以来,语言的状况不言自明,那么从古至今汉、西语言的创造力的表现又是怎样的呢?
荷马是什么时代的人物?在他用语言创造文学的时候,汉语创造了什么出来?
毕达哥拉斯、欧几里得、阿基米德~~~他们几千年前创造出来的东东,今天不但是中国学生,全世界的学生从小学到大学都在学呢。
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不到了博士还真没脸研究~~~我也只敢提提他们的名字。
逻辑学、形而上学、伦理学、政治学、文学~~~
数学、物理学、天文学、航海学、几何学、力学~~~
现代的哲学、科学~~~哪一样不是从这些人就开始奠定的?
汉语的创造力表现在哪里呢?
中国自古盛产兵书,什么太公兵法、孙子兵法~~~什么鬼谷子、孙膑兵法、李靖问答~~~什么司马法、武经总要什么的~~~兵书是战争的语言反映,兵书的盛行,只能说明中国自古以来战争频繁。而用汉语来创造兵书,反过头来又刺激了战争,造成恶性循环。这是语言危害性的表现。
至于孔孟之类的东东,黑格尔有个评价说:那只不过是妇孺皆知的市井俗语罢了。有人妄称“半部论语治天下”,可从论语产生之日起,中国就没有过几年太平日子,几千年的历史实践还不足以证明吗?!反观世界大势,几千年的实践事实证明,真正能治天下的,恰是西文所创造的科学与民主!
在西文创造对今天仍有巨大深远影响的哲学、科学、宗教~~~的时候,汉语却忙于创造文字游戏、稗官野史、炮制战争~~~
李约瑟那英国老头的东东,实是中国人的耻辱!中国人作出了什么,难道中国人自己理不清?反倒要一个在自己的专业领域搞不出名堂,对中国语言、历史不甚了了的英国人东拼西凑搞点东东来证明吗?我太太太爷家里的老鼠夹子都被他当作一项古中国的科技发明给记在他那几个本本里了~~~他还提出个伪命题来麻痹中国人,让中国人自欺欺人~~~晕~~~
一个民族的发明也好,创造也好,语言都是激发器,其反面则是颓废。中国的“二牛抬杆”从黄帝开始,直到现在还在使用,语言导致的慵懒性可见一斑。至于从小学到大学,除中文历史外,为什么弃众多国人深深引以为自豪的据说是领先了几十个世纪的科学技术不学,反而只学西文创造出来的科学理论呢?此吾之大惑也~~~
3 语言的直接功效
语言的直接功效在于操这种语言的人群的素质。对于这一点,可以从使用这种语言的人口的文盲率窥到端倪。
中国到底有多少文盲?人口素质究竟怎么样?
本人对户口登记有些了解,感觉中国人口的文化水平水分是很大的。在人口登记时最普遍的做法是将文化水平拔高一级,如能写自己的名字,或读过一、两年书的人,就登记为小学毕业,初中未毕业拔为初中毕业,高中未毕业拔为高中毕业。。。以此类推。。。国内现在出了那么多博士、硕士官长,就更不用提了。据2000年的人口普查数据表明,中国的高等教育文凭的登记持有量比实际颁发量多出XX万??具体数字可查。所以中国实际文盲率要远高于官方公布的数据,实际文盲人口起码要翻几番。而文盲率高,文化程度普遍不高,很大程度上是语言难学造成的。
西方的许多语言,如法语、德语等,拼写与读音完全一致,英语也能做到七八不离九(这几种语言本来就是堂兄弟表兄弟的关系嘛)。只要认识20来个字母,掌握简单的拼写规则,就能做到口、手、眼一致。说的就能写出来,见了能就能读出来,写的就能读出来~~~学汉字得靠汉语拼音,这汉语拼音不还是从西文抄过去的?怎么能叫做“中文本身已经包含有字母语言的优点”???但汉语拼音只解决了汉字的注音、读音问题,会说会听可一个字不练上几十遍就是没法写出来。小学语文老师每天布置的作业不都是叫抄几十遍生字?两三天就用完一个本,不知现在的小朋友们一学期下来要用多少个本,反正几十本应该是有的。可这时西方小朋友都能查资料、写论文了~~~晕~~~这一点,中国的大学生恐怕不见得比得上。至于“中国的高考落榜学生去国外留学明显高出当地人一筹”,我不知道杨振宁、李政道是不是属于这一类。顺便说一句,电脑的操作越来越便捷,汉字的电脑输入难题得到解决,这是汉字的功劳还是乔布斯、盖茨的功劳?
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老前辈讲过一个例子。据吕老前辈说过,中国有个高玉宝,俄国有个高尔基,二人起点相同,都是自学成才,而成就悬殊。当然这其中有个人天赋的因素,但语言的因素至关紧要,高玉宝学习汉语的艰难是限制他发展的关键因素。
个人的发展尚且如此,而民族的文明与发展,全靠的是这一个个单个人的合力。相差悬殊的个人的合力的结果,就是民族整体文明水平的悬殊,!!!所以,不难得出结论:即语言决定了个人、以及操这种语言的人群文明水平的高下!!!
由此可见,语言决定智慧。拥有了智慧的语言就拥有了智慧,语言决定了从幼儿园、小学,直到大学、研究院教授、工程师水平的高低,决定了科学、技术水平的高低,决定了能不能提出开天辟地的科学理论、学说,决定了能不能拿诺奖,从而导致整个民族水平的高低,决定了整个民族的智慧,决定了一个民族对人类文明贡献的大小。
不是要国际接轨吗?语言就是通行证。
三 汉语的假象
对于汉语,有两个方面常作为汉语优越性的表现:即汉语有悠久的历史,汉字具有超时空性。
1 汉语的悠久性剖析
汉语与中华文明一样,有着几千年的悠久历史。但历史的悠久并不是由于这种文明、语言先进、发达,而是特殊的地理环境决定的,东、南濒洋、西北、西南高山荒漠、不毛之地,是个极为封闭的环境,在交通工具不发达的历史年代尚可苟延残喘,苟且偷生,而在交通工具较发达的年代,几千洋兵就能把中国的皇帝撵得团团转。
从秦汉以来,与周边游牧民族相比,汉民族的优势一是人多,二是农耕。游牧民族不愿种地,所以只在农业收成的时候,或是气候变化北面不长草的时候南下,抢些点心吃了就走,并没有下马占地盘一统中原的意思。除了一代天娇老成的孙子在中原立国不到百年,就是不足百万人的满族弟兄南下夺了天下。
近代众多西方国家对中国进行掠夺,但中国并没有灭亡,无非是这些众多的西方国家互相扯皮、各不相让、互相制肘,就好比打群架,参与的人越多,反而越打不起来。
况且,寿命向来实在是不能作为值得炫耀的东东,多少天才2、30岁就一命呜呼了?但他们的思想却传播后世。那些所谓“长寿村”是产生在什么地方?顺便问一句,众位有愿意去那种“长寿村”生活的吗?一个长寿的老农即便活过300岁,又能怎样?只不过是多了几个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周期轮回罢了。
2 汉字的超时空性剖析
在对汉语与西方语言进行比较的讨论中,经常有人搬出所谓“汉字的超时空性”这一论断作为汉语优点。但其实只要加以细究,就会发现这一论断是站不住脚的,不能成立的。以下是我对此论断的剖析。
2.1 汉字的超时间性
作此论断者认为,现代中国人能读得懂几千年前中国古人的东东,而西人连几百年前的莎士比亚也读不了,由是汉字多么优越云云。其实稍稍有点逻辑学最基本原理常识、再稍稍动点头脑思考一下的人,都应该能看出,这种比较违反了最基本的逻辑常识。
细究一下这其中的两个比较对象是什么呢?
即:让当代中国人读的几千年前中国古人的东东,分明是用!!!现代简体汉字!!!印的如《诗经》、《论语》等等,而让当代西人读的却是用!!!维多利亚时代的英文!!!印的莎士比亚~~~~
呵呵~~~看明白了吗?拿着AK47的关公向拿着骑士剑的罗宾汉挑战呢~~~晕~~~
且不说始皇帝之前,各诸侯国的语言、文字各行其道,《诗经》、《论语》不是以通用文字成书,有说鲁国文字,有说蝌蚪文,难以定论。始皇帝也只是以小篆统一当时中国的文字,也不论此后的隶书,单是用竖排繁体无标点的《诗经》、《论语》拿来给中国的大学文化水平的人来读,看看能认出几个字、明白几句话来?!
所谓“我注六经,六经注我”---中国的文字学家们,几千年来就忙于争论古人究竟在表达什么意思。。。
别说拿《诗经》、《论语》成书时的文字印来让人辨---郭老、王力老先生都会痛哭流涕了~~~就是拿始皇帝的小篆,汉武帝的隶书来印那《诗经》、《论语》,当今中国的语言学界恐怕都没几个认得全的~~~遑论语言学博士硕士?!
这种完全无视汉字的历史发展事实、掩盖比较对象的论断,居然有许多人不加辨析地盲目接受。只要稍加剖析,就可看出所谓“汉字的超时间性”是站不住脚的。
2.2 汉字的超空间性(超方言性)
作此论断者认为,汉字写的东东,能让说不同方言的中国人都看得懂,有超方言性。
此论让人大惑,难道英文能让懂英文的中国人都看得懂,反而会让来自英国、美国、加拿大、新西兰、印度的人看不懂了?!广东人用汉字记录广东话,不懂广东话的上海人看得懂吗?上海人用汉字记录上海话,不懂上海话的四川人看得懂吗?
所谓汉字能让说不同方言的中国人都看得懂,其前提条件是:这些文字是由通用语普通话写成,这些看得懂的中国人必须从通用语普通话的角度来理解,才能让他们都看得明白。不懂广东话的中国人看看广州的羊城晚报、广州日报,对有些话语常常不明就里,若看香港的报纸,就更是会一头雾水。尽管都是汉字写成的,因为不是用通用语普通话写的,理解上就会大有困难。
这使我想起一次在火车见到的滑稽场景。在火车上,一山东人与一四川人不知怎么聊上了,可用的却是各自的方言,山东人说山东话,四川人说四川话。我观察到两人说得很费劲,常常是答非所问,前言不搭后语,不明就里只好相互望着嘿嘿傻笑~~~试想一下,如果他们以汉字表达自己的方言来进行书面交谈,恐怕误解会更大~~~
由是,汉字的超空间性或曰超方言性也是站不住脚的。
弄清了比较对象、比较条件,就可见此类论断的荒唐了。
此种违反基本逻辑规律的比较,导致缺乏基本逻辑的论断,由于国人普遍缺乏逻辑思辩而为许多人盲目地接受也不奇怪。由此可见,国人的逻辑思维培养的刻不容缓!!!
四 西文对汉语的影响
我想西文对汉语的影响是巨大的,说翻天覆地也不为过。主要的影响有以下方面。
1 汉语(汉字)的西化与简化
1.1 由竖排改横排:汉字原本由上到下,由右至左书写,人的眼睛左右排列,竖排显然不符合人的视野习惯,可几千年竟然就不曾改变,想象一下老祖宗读一页书、写几个字那个费劲啊,不知哪位热爱传统文化的人愿意再那么做?!
1.2 汉语的西化:汉语本身缺乏如西文中的从句结构,无论书面还是口头表达,一句话都不可能太长,文言文更是如此。这种缺陷导致表达稍稍复杂的意思,就得用许多短句,造成意义理解上的割裂与破碎,不利于表达复杂、完整的意思。而西文的从句结构在于能够灵活地加上各种类型的从句,却不会影响对复杂长句完整意义的理解。汉语实行白化文以来,模仿西文长句已经很普遍了,表达能力上有所提高,这是西文对汉语发展的促进。
1.3 标点符号:汉字几千年,都没有标点符号,在后人来说,一句话可以这么断,也可以那么断,怎么对自己有利就怎么断。简单几个字一句话“民可使知之不可使由之”,究竟为何意,几千年也争不出个所以然来,有些老学究一辈子就靠这个吃饭。
1.4 词汇引进:汉语的应用领域其实是狭窄的,主要应用于生活领域。所以在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学术领域乏善可陈,自然也无相应的词汇可谈,这些领域的词汇都是汉语所缺乏的,必须要引进。这方面,日语可帮过大忙的,象社会、科学、共产主义、干部等词,都是日语来的。可以说,这些领域的词汇基本上是从西洋、东洋语言中全盘引进的。有人又要说了,日语是从汉语演化的如何如何,别忘了,日语可是能表音的,而且有简单的时态变化,通过词尾的变化能够表达很精细的意思,这点上讲也要比汉语更科学些。
1.5 汉语拼音:汉字不表音,这对汉字的学习是个极大的阻碍,是造成中国文盲众多的重大因素之一。以前古人学习汉字,一个汉字要用两个汉字拼出来,要快速地发出那两个汉字的音,才能读出来,实在是个笨拙而困难的法子。民国时还用过什么奇形怪状的注音符号之类,现在港澳台还在用吧。后来借助西文的拉丁字母,才有了今天的汉语拼音,所以现在各位能学懂汉语,归根到底,还是靠了来自西文的拼音啊,这是大实话。
1.6 汉字改革:汉字改革主要表现在简化、拼音化上。几千年来,汉字最重大的改革就要算简化了。大约是与西文比较,觉得自己的文字实在太繁吧。汉字的简化其实自古以来民间就自发地开始了,官方介入是上个世纪才开始的。可搞了几个版本后也不搞了,有人说过什么繁体字科学、美观之类的奇谈怪论。拼音化有人做过这方面的工作,毛老人家也说过“文字要改革,要走拼音化的道路”之类的话。有人提出过汉字可以模仿日文,采用汉字夹拼音来书写,以淘汰太繁的汉字,但没能实行。
2 汉语与信息时代
汉语是在西文的带动下,由西文推进到信息时代的。
2.1 汉字的电脑输入
到了现代,中文的电脑输入曾经是个大问题,让汉语几乎遭遇灭顶之灾,后来幸而解决了。这也说明,中文的电脑输入远较西文复杂(有人要说了,这是因为电脑是西人发明的---是啊,怎么中国人就不直接发明中文电脑呢?)。各位需要明白的是:中文输入电脑,要通过复杂的编码、解码,拖着庞大的字库,中文的字库文件远远大过西文,通常要几十倍于西文字库。
有关电脑的中文输入,这背后众人所不知道的内情是:当时国内有!!!五十万人!!!专门从事电脑的中文输入研究,银子不知花了多少,时间也不知花了多少,提出了一、二十种方法,直到今天还不断有人提出各种花样的新方法~~~各位不妨看看五笔字型王永民的材料~~~因为一个语言输入法就成了举国风云人物,也算是奇闻了~~~在美国小朋友都能查资料,用电脑写论文了(几十年后这些美国小朋友中一定会有人获得诺奖),而中国集国内最顶尖的计算机研究机构、计算机专家琢磨着怎么把中文鼓捣到电脑里去~~~电脑的文字输入费了这么大劲,这难道不是莫大的浪费?!这难道不是在造孽?!
如果计算机的操作系统再来个飞跃,中文输入会不会又面临难题?中文输入会不会不断地一次又一次地面临难题?谁知道?鼻子被人牵着呢(瞧瞧这“鼻”字,还是个错别字呢),命运没有掌握在自己手里~~~
2.2 汉语与语音识别
语音识别,IBM已搞了几十年,技术和产品已经比较成熟了~~对于语音识别来说,!!!音节的多少根本就不是决定性的问题!!!单个汉字是单音节的,但汉语的句子恐怕极少是单音节。单个汉字是单音节根本不会意味着汉语在语音识别方面会有优势。看看留声机、磁带、音碟等技术就明白了,它们都与输入无关。不论是西文、中文,留声机、磁带、音碟都是对声音进行编码、存贮、解码、再现,是由声音到声音;而语音识别技术要将声音系统向文字系统转换再现,~~~需要建立语音库、识别模式、转换模式,复杂得多。
个人对语音识别技术并不看好,觉得它会象可视电话一样,不会广泛为公众所使用。在信息时代,不可能想象在办公场所大家都对着电脑喋喋不休、口干舌噪地说着工作,一方面制造噪音,一方面三天两头口舌生疮~~~呵呵~~~总之,对大众来说,语音识别只能是一介鸡肋~~~
五 语言的影响力
语言的创造力,最终体现在其影响力上。
从西文的希腊语、拉丁语,我们看到了这种力量。从希腊语、拉丁语的继承者意大利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法语、德语、英语,我们也看到了这种力量,操这些语言的人群,都曾纵横全球,向世界传播了文明的福音,推动了全球人类文明的飞跃。
说英语的英国人,把香港打理得井井有条
而操葡萄牙语和葡萄牙人把澳门搞得乌烟障气
同理,以英语、法语、德语为主的美国人、加拿大人,把北美打理得勃勃生气
而操葡萄牙语、西班牙语的葡萄牙人、西班牙人把南美搞得纷争频频
原生文明与次生文明也有高下之分,这也可以解释印度、印尼、菲律宾的情况。
不要提起印度就说人家是阿三,想当年三藏老人家不远十万八千里去为中华大地取得真经,普渡中华大地苦难的芸芸众生,让中国老百姓心里有个盼头,说起来对维护安定团结的局面是起了很大作用的~~~
谁说印度的梵语没人用了???由它创造的教义传遍中华大地,中国人对佛祖菩萨的崇敬远远超过孔老二!谁敢说有哪个中国人不会说梵语???阿弥陀佛、菩萨、阎罗、禅~~~都是梵语啊!!!中国人千百年来求上天保佑时说的可都是梵语啊~~~晕~~~中国的藏语跟梵语什么关系知道吗?
阿拉伯语呢?穆罕默德用它创造的伊斯兰教的号召力有多大还用说吗?全球哪个穆斯林不以去亲眼见见穆罕默德圣地为一生最大之荣幸?有人将穆罕默德评为有史以来最有影响的人物,中国的穆斯林都用阿拉伯语作礼拜。
也别拿希腊语说事,且不说古希腊人用希腊语写下的民主理念从爱琴海出发,到今天主宰全球。就说小学中学几何课上学几何定律算面积算体积算角度,更要命的是买房量算面积,家里用的电器啊磁器啊什么的,包括现在上网用的电脑,哪一样离得了古希腊语里就开始用的东东???!!!即使是希特勒那样的坏蛋,也对印度、希腊满怀崇敬呢。
实事求是地说,也不得不承认,操汉语的民族,对世界人类文明的贡献是太单薄了些。有人马上会急急提出,我们有四大发明云云。其实所谓四大发明,也还是那个叫李约瑟的英国老头提出来的,并不为世界公认。除此之外,还有什么可称道的?口口声声五千年文明,到头来看看都做了些什么呢?有一种空虚的感觉。
不难想象,杨振宁、李政道、李远哲不懂英语能拿诺奖?高行健不懂法语能拿文学奖?
中国的导弹、核弹研制成功、卫星上天,那些科研人员有几个不懂英语的?有几个没留过洋的?说到底还是靠了语言。
汉语虽说是联合国官方语言之一,但在联合国无论书面还是口头,只占1%的份额,而英语为80%,法语为15%,西班牙语为4%。
这些都是语言影响力的体现。
六 文明的阶段理论
语言是发展的,也是拓展的,语言的发展推动了人的发展,语言是历史前进的火车头!
语言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一种语言词汇量越大,也就说明其容量越大,它所包容内容就越广泛,跨越的领域就越广阔,就越精密、严谨、丰富、细微,表现力就越强。古希腊能通过希腊语产生对今天有巨大影响的哲学家、思想家和科学定律,犹太人用希伯来语创造了圣经,阿拉伯人用阿拉伯语创造了伊斯兰教~~~就西方语言来说,操这些语言的人群中产生了众多的思想、科学巨匠,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巨大发展,语言的巨大作用功不可没!复杂的理论能够用简洁、完美的形式表达出来,精美的数学、物理公式,化学、医药分子式、结构式,没有西方人创造的拼音文字,不可想象怎么表达出来。
而汉语正是由于在应用、功用上先天的缺陷,应用领域的狭窄,没能产生宗教、科学、逻辑,没有产生理论体系,导致思维的贫乏、思想的欠缺、表达的枯燥,对民族的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这种影响是负面的。从汉民族的历史来看,负面影响是巨大的。要不为何操一种语言的人群那么文明、富足、先进,而操另一种语言的人群却那么蛮昧、贫穷、落后~~~承认自己的文明比别人低,并不是耻辱,因为这是事实。
!!!实践是检验一切的标准!!!
所以我想,在上帝的内心,一定有一个文明的阶段理论:即让一小部分人先文明起来,然后由先进的文明带动后进的文明,最终走上共同文明的道路,而语言,正是开启文明的密钥!而我们目前处于什么阶段大家是知道的,要实现阶段超越,唯语言可当此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