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诵是一门艺术形式讲究气息、语调、句读,停顿和重音,才能跌宕起伏或荡气回肠,起到声情并茂的效果。相声是一门语言艺术讲究说学逗唱,上台下台,表情动作都有讲究。任何一种艺术形式,只要站在舞台上,一举一动一个眼神一句话语,都离不开台后的勤学苦练,细致拿捏。
舞台有多种形式,聚光灯下的大舞台,荧幕前的方寸屏幕, 课堂上的三尺讲台还有会议室中的一平方米都是表演的舞台。台下的十年功和台上的三分钟明眼人一看就知道差异所在,天道酬勤不为假,一举一动现真身。
开了一上午的会议,其间有两个国外的同事,一个来自美国一个来自欧洲,其余全是中国人。按照国际惯例主持人会先让远道而来的同事先讲。美国人先侃侃而谈,幻灯片有五六张,内容简洁图面清晰。2016年实际业绩完成的并不理想,在他的整个幻灯片里只显示了2016年的业绩表现,并没有列出2016年的预定目标和横向对比效果。也就是说单单看他的幻灯片,漂亮的增长曲线,闪光的一年业绩和成果都很显眼,再加上对方流利的英文和淡定自信的演说,一般人很难去发现他背后的不足。从文字演说到语言叙述让人充满希望,尤其是看到上扬的箭头和绿色数字。
老美穿着一身西装,站在众人面前,眼睛像是看着大家又不像是看着大家,一手握着幻灯片遥控器,另一手则在适当的时候指到幻灯片上。他一般只看一眼幻灯片,确保它已经到了下一页,接着便继续面向大家讲下去。这感觉就像开车多年的老司机,做到人车合一,而他做到的则是和幻灯片合二为一的状态。这个幻灯片是他的,了然于胸,并胜算在握。
接着一位来自苏州的同事做报告,她们所处的事业部在2016年整体经济形势低走的情况下逆袭而上,并保持连续几年的强势上升劲头。这样的成绩一定来自非凡的努力和付出。我们都停下了手中的电脑或手机---见缝插针或者一心两用一心三用是目前办公室流行通病,尤其是作报告时大家更是珍惜难得的大片整体时间。来自苏州的报告将会是我们与会的重头戏,大家非常想知道这样成绩背后的付出和方法,一定是个很好的借鉴机会。
她走到会议室中央的空地上,先是站到中央点。舞台讲究九宫格,一般主讲人需要站在九宫格正当中的位置。接着她从正当中的位置退了出去,走到播放幻灯片的吧台上,吧台位于讲台的左侧,是顶灯灯光达不到的地方。
“我先来给大家放一段录像吧,这是我们整个Team录制的,你们可以看到我们如何一起合作实现目标的。”她突然开口跟大家这样说道,主持人刚才介绍的主讲内容她完全没有提及,这段是突然增加的。接着便是手忙脚乱的放录像,会议室里所有的操作程序是英文,连播放录像的操作程序也是一样的,所有的操作在与会者的电脑终端都能看到。我们眼睁睁地看着她不去点击录像播放的选择按键,却点击关闭掉音频键,接着又胡乱点掉播放键。再看着她拔掉主持人的电脑,把连接器安插进自己的电脑。
我看不到显示频了,现在在播放什么?一位不在现场位于远端的同事在会议分享屏幕上敲出了这样的话。主持人只好解释说连接端有些问题,请远端的同事稍安勿躁。
录像内容是声像兼备的,也就是能播放画面并能播放声音。这段录像显然是花了一番功夫来做的,声音可以传到会议室最远的位置,屏幕上也配以适当的文字。这种情况下,播放者只需要安静的播放录像,尽量减少发出声音。
这是我们一起讨论的样子。。。这是我们开会的样子。。。。这是我们决策的样子。。。这是我们解决争端的样子。。。。她有些紧张地在播放每一个画面背对着我们,面对显示幕布如是解释。
接下来是真正的报告时间,播放电脑再次回到主持人的电脑上。整个幻灯片有十几页,每一页的内容各不相同,有图标有描述也有实在的数字,单单看幻灯片就可以看出她们团队在过去的一年里所做的努力。这些在别的事业部很平淡无起色的工作内容在她们这里显示出明显的纵向挖掘,并向着更精准的方向发展。她是苏州两个工厂的部门带头人,手下有近20人的精英团队,从那些画面和录像上也不难看出这个女子不输于任何男士,连这两个国外同事也包括在内,他们的工作和她幻灯片上显示的内容相比只是冰山一角。
她站在那里,身子差不多要靠在播放吧台上,双手有些胡乱飞舞,一只脚的前脚掌抬起来不停的在地毯上打节拍。合体的连衣裙外面套着一件白色的外套,外套随着她时不时的弯腰或捂着嘴巴抖动起来。我们看不清她的脸更看不到她的眼神,那是因为她把整个脸都朝向两个外籍同事,不朝向他们的时候她便会仰脸盯着背后的幕布。
其实不难想象整个演示过程中她和我们其他人没有互动,包括眼神的互动和内容的互动,我们在看我们的,她也在看她的幻灯片。她在讲这个幻灯片时,声音不高,坐在远处的人听不清楚,只能看屏幕。这种讲述也是平淡如一条直线,没有跳跃没有强调突出的重点,也没有给人思考的空白。报告上上面有很多数字和内容,很显然这是她带领整个组员辛辛苦苦奋斗一年甚至几年的成就,但在她吐出的话语中只有不断重复的一句话:这个很重要。。。我认为这个很重要。。。我想这个很重要。。。。我觉得这个也很重要。。。。
掌声过后,我们都长出了一口气,她也长出了一口气,赶紧逃到自己的座位那里。
“她老家肯定不是苏州的吧,她是哪里人?”有同事在低声问道。你不能去评判这样的问话带着有色眼镜,这是一种潜意识的问号。还有一种潜意识的问号是,这幻灯片真的是她做的吗?
再去看那些有她在的照片合影,她的身影出现在很多场合。那些同事簇拥着,她们一起埋头写算一起握紧拳头一起开怀笑颜,背后是隆隆的机器和整洁的生产线还有肃穆的会议室。如果不是这次报告,她给人的印象是一个坚毅而能干的印象,在她的职位描述里面不难看出高级经理几个字。
你走过的路,你看过的书,你付出的努力都会在三十岁后显现。其实,不需要三十岁这个固定的年龄,一个舞台一次演说就把你所有的底气暴露无遗。我们的穿着打扮透露出对美的把握,我们的举手投足显示出休养水平,我们的眼神则透露出气质所在。而很多时候,我们来过的地方,那些我们出身的地方,携带着方言,地方口音,爱好偏好,还有曾经学过的外语,在聚光灯下都暴露无遗。
我走过了20年的艰辛岁月,从一个不同的起点开始,终于可以和你一起喝杯咖啡。这是我的胜利,但又不是我的胜利。你可以平静地真正的品享一杯咖啡的芬芳,但我却做不到平静的释然,咖啡是苦的,透过氤氲的香气,心底里还会呈现艰苦岁月的画面。
但这些还是可以改变的,有时只是一层纸的距离便可改变。
无独有偶,在一次学术报告中也经历了颇有戏剧性的一幕。一位大学讲师做专题讲座,幻灯片的内容洋洋洒洒做了几十页,其中还有一些和观众的互动问答。但整个讲座过程中这位讲师就像背书一样,没有逗号的讲完整个过程。语调平淡无味,听着让人打瞌睡。但看他的讲义,内容非常丰富并且做了详尽的归纳整理。这一点仿佛是相通的,两人的眼神都不对着观众,幻灯片也好像是别人写的。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另一位艺术家的讲座,声音优美收放自如,满堂喝彩。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这些话一点都不假,没有辛勤的付出就不会有真正的拥有。即便是一个小小的舞台,聚光灯下,你的窘境你的不足都暴露无遗。然而还好,这世上还有一种解救办法,叫技术。 舞台表演需要的是专业的技艺,做演讲需要的是演讲的技术,作报告也需要报告技术。
某种程度上来说只要是舞台,不管多小,都需要舞台技艺,朗诵艺术家吴斐儿曾这样讲道:聚光灯下,你的头顶上就系着一根绳,只要身在舞台,这根绳就必须要提起。言外之意,精气神要保持住,不能乱了气场。
这次会议中,美国同事的西装体现了着装技术,众所周知,老美是很开放的,主要体现在不拘泥于形式,容易接受外来事物,工作作风也较欧洲自由。但对于正式场合尤其是会议和正式报告时,他们还是非常慎重的选择一套得体的服装,这跟他们从小受到的做演讲的训练有关。
除服装外,还有就是舞台形象。一旦走上台去,便需要镇定的台风,把舞台主人的气场体现出来。站立在正中央或者适当的大家看得着的位置。从脚步开始迈向台面的那一刻起,吸气凝神,略抬下巴,面带微笑,走到舞台当中。我们的苏州同事和那位大学老师就没有注意到这一点,台上和台下的感觉很随意或者过于紧张。站在台面上跺脚或颤动腿部,有人还会在上面忍不住摸鼻子挠头发,都是不成熟的表现。
演讲的内容和过程是非常需要功底的过程,普通话或外语的功底完现时刻就在这个过程中,绝非一朝一夕短时间可以改善的。蹩脚的外文不可怕,可怕的是知道自己蹩脚还不去改善。有时候听到很蹩脚的英文,需要极为努力的去倾听。绝大部分国人学习的外语都带有方言,因为我们多半学习的是哑巴外语,讲得不好也很正常。但讲不好和发音要点不到位不能同等起来。重音发错了往往就变成另一个单词或意思。很多老艺术家都是活到老学到老,不断地积累更新自己的知识,不断地改善。至于演讲的内容,则是一门较深的学问,因应用场合和适用对象不同,又有幻灯片制作和专题报告制作的技巧。
再者是眼神的交流。面对观众面对与会者是对别人的尊重。舞台上演出的艺术家们都学过舞台眼神,看着观众席远处的头顶上方,但不会把视线落在具体某个人的身上。这是完全融入戏中完全融入自己的内容中。当然,在有提问时是需要目光的交流和集中听讲的。
退场时就是谢幕,舞台演出讲究大小场的谢幕动作,千人以上需要90度深鞠躬,小型演出半鞠躬,鞠躬后微笑从舞台一侧面向观众退出。动作优美,保持美好回忆。一般会议或业务报告的结束,则需要主讲人说明报告结束,并留出适当的问答时间。
小小的讲台展示一个人只有几分钟的时间,有心人把它当做展示自己能力的舞台,无心人则平淡走过。宛如人生一场,也是一场舞台演出,你可以选择精雕细作认真对待每个动作每个眼神,也可以选择漫不经心走过。且不说那些京剧演员一个犀利的眼神都是台下多少个对着灯光拼命练习的结果,一场水袖一声叹息有板有眼,恰到好处。露脸便是机会,有不少人就在台上通过展示自己被记住改善命运。不要说别人是撞了好运气,一次运气好是可能的,次次运气好便不是偶然而是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