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从图书馆借阅这本小说时,注意到封底的一条评论:
刘慈欣最好的长篇小说之一,自由、大胆,令人遐想无限。——《科幻世界》主编 姚海军
我认为《超新星纪元》是一部还不很成熟的作品,瑕疵和硬伤不少,但冲着不错的构想,整体还算可以,只是对比《三体》、《球状闪电》这样的长篇,差距还是不小的。
壹
小说的背景设定是在公元世纪的某个时间,超新星爆发产生的高能射线破坏了人体细胞中的染色体,导致地球上十三岁以上的人类的生存时间只剩下不到一年,整个世界即将变成一个孩子的世界。
由于有限的阅读广度,我是初次看到这种设想,随即变得兴奋不已,不由得在自己的头脑里想象:
一个只有孩子的世界将会是怎样的?他们将会面临怎样的困难?放任孩子的天性是否会导致世界即刻走向灭亡呢?
在危机关头,大人们想出的办法是挑选一批孩子进行模拟建国演练,并从中选拔出演习过程中表现优异的有才能的孩子来接任国家的管理工作。
有人说这个情节类似于电影《大逃杀》。
太阳国的孩子们为了守护脚下的土地做出了很多牺牲,集体的凝聚力和智慧使他们最终取得了现任领导人的赏识。
贰
在接下来的大学习阶段,我觉得很多情景显得不切实际。这里的“实际”并非指真实生活,而是从人的本性、社会性质方面来考虑。就是说,作者设想中的人类面对几乎是末日之时的反应其实并不太符合逻辑。
大学习阶段,大人开始教孩子们一些生存所需的必备技能,大部分的模式是子承父业。例如火力发电厂的总工程师教授儿子相关知识、外科医生拉着女儿去上解剖课、军官的孩子被送去部队服役……而这些孩子们不过是一些刚刚掌握甚至还称不上是知识的“常识”的小学生!
估且不论让这些孩子们短期内学习开飞机、坦克以及动手术的难度,光是作者对此时期的描述——人类历史上最理智和最有秩序的世界——便让我觉得不可思议。
以孩子的理解力,哪怕告知他世界末日的来临,恐怕他也不能感受到自己肩负的职责之沉重吧,他最容易想到的难道不是自己的爸爸妈妈和亲人将离开,并由此产生巨大的恐慌吗?
此外,对成人来说,得知自己将不久于人世,无论当下的社会地位、财富、生活状况如何,这时产生一场荒诞的末日狂欢我认为才是正常的走向。像文中所述的,所有人耐心教导孩子自己的毕生所学,然后平静地去聚集地迎接死亡,甚至在临终前举行音乐会和联欢,实在是太过匪夷所思。
末日狂欢
我想起了《乌合之众》中讲到的集体,情绪在集体中是很容易扩散开来的,在那样的非常时刻,只要有几个人做出了疯狂的举动,最可能的结果是世界陷入一片混乱。
作者刻意回避了这些发生几率非常高的事件(人类暴露出丑恶的一面),而只用寥寥数笔带过成人世界的崩塌,似乎有些不妥。
想想那些生命已走到尽头的人吧,在他们的眼中,孩子是否仍是带笑的天使,是纯洁美好的代名词?
不!
在某些人看来,他们是一种可怕的象征——那死亡的钟声即将在他们全面接管这个世界时敲响!是他们夺走了属于大人的世界,仅凭年龄就获得了珍贵的特赦权。
还有,那些十四五岁的孩子们又会怎么想?他们能心甘情愿地看着仅比他们小一两岁的孩子们成为世界的主宰,而自己则不得不随着大人一起走向黑暗的深渊?
可想而知,这样的情绪一旦滋生,整个社会的犯罪率必将直线上升,维持世界正常运转的力量将在短时间内土崩瓦解。
再者,作者倒确实想到了超新星纪元真正来临时,孩子们由于置身“悬空的铁轨”之上而面临的挑战。可对于如何解决孩子世界首度遭遇的混乱,作者给出的答案居然是——一台量子计算机。
这台计算机展示出了它非同凡响的能力——在全国范围内同时运行两亿个语音进程,通过智能手段来帮助各地的孩子摆脱危险。
量子计算机
这个方案不是说不好,相反,它太完美了。
就像一个绞尽脑汁也玩不通关的游戏,通过开挂的方式取得了最后的胜利。结局是完满的,而过程却是缺憾。
但换个角度来想,孩子毕竟是孩子,很多时候他们的知识、阅历、心智都不可能成熟到独立解决问题(还是如此复杂的、成人也未必能应对的问题)的程度,这时,大量子充当了一个保姆的角色,孩子们依赖它实现对其他遇到困难的孩子的“智能托管”。
叁
接下来,孩子世界的发展脱离了大人世界残留的最后一丝惯性,糖城时代正式到来。
作者在这部分的想象还是比较合理的,孩子的天性就是玩,当他们获得了真正的自由,他们内心最渴望的自然是释放天性,所以创造一个好玩儿的世界是必然趋势。
男孩子的电动玩具、机器人和飞机坦克大炮模型,女孩子的洋娃娃、毛绒玩具和彩色积木,以及孩子们都抵御不了的各色甜食,构成了一个每个孩子童年都曾幻想过的美丽新世界。它像是童话故事中所描绘的生动场景的再现,当孩子们身临其境,不由得深陷其中无法自拔。
可问题很快到来。
极端的享受滋生懒惰,而懒惰使得人作为一种善于思考的生物的优势不复存在,这些被玩乐包围的孩子们每天活在梦中,梦醒后反而是巨大的空虚,于是只好再次进入梦境,仿佛醉酒之人分不清现实和虚幻。
这一切存在的前提是,由于地球之前存在的超量人口遗留下来的巨大物质财富,孩子们即使无所事事也不至于因争夺资源而爆发冲突,整个社会的运作依然能够维持下去。
肆
在接下来关于世界游戏的篇章中,我由于缺乏兴趣而进行了快速阅读。
第一个问题是:作者笔下的孩子们的说话方式太成人化了,使得我十分容易出戏。
来看看美国的小总统在白宫举行的首脑聚会上的发言吧:
今天我们大家聚集到这里是为了建立孩子世界的新秩序,那么这种新秩序的基石是什么呢?
不是雅尔塔体系的意识形态,也不是冷战后的经济发展,我们是孩子世界,这个世界的基石只能是——游戏!
游戏对于孩子世界,就像宗教对于中世纪、探险对于大航海时代、意识形态对于冷战时期和经济对于公元末,在不同的时代,这类东西对于世界,是存在的依据,是起点和终点!
在大人世界中,孩子们过着一种不完美的生活,这主要表现在他们游戏的规模,他们只能做一些可怜的微型游戏,这种游戏只能在个人之间和小集体之间玩儿,其魅力是极其有限的。我们都幻想过大游戏、超级游戏,但在公元世纪,这只能是个无法实现的梦想。
但在孩子世界,这个梦想应该变为现实!我们要开始国家之间玩的世界级规模的游戏!
这看起来根本不像是孩子说出来的话。
而各个小外交官之间的对话,毋宁说是对大人外交形态的精妙模仿,不如说就是完美还原大人世界时的情景。那些政治上的考量、对不同国家之间的政策选择简直与大人世界如出一辙。
如果作者的最初目的,是以孩子的视角来写一个孩子的世界,我想,他的尝试有很大部分是失败的。很不客气地说,作者称这部小说是献给他的女儿的,我想他的女儿来看这部小说,或许获得的共鸣远比他预期的要少。
第二个问题则与我个人有关,我对军事方面所知甚少,因此在读到孩子们参与的这场旷古未有的包含海、陆、空三大类,涉及火箭炮、导弹、驱逐舰、潜艇、歼击机等多种武器的超新星战争时,我仅仅阅读了个大概,了解到了这场战争的残酷与惨烈一点不逊于一战和二战。
这就引出了作者提出的另一个发人深省的观点:孩子并非公元世纪的大人所想象的那样,以其天生的纯洁和善良造就了一个天堂般美好的世界,相反,他们可能从未从内心深处珍惜过生命,他们的本性其实大人们并不了解。
如果没有大人的谆谆教导,没有业已成型的道德律令三番五次束缚着孩子们的行为,他们其实是最具破坏力的一个群体。
当他们有暴力倾向时,大人会及时制止,那时他们心里所想的只是这种行为不被允许,是不对的,可是他们内心是否明白为什么不对呢?为什么他们不能杀死一只小猫、一只小狗,甚至另一个孩子?孩子在某些方面若不受约束,可能表现的会比大人更冷血、更残忍。对生命的尊重,对自然的敬畏是在一个人漫长的人生中慢慢培养出来的,通过与外界各式各样的接触,人才能够了解生命的珍贵。这对于一个年幼的孩子来说,是不可理解的。
另外,年龄越小的孩子越不知恐惧为何物,对未知世界的新奇感会压制其他一切感受。一个蹒跚学步的孩子的前方如果是万丈深渊,他会及时停下步伐吗?一个看着闪闪跳动的火苗的孩子是否会将手伸向那看似温暖的光芒?包装得如同糖果的毒品也许下一秒就会进入他们的肚腹……
在孩子之间,唯一的准则是“乐趣”。用书中人物的语言来说,他们要建立的是一个以“玩儿”为本位的世界。因为与生俱来的好奇心的不断膨胀,他们希望尝试各种方式来获得乐趣和刺激,而又由于他们极度缺乏对事物的专注能力,因此他们很快会厌倦一切,包括学习、工作、甚至是玩乐本身。
伍
小说最后部分,孩子们又提出了新的玩法——交换国土。当古老的故土与开拓得来的新疆域之间产生力的碰撞,文明在跨越大洋的两块大陆之上进行了一次奇异的交换。符合孩子世界对于“玩”的需求就是大势,任何人都无力挽回。
然而遗憾的是,对于这场中美之间互相的大移民,作者并未详细告知结果,而只是以两只移民船队在海上的相遇做结。而此时,是超新星纪元第二年的最后一天。最后作者只留下一个附记,告诉读者人类最终移民火星。而大移民的最终结果,只得靠我们有限的想象力去做一个猜测了,这使我觉得结尾略显仓促。
这本书本可以写得更有趣的,不过这要求作者要完全放弃大人的立场,去重温自己童年时的心态,以一个真正的孩子的视角,来描绘那个神秘的孩子世界。
陆
总体而言,这部小说的想象力是足够的,只是部分想象显得不太结合实际,另外篇幅也限制了发挥。
还有就是,他刻意回避的一些问题如果能在文中有一个交代会更好,比如大家所关心的性的问题,孩子世界真的会成为一个(至少是暂时的)无性的世界吗?当然,这部小说还是有不少值得深入思考的地方的,作为一部科幻小说,也算是合格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