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以太云以及更小的粒子云,由于都比引力子小,所以都受引力作用,在星体附近成球形分布,上密下疏,类似地球大气层,所以大气中类似台风的形成机制以太云等各级粒子云里就也基本具备了。
下是马赫转动新解:
在太空中,你左手在身体左侧伸平,并用喷气罐向后喷气,右手在身体右侧伸平,并向前喷气。此时你开始向右旋转加速,当然你看到远处的星星开始向左旋转加速,但离心力告诉你,真正开始转动的是你,而不是远处的星星。
这个问题可以这样思考,道理的根源还是直线运动,开始你处于静止,也就是不受力的惯性状态,你应该处于匀速直线运动状态,速度和方向取决于其它的观测者,对于不同的其它观察者,你的匀速直线运动的方向和速度是不同的,有的观测者甚至观察到你是极高速运动的,但你究竟有没有极高速运动?你的质量有没有因为高速运动而增大?你的时间流逝有没有因为高速运动而减慢?还是哪个观察者在极高速运动?标准不是虚幻的,遍布宇宙的以太云以及更小的各级粒子云是你的运动的绝对参照物,宇宙中你周围的那片以太以及更小的粒子云是你运动的绝对参照物。
这样你双手同时开始反向噴气,你开始转动起来时,最初你的手受到的是直直的向你的前方或后方的力,你的手开始向你的前方或后方加速直线运动,也就是说,宇宙里从来没有本来就是转动的驱动力或运动趋势。
但你的手刚刚开始直线加速运动,它就受到你的胳膊的侧向拉力,而这个拉力和喷气罐给你的手的反冲力形成一个合力,力的方向是向你的身体的侧后方的,于是你的手改变了原来的运动方向,开始向你的身体的侧后方加速运动,也就是你的手开始绕你身体转轴转动,并逐渐拉着你的身体一起开始绕你的身体中轴线转动。
也就是说,宇宙里从来没有物质的转动,只有直线运动,根据物体是否持续受力,分直线匀速运动和直线加速运动,而旋转运动都是在直线运动的基础上,由于受到与现有或将要有的运动方向不同向(或反向)的力,所以在合力的作用下,物体变动了原有运动方向,最后由于持续进行上述过程,就出现了转动。
根据以太或亚以太粒子最终组成了宇宙万物,所以所有的电磁力和化学力,最终都要落实在粒子上,都是无数的以太、亚以太粒子的行为,甚至是更小的亚亚以太粒子的行为,所以所有的物理和化学过程都不再是绝对连续的,本质上都是彻底的粒子行为,也就是量子化的。
关于牛顿水桶问题:
16.2 一团火喷在火箭喷口的钛合金上,好像力很大,但分解到最后,就是火苗外围一个个电场的结构粒子~以太,和一个个磁场的结构粒子~亚以太不停的作用于钛合金原子核外的电子云里的结构粒子~以太,同时作用于这些电子云由于高速运动而在其周围产生的磁场的结构粒子~亚以太。
所以宇宙里所有的力的作用都在最小的粒子级别上是不连续的,是一股股的力的小作用。
最后,无数的这些粒子间小作用汇合成一个大的合作用,而这无数个粒子的小作用也各自产生无数的粒子的小运动,最终无数粒子的小作用,就合成了物质的整体作用。尽管这里面涉及的粒子数量太多,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太复杂,但事实就是这样,毫无疑问。
关于旋转的绝对问题,我的思想刚刚又有突破。我认为只有直线运动,没有旋转运动,旋转运动可以分成很小的一个个直线运动在拐弯。多小?要把物体看成是一个个亚以太粒子。
并把它们和宇宙里无所不在的粒子环境以太云对照起来。
一阵风吹过来,可以分成一个个空气分子的来研究,想对了。直接把人和周围的粒子云放在一起想,还是想不通,但把人也分成一个个最小的以太粒子来想,是个方向。
离心力拉长了弹簧,太空里匀速的转动可以持续地拉长弹簧。弹力究竟是什么,每个拉力没有因为做功而消耗,分析它,并分析人的神经感觉,离心力应该是消耗能量,做负功的,但秏能很小。
以太亚以太可以和你一起转动,但最下级的粒子不会跟你一起转动,这和没有完全空的空间是一个道理。如果最下级的各级粒子真的都跟你一起转,那真的就感觉不到离心力了。分析离心力的根源,和无限悖论是一个道理,向下永无止境。
同样,我们能够在太空里,不参考任何外界参照物,知道我们是在匀速直线运动,并且可以测出我们的速度和方向,就是参照粒子云,即使以太和我们一起动,更下级的粒子也不会全跟着我们一起动,不能无视以太,和更小的粒子云。只是我们缺少这样精密的仪器,但这不代表我们就可以忽视它们的存在。
这个问题只所以难解,是因为它涉及了物质运动的最核心问题,必须用物质的最根本结构来解释,而且不能在脱离物质最根本结构的假设上研究问题。
我敢保证,今后凡是能在这个问题上给出真正较合理解释的,一定也是从物质结构的最深层次上给出的解释,如果脱离物质最深层次的结构,停留在物质的高端结构上,所有的解释都将牵强附会,苍白无力,无法让人满意和信服。
同样的线速度,绕长半径转,和绕短半径转,离心力一样大吗?
一个钢球在钢环里转动,和钢球不动,钢环在绕轴线反向转,有何区别?在基础级粒子和粒子外环境上有何区别?
一个钢球在一个水平冰面上转,被一个理想的很轻细的弹簧拉着,靠惯性在转圈,如果认为钢球的转动是无限连续的,问题就没法分析了。应该用量子眼光分析,将问题简化为,一个亚以太粒子在匀速运动,同时总有其它的亚亚以太粒子匀时间间隔一个个不停地撞击他,而且总是在轴线外侧向轴线方向撞击,但撞击力度不同,作用时间极短但不为零,每个撞来的亚亚以太粒子的作用力在极短的作用时间内给这个亚以太粒子的力的大小是基本符合正弦规律的--由零到最大再减小到零。力的作用点和方向,在被撞击亚以太粒子的外侧中间位置,方向对着轴线。这样这个亚以太粒子就给撞的在向前运动的时候同时又向着90度的轴线内侧,平移了一段距离,这个平移分运动是被由零开始的符合正弦曲线的向心力力所造成的变加速运动。
当这个亚以太粒子的合运动结束后,经过了很短的时间,在这个时间它是处于前边和运动的结尾的直线匀速运动。然后它又被它运动的轴线正外侧的另一个亚亚以太粒子又一次撞击,当然这个亚以太粒子在飞行的过程里,撞过来的亚亚以太粒子不可能只撞击它的转动轴线正外方中点处,但我们把撞击看成合力,就是如此,而且,由于我们现在用理想弹簧拉着钢球,就人为先限定了钢球所受到的外来撞击的方式和方向。
这样,这个亚以太粒子的运动就成了一个个时间间隔很小的直线匀速运动和90度方向上的直线变加速运动的合运动,并且每一个合运动都在上一个的基础上均匀地极小地改变着方向,而在这些合运动之间的极小时间内,这个亚以太粒子处于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这样最终这个亚以太粒子就在进行匀速圆周转动。
在上述过程里,这个亚以太粒子转动前的动能会不会一点点消耗掉,外来亚亚以太粒子在撞击它时会不会对它做负功,从而降低它的运动速度?
一个钢球平抛出去,在最初极短的时间里,它被引力子横向撞击,最后的合运动方向变了,速度增大了。这么说,做匀速转动亚以太粒子经过了一个轴线外侧的亚亚以太粒子的撞击后,速度会增加?
但我认为,这个被撞击的亚以太粒子的宏观运动是均匀的,但微观运动是不均匀的,它受第一个亚亚以太粒子撞击时,若撞击力平均下来时正好垂直这个亚以太粒子的运动方向的,撞击后,它的速度会加快,运动方向改变了一点点,但下一个撞击的合作用就应该偏离了轴线的正外方,而是撞击点偏前,这样撞击的效果就会使这个亚以太粒子的速度减慢一点,最后还是保持原有的圆周匀速线速度不变,只是运动方向一次次地密集地几乎均匀地改变,成为绕轴线的圆周运动。
16.3 在宇宙里,没有绝对的圆周转动,所有的宏观转动到了量子级别都是不均匀的,都会消耗能量,转动是相对的,两个互相转动的物体都会和环境粒子作用,最终消耗动能。在宏观,所有的星体的绕转都不会是永久的,都会逐渐消耗能量,最后两个星体会撞击到一起。
一个转动的圆盘,就是各个转动部分都在和环境粒子做着不是完全垂直的作用的,最终都会消耗掉自己的转动动能。
太空飞船里,一个的钢球如果向一个方向运动,而细弹簧给它的力是不垂直它的运动方向的,这个钢球就应当感觉到力的作用和力的加减速作用,
但当弹簧的力是垂直钢球的运动方向时,并且,弹簧是理想的,没重量,它被钢球带动,跟着一起同步转动,所以它给钢球的力可以时时垂直两个钢球,指向中心轴。但应该认为,在量子力学级别,弹簧给钢球的力是断断续续,方向和大小是不均匀的,使钢球的速度忽大忽小,方向一次次变边,每次变动中间还有短暂的匀速直线运动。
如果钢球是人,他就会感到受力,从而知道是自己在转动。即使以太和亚以太、亚亚以太粒子都跟着钢球或人一起转动,但更下级的粒子还是没跟着转,而且物质世界的力的作用是从粒子最深处一级级传递上来的,传递的级别虽多,但传递的速度很快,参见我的无限悖论。设想组成物质的所有级别的粒子一起跟着飞船同步转动,是不现实,这是永远不成立的前提条件,即使在思想实验里也不可能实现,如果那样就不存在无限悖论了,整个物质世界最深层次的原理和奥秒就全部清楚了,但这是不可能的。
现实是以太、亚以太等更小的各级粒子云在宇宙里的分布和运动方式是客观的。我们的飞船如果在宇宙里启动几个小火箭,开始逐渐转动起来时,我们最多只能很少比例地拽引着飞船内部的一小团以太和更小的粒子云跟着我们的飞船一起同向转动,很可能越小级别的粒子云我们的飞船越难以拽引。
16.4 有的实验注定无法完成,甚至相关的思想实验也无法完成,因为他们根本不可能处于你所想的状态,例如: 绝对空的真空;一个粒子处于绝对空的真空里,脱离它的粒子在环境; 宇宙还没动起来的状态; 宇宙的外边; 粒子的最核心处; 宇宙最早的状态; 宇宙最晚的状态(宇宙和物质的结局)。
再就是本案,宇宙里所有的物质,所有的各级粒子都一起跟着我们的太空飞船一起同步转动,这是永远不可能的。不管你设想到那一级粒子,都有比这级粒子更小、更基础的粒子的或物质元素存在,而由于它们没有跟着你一起同步转动,所以是你在转动,还是别的物体在转动,就取决于这些没有和你一起转动的最低级、基础的物质,它们是宇宙里物质转动的绝对参照物。
这些物质不是像神灵一样存在的东西或裁判,而是和你的转动休息相关的东西。因为你用来判断你是否在真转动的离心力,就来源于你的最小的结构粒子在转动时和这些没有跟着你转动的环境粒子云之间的相互作用所产生的力。这些力是量子化的,有无数个,它们的合力瞬间一级级传递上来,所以你身体里的每一个夸克都受到了离心力,所以你的每一个电子、中子、质子、原子、分子和细胞都受到了离心力,最后你的神经细胞感受到了离心力,所以你明确地感到你是不是在转动,以及转动角速度的大体大小。
这个问题,马赫和牛顿都没有搞清楚,并且它们思考的大方向都错了,因为他们向宏观而不是微观去思考,它们认为转动的绝对参照物是是日月星辰等宇宙里所有已知的物质,这是把人的感觉掺和到了物理研究里了。试图利用感官经验来解释这个宇宙间有关物质运动的最核心、最难解释的问题。这和认为物质世界里有时间存在,空间有维度属性甚至有高维空间一样,都是把人的感官经验当成了物质的固有属性,都是不成立的,是错误的。
而由于爱因斯坦带头否定了以太,所以爱因斯坦在思考牛顿转动问题时就更不可能深入到微观物质世界,想对方向了,而是用广义相对性原理进行了一番论证,全是虚妄的理论推理,没有科学介质。
转动的物体受到的是向心力,按照习惯,本文经常说它们受到离心力。
本文摘自张氏物理下集,第一章。物质的起源与根本结构。
16.5 但钢珠在转动时,轴承外圈无论是否在跟着同步转动,他们之间都有压力,如何解释?
一个亚以太粒子,不停的受到亚亚以太粒子横向的撞击,撞击不标准,但合力和合作用基本使这个亚以太粒子在做圆周运动,关键在这些撞击过程里,都是高度的弹性撞击,动能很少损失,从而转化为热能一类的其它形势的能量。所以这个转动的以太粒子能够保持相当长时间的极近似的匀速转动。任何转动都是和外界粒子在相互作用,得到向心力的结果,有的是拉力,包括万有引力和磁场引力,有的是压力,归根结底都是四大基本力,如电场力,磁场斥力,中子间的强相互作用等。没有那个物体能够脱离外力和其它物体而自己转动。太空里一个孤零零的圆盘,可以自己在独自转动,但必须把它想象成一个个原子或夸克在绕共同的轴线在转动,而每一个夸克都受来自到其它夸克的压力或拉力,作为它的向心力。而所有的夸克所受到的所有力,都最终来自粒子外环境。
跟着一起转的环境云粒子当然可以对转动的物体产生撞击,产生力的作用,但这样的力不是可均匀间隔地以有规律地形成根据物质所处的不停变化的位置而不断转向的向心力。转动就转不起来。只有不跟着物质一起转动的基础粒子云,才能给出这种持续的向心合力。
比以太粒子还小的各级小粒子,在宇宙里的分布与运动与以太粒子在宇宙里的分布和运动的规律类似,但引力子是个例外。
所以当你假设以太粒子云跟着你一起转动时,以太下边的那些更小各级的粒子云应该就在以太粒子云原先所处的状态下,对你的转动起着作用。而不是云山雾罩地不知道在哪里,不知道做着何种运动,不知道会用何种方式和正在转动的物体里的最小的结构粒子互相作用。
转动的亚以太粒子,某个时刻和位置上,它外侧正中间的粒子原理上不会给它力的作用,因为它们不相互撞击。只有它稍微偏前方的外侧的亚亚以太粒子,才能给它一个横向向心力,这个力大小符合正弦规律,方向逐渐在变,总之,最后给这个亚以太粒子的合外力的大小和合运动的方向都是时刻在变的,但综合起来,使这个亚以太粒子前进了一点,运动方向变化了一点,关键是速度有无变化。
16.6 行星都绕恒星转椭圆,什么原理?就是因为向心力从来不来自于转动粒子外侧正中间的粒子,而是来自所以转动粒子外侧正中间偏前一点的粒子,自由的转动一定是速度变化的,方向的变化也不均匀。
行星的椭圆运动,主体应该是行星飞向恒星的椭圆半圈,因为太空里一个流浪行星被一个恒星捕获时都是从行星飞向恒星的椭圆运动开始,飞到离恒星最近处,行星的度太快,向心力不够,所以行星又越飞离恒星越远,越飞越慢,最后又一次开始飞近恒星,但这次的轨道和第一次不一样,它更近似标准椭圆。所以自由的圆周转动,没有标准的圆形轨道,都是越来越近似的椭圆轨道。
而这椭圆轨道也从来不是绝对符合标准椭圆方程的轨道,并且从行星从远处飞向恒星的时候,或从原始星云里的粒子开始以某个早期的宇宙尘埃聚集体为引力核心而开始进入椭圆轨道时,它们的轨道就都不是标准的椭圆。并且每一圈都有变化,开始时越来越接近标准椭圆,但最后行星都会掉入恒星,就是因为理想的粒子环境不存在,任何转动都是现实的转动,转动都是不标准的转动,都是在不断地慢慢地消耗转动物体的转动动能的。不承认物质内部无限的结构,看不到宇宙真空里里无所不在以太等的各种环境粒子云,是形而上学的认知态度,是不能够把转动彻底分析明白的。
一个被刚性物体或很好的弹簧束缚的转动体,它的每一个结构粒子的转动轨迹其实和太空里行星绕恒星转动的规律相似,都不是标准的圆形,而是接近椭圆,但它们的轨迹和标准圆形误差很小,因为向心力提供者的能量很大,弹性很好,所以椭圆的程度极低,每一圈都是不同的椭圆,其误差更是小的无法分辨,但原理上就是这样的,毫无疑问。道理是相通的,而且越是分析的的细致,越是考虑到更细微的粒子,这个规律越强。
转动物体在无限小的时间里受到无限小的标准横向力的作用,前进了无限小的距离,转动无了限小的运动方向,最后这个转动的物体进行着标准的圆形转动,这种认知方式是符合宏观感官经验的,适用于实际应用,但用来分析转动的真谛,是不合适的。
16.7 钢珠刚开始转动时,轴承外圈是不能给他力的作用的,但珠子向前运动了一点时,已经弹性变形的轴承上的在钢珠外侧稍微偏前边的粒子,其中一个就会给钢珠横向稍微偏斜后方的指向转轴的力,钢珠受合力作用,又受其它粒子的作用,不停的有很多变化的合力作用于钢球身上,它不停的转向,加速,速度快了,方向变了,受到的合外力又大起来,方向也不一样了,所以钢球在另一个半圆里远离转轴,逐渐减速,和行星绕恒星转是一个道理,一个理想的钢球在理想的轴承外圈里转动,或在惯性飞行的在太空飞船里,被一根理想的橡皮筋拉着,做圆周运动,就是这个道理。从来没有绝对的标准的理想的圆周转动不是椭圆转动。
粒子之间的作用,一定是飞近,压缩,弹开的一个近似完全弹性碰撞的过程,期间粒子之间作用力的大小和运动方向的变化率基本符合正弦规律。所以转动粒子外方正中间的粒子不会给这个正在转动的粒子任何力的作用,因为它们没有飞近。
但轴承外圈转不转动都给转动的钢珠一个向心力,要解释清楚。此时不跟着转动的环境粒子云给了轴承外圈的结构粒子相互之间的结合拉力,这是向心力的源泉,但环境粒子跟着一起转动,轴承外圈的结构粒子之间也有刚性结合力,也能够给钢球提供向心力,只要两个钢球以速度v和动能w在轴承外圈里面,对称地都向前飞行,就都会不停的受到轴承外圈的向心压力而不停的在转动。转动的向心力似乎来自物体的形状。对称的均衡的形状使向心力非常接近90度横向力,对物体的动能消耗很小,而且可能是时涨时消的外力做功,钢珠做极小的椭圆运动。
16.8 但钢珠不转动,就没有向心力,就可以测出是不转动,不借助外部参照物,这是为何?钢珠不转动时的纯圆形状,和转动时的被时刻压扁变形的状态,就标志着是否在转动,以及转动的角速度,为何?
匀速直线运动,系统里每个部分或每个粒子都是一致的运动,速度和方向都相同,当然不能从观察系统内部的变化而感知自己的运动状态,因为系统内部各部分或各粒子之间没有和运动有关的相互作用和运动状态的改变,系统内部在变化结束又开始惯性运动后,没有任何变化,所以必须借助观察外界,进行对比才能感知系统的运动状态。
16.9 但转动,系统内有无数不一样的运动状态,各个粒子的运动状态都不同。我们观察到轴承外环膨胀了,和里面没有钢球的同样理想轴承外圈相比,我们可得出结论。神经的感觉类似这种由于转动而产生的物体形状的变化,并直接导致我们的身体由于转动而出现状态变化,所以可以根据我们神经系统的感觉来判断究竟是谁在转动。
地球在转动,水桶里的水即使不转动,如果在北极,水面也会下凹。同样,如果,水桶能够放在感知地球公转的地方,同样会感知到地球公转,太阳也一样。转动的真正的参照只能是宇宙里的环境粒子云的整体的综合。水或弹簧在太空里的某处,它们的自由状态,取决于当地的环境粒子云的属性,而当它们开始转动时,它们受到的离心力的大小,以及离心力所产生的各种效应,包括我们身体的神经感觉的状态,也都取决于飞船所处的宇宙真空里的各种环境粒子云的综合作用。这个宇宙真空里的各种环境粒子云的综合作用,才是物质在宇宙里的所有运动(直动和转动)的绝对参照,事实上宇宙里没有真正的直线运动,只有近似的直线运动,所有的运动都是曲线运动。
张氏物理所发现的物质的无限层级粒子模型,是有关宇宙和物质的最重要的规律,这个规律揭示了宇宙里所有物质及其运动形态的最根本结构和起源方式,宇宙里几乎所有的物质形态和运动规律都最终来源于这个粒子模型,这是物质的终极规律之一。物质另一个的终极规律存在于物质结构最底层粒子的核心深处,这是宇宙和物质的终极奥秘,对此我们也许永远无法得知。
2020-4-25新增,审过,未大删
17.1 一个做转动的体系,整个体系的运动状态不可能都一样,所以它可以不借助外部参照物,仅通过观察和对比体系内部各个部分之间的相对运动以及由此产生的相互作用,就知道自己的运动状态,其实最终还是参照了环境粒子云。
但做匀速直线运动的惯性系就不同,其内部所有元素的运动状态都一样,所以只能靠观察外部参照物以获知自己的运动状态,但获知的仅仅是一种相对的运动状态,只有参照环境粒子云才能获知自己的绝对运动状态,才能准确判定钟慢、质增等高速效应的存在。
由此看来,惯性系之间通过互相参照而获知的自己以及别人的运动状态其实是个假象,是不符合真理的、不可靠的结果,因为它不能获知物体运动的真正状态,也就是物体相对环境粒子云的绝对运动状态。例如它可能把相对于环境粒子云只有很慢的运动看的很快,这样就无法准确判断一个物体有没有钟慢、质增等高速运动的特有效应。
所以最后就出现了脱离光和物质运动的真实物理意义的虚妄的理论-相对论,它错误和武断地完全否定环境粒子云-以太的存在,仅仅根据惯性系之间相对运动的相对状态来判断物质运动速度的快慢,并以这种错误的相对结果来判断钟慢、质增等高速效应的存在,并美其名曰“相对论效应”,真是大错特错。
按照这种错误的理论,必然导致无数的矛盾,例如,我们在地球上,感觉自己是静止的,理应能够发射火箭上太空,但在另一个正高速飞过太阳系附近的星球上的人却会认为我们整个地球都是在极高速运动的,地球上所有的物体的质量都增大很多,地球上是不可能发射火箭到太空中去的,究竟谁的判断对?这不是矛盾吗?还有迄今无解的双生子悖论。
17.2 在太空里的惯性飞船里,可以吧一个橡胶圈的轴线转换到不同方位,如果橡胶圈的形状和标准圆环对比,形状始终没有变化,就说明飞船系统没有任何绝对转动。
如果橡胶圈的轴线在处于某个方位时,橡胶圈的外形变成了椭圆形,就说明飞船存在转动。
17.3 最关键的,是分析什么是受力,是什么是不受力?力是一种感觉,还是一种粒子行为,这个行为又根源于粒子外环境,就像竹杆上的铁箍对竹子能够给出更大的力起了保证,否则竹子受力时容易开裂。
17.4 在太空里做惯性飞行的飞船里,有一个和飞船保持相对静止的纯圆的理想气球,我们只要观察和精确测量这个气球的形状,就可以知道我们的飞船是不是在转动。只要气球不是纯圆形的,而是一个扁椭球形,这就说明我们的飞船在转动,转动的轴线就是扁椭球的最短直径。转动的方向无法判定,转动的角速度可以通过对测出的椭球的不圆的程度值,利用公式进行计算而得出,为何?
17.5 火车乘客
如果以从车厢后壁平行火车运动方向平直地射向车厢前壁的一束光线为例。
站台上的站长把光的光程也看的比车厢内的乘客所看到的光程更长,但两个光程的比值的计算却非常简单,因为不涉及三角函数。这里涉及了光到达这个事件,对于乘客和站长是不同时发生的。
这样说来,为何研究火车内垂直向下照的光时,光到达火车地板的事件对于火车里的乘客和站台上的站长来说,就是同时发生的?是何道理?
尽管如此,矛盾仍然明确地存在,因为即使不考虑数值计算,仅进行定量分析,这里也蕴藏着明显的矛盾。因为在这种情况下,毫无疑问,站长会把一束从火车的前壁出发,逆着火车的运动方向,平直地射向火车车厢后壁的光线的光程看短,这就是矛盾,此时已经完全可以不再考虑光到达事件同时不同时的问题,因为这个思想实验的结果的性质都不对了,火车里的光,被站台上的站长观察时,光程究竟是被看长了还是看短了,两种矛盾的结果同时存在,究竟应该以那个为标准?毋庸置疑,这个矛盾是无解的。
由此可以说明,爱因斯坦关于火车匀速经过平直站台的思想实验,逻辑上不成立,都是错误的。鉴于这个思想实验的重要意义,由此看来,狭义相对论的推理过程包含明显的矛盾和错误,完全不成立。
17.6 在狭义相对论里,动尺变短是在动钟变慢之后推出的结论,所以,问题就出现了,在推导动钟变慢的思想实验里,沿着火车运动方向的长度,对于具有相对运动的另一个惯性系的观察者来说,是否变短了。爱因斯坦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同时推出这两个结论。但问题是在研究动钟变慢的火车试验里,不考虑动尺变短,结果正好是对的,正好符合用洛伦兹坐标变换推导出的相关结论,为何会这样,如果在推导动钟变慢公式时考虑动尺变短效应呢?问题岂不变得极其复杂,如何解决?爱因斯坦考虑过这个问题吗?
17.7 至于原理不通但现实操作结果很好,音乐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人类对音乐的原理迄今仅仅是一知半解,没有研究出它的最根本的规律,没有谁能说明白什么样的音乐是好听的,只能说明什么样的音乐是不难听的,就是和弦,但一堆和弦凑到一起并不能保证是一首优美的旋律或流行的歌曲。好听的音乐至今只能由作曲家经过艰难的创作而得到,不可能由计算机按照音乐原理创作出来。而且一个事实明确地存在,有的作曲家一生只能写几首好音乐,有的耗费一生精力也不能创作出一首好听的歌曲,为什么,就是在音乐这个领域,尽管人类已经创作了大量好的经典的作品,但音乐的最终原理人类根本没有搞清楚。中医,武术都是如此 。
17.8 太空里做惯性转动的核心是力垂直运动方向,它起作用,但不做功,不消耗,运动速度也不改变。
实际上,转动的向心力是量子化的,但不是一个个的起作用,是很多作用叠加在一起,可以将其逐步简化成一个个的量子起作用,会怎样呢,这是重点研究方向。
提供向心力的量子少了,向心力小了,物体要在更大的半径上转动,也可以减小物体的质量或线速度,这样它仍然可以在原有半径上转动。
基础环境粒子的减少,会不会影响物质粒子的凝聚?
转动的第二个核心问题: 转动核心为何在这里?而不是在哪里?转动半径为何是一米?而不是两米或半米?
2020-02-30
发表转动~关于转动,别忘了,很重的物体的重力,完全是宇宙环境粒子云~引力子向心风所产生的,所以无视或轻视宇宙空间里无所不在的无影无形的各种粒子云环境,是造成现代物理对转动这个最基础的运动方式的原理迄今都搞不明白的根本原因。而爱因斯坦甚至彻底否定了以太,这就更不可能研究清楚转动的原理了。也许不对,物体重量是因为地球质量大,太空中远离地球,两个钢球的引力很小,但转动离心力很大。
关于转动,关键是远处的星体的整体,一定是和宇宙粒子环境云相对静止的。
关于引力,引力风理论有问题,因为在大山深处的隧道里,弹簧秤告诉我们物体的重量没有减少,为什么?既然引力风能对石头起作用,为何那么厚的山体没有阻挡引力风?似乎引力风能轻易穿过厚厚的岩石层,而不和岩石发生相互作用,否则引力子风的粒子密度以及飞行速度在穿过了厚厚的岩石层后一定会都降低,导致大山内部的物体的重量显著降低,但事实不是这样的。
到达地球的引力风是和地球的质量有关的,地球巨大的质量是规模浩大的粒子聚集的结果,同时
如果引力是物质的一种辐射,那地壳上层的岩石,它们既产生了引力辐射,又消耗了来自地壳深处的引力辐射,究竟怎样?
其实,一个铁球在大山下边,它的重量毫无疑问是减轻的,但由于大山和地球的质量总量相比太少了,所以减轻的比例很少,这就像一场大台风,被一片树林挡到,树林后面的风力确实要小一点,但由于台风的规模太大,树林后面风力减小的程度很小。这并没有矛盾。我的理论又过一个大坎。
但是,可是,可但是,但可是尼,当我们在太阳系外围时我们的重力很小,根据公式计算就是很小,但哪里也应该有高速引力风,为什么引力却很小?因为引力风是以星体为核心向心吹的,在太阳系外围,引力风范围很广,还没有聚集,所以风力小,这类似辐射的球面原衰减原理。
太空里,喷气装置使两个钢球在皮筋拉力下,转动起来,如果我们的飞船也喷火开始转动,那么尽管我们看钢球时不转的,但皮筋伸长说明,钢球正在转动,为何?应该是相对环境粒子云才是转动的绝对参照物。
关于转动,隐约感到,我们原来一定处于一个特定的环境粒子云里,这个粒子环境造成了橡皮筋在这个长度就是自由的。当两个钢球拉开了皮筋时,我们经过对比,就知道我们在转动。
重要论述,云和雨滴从空气里产生,若云不动,让空气整体开始旋转会怎样?这和把物质实体的环境粒子云转动起来是一个道理。物质从环境粒子云里产生,它们同质同源,又同时受引力作用,所以宇宙里的物质大都和它们周围的环境粒子云保持基本不动,有运动也是一起运动。
关于转动,我们的认识应该有个大前提,就是宇宙从奇点大爆炸开始,奇点是转动极快的,它是上一个宇宙的整体缓慢的转动,由于收缩而转速加快,最后收缩到奇点,转速也变得极高,这个转速是相对于宇宙里最终的环境粒子云,它没有跟着其它物质一起收缩,这包括了引力子向心风系统。
当奇点大爆炸后,随着爆炸出来的物质的分布范围越来越大,所有物质转动的速度也相应地减小。最后,当物质又一次充满了宇宙时,丛奇点爆炸出来的粒子一级级凝聚而组成的的各种物质,已经和宇宙的环境粒子云,基本只具有很少的相对转动了。
当然,在大量物质粒子从奇点爆炸出来,越飞越远,越转越慢的过程里,这些物质也会搅动环境粒子云。
最后就是尽管现在宇宙里各种物质系统都在运动在转动,但角速度都不大,例如地球的转动角速度一天才360弧度。即使考虑上太阳系和银河系的转动,最后地球的合转动的角速度也不大。地球上的物体由此而产生的离心力很小,人类几乎察觉不到。
还有,如果元初旋转留下来的转动轴线如果远离我们,我们就更不好感知。
重要: 如果我们的物质世界和宇宙里的基础环境粒子云是具有很高速的相对运动,尤其是相对转动,那么我们的物质世界就会极不稳定,物理规律就会诡异多变,甚至化学规律也是如此。因为化学的真谛就是原子物理。现在地球的公转和自转运动,以及太阳和太阳系的运动,尽管线速度很高,但转动的角速度都不高。而线速度和光速相比,也是很低的,也不足以产生由于猛烈撞击环境粒子云而产生的钟慢、质增等高速效应。
关于转动,尽管直线运动通过外界参照物可以获知自己的运动状态,但这是没有根本意义的,因为参照物不同,结果有很多,实用,但不绝对,不是真谛,真谛是相对环境粒子云,高速效应由此决定。
关于转动,系统内各部分运动状态不一致是关键,产生这种结果的原因和过程很关键。和环境粒子云无直接关系。因为木球和铅球同在一个地方转动,它们的离心力大大不同。惯性系总是一个整体,但转动系,却是无数元素组成,每个元素的运动状态都不同。此时无所谓绝对运动,元素之间的相对运动决定一切,有时整个转动系在高速飞行,外部观察者可能发现圆盘上的一个方位的元素是静止的,但在转盘上,所有元素的离心力却是相同。例如你坐汽车经过一个木马,正好正好木马靠你的一边是向你运动前方转动的,线速度和你相同。此时你看到木马的近端是静止的,远端的运动速度很快,向你的后方,但转盘里的离心力是恒定的,半径相同的地方是各处相等的。
282004309早上起来,最后一天上班,昨夜公司美食节闭幕,五一休五天,想起: 转动应该类比直线运动的加速-直线加速运动。你在直线加速时,尽管你看到别人在向后加速,但你在真正受力,是真加速。对于转动,尽管你看到别人在转,但如果你受到向心力,你就是在真转动,真的有向心加速度,别人可能没有在转动。
物体直线加速,是因为受力,所以一定也存在受力变形的现象,只不过一般在刚性物体上,变形小,你不容易看到弹性变形。其实,火箭加速时箭体一定是被压缩而变形,并且整个压缩的程度不一致,火箭后部压缩变形大,火箭前部压缩变形小,是逐渐变化的。
在火车里,不借助观察外界,无法感知自己的匀速直线运动状态,但是可以感知到火车的直线加速状态的。因为火车加速时乘客会受到里的作用,由此可判定火车在直线加速,但不能判定加速度的方向。
把转动类比到直线加速运动,就接近真理了。只有 转动的向心加速度为零,离心力为零的状态,就是相对静止,才能类比匀速直线运动。当一个系统的转速为零时,系统内的人就只能通过观察外部来确定自己的运动状态。
所以牛顿、马赫等在思考转动问题时,都搞错了对比的对象,因为另个事物进行对比,它们必须有可比性,应是同一类事物。
转动和匀速直线运动,不是同一类事物,转动一定要受向心力,是一种加速运动,而匀速直线运动却完全不受力;转动体系内各部分的运动状态都不相同,而匀速直线运动的体系内所有元素的运动状态都一致,所以转动和匀速直线运动的根本性质差别巨大,它们没有可比性。
硬把转动和匀速直线运动进行比较,就会发现转动的一个独有特性,它不借助外部参照物就可确定自己的运动状态,好神奇,似乎出现了宇宙里的运动的绝对参照系,于是凌乱了。
其实,当我们搞清楚,应该把转动和直线加速运动进行比较时,就会恍然大悟,其实不借助外部参照物就可确定自己的运动状态,这并不神奇,也不是转动独有的性质,直线加速运动早就如此,又怎样呢?当离开了极容易把人搞晕的旋转,来到密闭的火车车厢里时,一切都是那么好想了。
你坐在惯性运动的平稳安静的火车车厢里,你不知道火车是静止还是在向前开,或在向后开。突然,你被一股力压倒座椅里,你感到座椅的后背在持续地推你,不用观察外部,你就知道火车一定在加速,但你不能知道火车是开始加速前进,还是刚才一直是在向后开,现在开始刹车了。
直线运动比较容易研究和环境粒子云的关系: 在地球上发射火箭,火车开动时的加速,都是相对静止于以太云的加速,又怎样呢?在相对环境粒子云高速时由于质增效应,难以再加速。转动也一样,在地球上开始转动,就是从相对地球周围所附带的一团以太云静止时开始的转动。
但是,环境粒子云在转动问题里仍然重要,因为转动的产生和向心力的形成,离不开刚性体的强度所产生的拉力,或电磁引力,或万有引力,这些都是离不开环境粒子云的,而刚性体的拉力最终也是由无数的电磁引力所合成的。没有环境粒子云,物体就散开成了疏散的粒子群,有形物质实体都不复存在,更谈不上任何运物质运动了。应该指出,我们此处所说的环境粒子云是广义的、是指对物质实体粒子的形成和稳定存在以及物质实体粒子之间的各种作用的产生起决定作用的所有下级粒子云,不仅仅指以太或亚以太,而是包括很多更小级别的粒子云。
由此可见,牛顿、马赫、爱因斯坦,这些所谓的物理大师的头脑是多么简单,其理论是多么苍白无力,多么缺乏想象力,对物理研究错误不断,矛盾重重是不奇怪的。
不要迷信权威,要敢于怀疑一切,敢想敢干,勇于思考、探索。张仰彪2020-04-30于深圳清湖
搞排序,那就是科学上一块被前人已备述矣,被无数高手翻了无数遍的田地,愣是被我又翻出了一块地瓜。
在地球的北极,精密理想转盘的离心力可以测出吗?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