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不孕不育促成产业化:1000亿
2019年6月25日,锦欣生殖医疗集团在港交所挂牌,发行价8.54港元。开盘后股价一路上扬,最高涨幅超18%,截至当日下午三时,总市值达到223.80亿港元。作为国内最大的拥有试管婴儿牌照的民营辅助生殖服务机构之一,锦欣生殖的上市,揭开了辅助生殖行业神秘面纱的一角。二胎政策放开后,国内符合二胎标准的夫妻约9000万对,其中有6000万女性在35岁以上,这部分大龄女性想怀孕,很多需要借助辅助生殖手段,还可以带来20%的市场扩容,辅助生殖行业的潜在市场超过1200亿元。在知乎,有37000人关注“不孕不育”,这个话题下有16000个提问,第一个就是“不孕不育是种什么滋味?”在全部1585个回答中,“吵架”“离婚”“试管婴儿”出现的频率极高,如果要概括,不孕不育大概是一种非常不美好的滋味。
一,2009年,中国人口协会发布《中国不孕不育现状调查报告》,数据显示,中国不孕不育率在短短的20年间,由2.5%-3%迅速攀升到12.5%-15%,与发达国家发病率基本持平。中国不孕不育患者人数超过5000万,这意味着每8对夫妇中就有1对面临不孕不育的问题,其中女性问题占1/4,男性问题占1/3,夫妻双方共同问题占1/10。
近些年,伴随着环境污染加剧、生活压力增大导致的内分泌失调、生育年龄推迟、人工流产增加等问题,我国不孕不育患者的人数还在以每年5%的速度增加。理论上,育龄夫妇未采取任何避孕措施一年以上,仍未怀孕者,一般被视为不孕不育患者,需接受治疗。在众多辅助生殖手段中,试管婴儿是不孕不育患者最后的救命稻草。
中国试管婴儿技术30年的发展.1988年3月10日,中国大陆首例试管婴儿郑萌珠在北京医科大学第三医院出生。这意味着,在世界第一例试管婴儿诞生十年后,中国也拥有了自己的试管婴儿技术。同年6月7日,中国首例供胚移植试管婴儿罗优群在湖南湘雅医学院出生。1996年,中国首例应用“卵胞浆内单精子显微注射技术”(ICSI)的第二代试管婴儿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出生,仅比世界首例晚了四年。
过去,试管婴儿的研究可谓是寸步难行,没有经费、没有设备、没有技术。胚胎的生长发育要求极其严格的无菌环境,但凡接触到有生物毒性的东西就会停止发育,现在一切操作都在无菌甚至是模拟子宫环境的实验室中完成,一根试管要用高纯度的蒸馏水洗7遍,而当时拿块经过福尔马林熏蒸过的白布一围就是“无菌房”,连洗试管的高纯度蒸馏水都没有。
性和生育在中国一直是相当隐私的话题,尤其是刚刚改革开放的年代,让陌生人提供精子、卵子做研究甚至培育成胚胎植入一个陌生女性的子宫内,简直不可想象,有些人认为这是一种有违伦理道德的行为。何况当时取卵的唯一办法就是剖腹,对女性的伤害极大。现在,取卵手术只需5-10分钟,用一根细长的取卵针就可以完成,疼痛程度类似于抽血或者打针,取卵过程还可以进行麻醉,把女性的痛苦降到了最低。“试管婴儿是不是自己的孩子?”“试管婴儿是不是从试管里长出来的?”“试管婴儿会不会有缺陷?”随着试管婴儿知识的普及,现在看着可笑曾经却让准父母们真切担心过的都已经不是问题。
2016年4月20日,中国首例供胚移植试管婴儿罗优群的妻子成功产女,轰动业内,这是中国已经公开身份的试管婴儿中自然怀孕生育的第一人。2019年4月15日,中国大陆首例试管婴儿郑萌珠剖腹产子。这两例在中国辅助生殖技术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标志着试管婴儿不仅可以像正常人一样学习工作,也可以像正常人一样结婚生子。
技术的进步,观念的提升,让越来越多的不孕不育患者把试管婴儿作为圆自己生子梦的最后一根稻草。根据国际辅助生育技术监控委员会的数据,1990年全球只有大约9.5万名试管婴儿,2000年增加到近100万,2012年突破500万,2018年这个数字已经超过800万。
二,辅助生殖行业的千亿市场.辅助生殖技术主要有人工授精技术(AI)和试管婴儿技术(IVF)两大类,技术的评判标准为综合妊娠率。试管婴儿技术的整体妊娠率为40%-60%,远高于人工授精技术的15%,因此试管婴儿技术为辅助生殖的主导技术,也是生殖中心的主要盈利项目。“造人”是一个精细的工作,是一条环环相扣、标准化操作的流水线。患者要先进行抽血、B超等常规检查,符合试管婴儿条件的则正式签约“进周”,接下来经过促排、取卵、取精等一系列流程,取出的精子、卵子在实验室进行清洗、筛选、受精、培养,三五天后便会有一到两枚新鲜、健康的受精卵,把受精卵移回母亲的体内才算完成一个周期。
辅助生殖行业由上游的生物医药,到中游的经销代理商,再到下游的医疗服务机构,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闭环。在辅助生殖产业链中,医疗属性越强、技术壁垒越高的领域分配到的价值越大。降调节、促排卵、诱发排卵和移植后的黄体支持,是辅助生殖用药的四大步骤。其中促排卵药物和黄体酮药物是主要辅生用药,销售占比分别为60%和17%,2016年的市场规模分别是45亿元和12亿元。2016年整个辅助生殖药物市场规模在70-80亿元左右。一个人工授精周期单价约为3000-5000元,而一个试管婴儿周期单价则达到30000-60000元。按试管婴儿最低标准三万元计算,即检查费5000元+手术费1万元+打针费1万元+其他杂费5000元,除打针收入几乎全部由药企获取外,其他检查收入和手术收入全部由医疗服务机构获得。
按照我国12.5%-15%的不孕不育率计算,不孕症患者人数约为5000万,假设其中每年有5%的患者选择辅助生殖技术妊娠,接受人工授精、试管婴儿的人数比例为1:4,且每位患者每年接受2个周期的治疗,则全国每年采用辅助生殖技术妊娠的人数为250万,人工授精、试管婴儿的周期数分别为125万例和375万例,总周期数达到500万例。按照单个周期最低治疗花费计算,人工授精为0.5万元、试管婴儿为3万元,则中国辅助生殖市场空间约为1180亿元。二胎政策放开后,国内符合二胎标准的夫妻约9000万对,其中有6000万女性在35岁以上,这部分大龄女性想怀孕,很多需要借助辅助生殖手段,还可以带来20%的市场扩容,辅助生殖行业的潜在市场超过1200亿元。
三, 牌照+专家=摇钱树/在中国,辅助生殖行业受到计划生育国策、技术成熟度、法律及伦理道德制约较多,多年来一直被严格监管。2001年,卫生部出台《人类辅助生殖技术管理办法》,要求对辅生机构的设立采取审批制,任何进入辅助生殖领域的医疗机构要首先取得牌照。
辅助生殖资质中最核心的是试管婴儿资质,牌照申请难度大、门槛高、数量被控制得极严。原则上必须是国家批准的三级医院;实验室负责人和临床负责人为高级职称;机构设立后,试管婴儿周期数须高于150例,临床妊娠率第一年不得低于15%,第二年以后不得低于20%,且每两年校验一次,不通过即被暂停资质;生殖中心须配12名以上工作人员,场地面积在500平米以上;试运行一年、人工授精正式运行后才能申请试管婴儿资质。
直到2007年,国务院《关于第四批取消和调整行政审批项目的决定》中,才将“医疗机构开展人类辅助生殖技术许可”全面下放到省级卫计委审批。在此之前,全国生殖中心只有95家,随着审批权下放,及第二、第三代试管婴儿技术的发展成熟,至2012年全国生殖中心增加到356家,平均每年增长50家。2013年开始,审批速度逐渐放缓,随后几年平均每年增加20家,到2016年底生殖中心共有451家。2015年,卫生部发布《人类辅助生殖技术配置规划指导原则(2015版)》,提出“每300万人口设置一个机构”的原则,作为各省制定生殖中心规划的主要参考依据。以此推算,我国生殖中心总量控制在550家左右,按照每年20家的平均增长速度计算,到2020年生殖中心数量即可达到540家,逼近上限。牌照的含金量不言而喻。据估算,在一线城市,光是牌照的价格就可以达到5-10亿元。
在截至2016年底的451家辅助生殖机构中,获得试管婴儿牌照的仅有327家,仍有28%的生殖中心达不到试管婴儿的技术要求;在全国776家三甲医院中,仅有42.1%获得试管婴儿牌照;而在全部15800家私立医院中,这个比例不到0.3%;公立生殖中心占比91%,占据了绝对主导位置,私立生殖中心仅有45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