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秋Quark公司企图收购Adobe公司期间,Adobe公司公开演示了代号为K2的全新排版软件,1999年3月,InDesign的研发开始启动。因为传言说它是惟一能够打破QuarkXPress市场优势的产品,所以好几年中InDesign一直是出版界最热情期待的软件。
1999年9月,InDesign正式发售。6个月后,它的1。5版问世。InDesign 1。5由于提供高级排版控制(包括OpenType字体标准的支持)、界面组件与Photoshop和Illustrator共享,以及内建图像处理工具,从而激起了消费者的兴趣。
InDesign刚上市的时候受到热烈欢迎,QuarkXPress和PageMaker的用户都很好奇,想知道它究竟有什么特别的过人之处,但他们的热情很快就冷却了。InDesign没有达到公众对Adobe公司的期望——成为“Quark终结者”。
Adobe公司2001年年底发布PageMaker新版之后仍继续开发InDesign。
由于产品的特性改变了,所以它的设计思想也随之变化。InDesign不仅是一个排版软件,它实际上是跨媒体出版战略的轴心,这一战略涉及印刷、Web、甚至是无线通信领域。InDesign需要与Adobe公司其它图像处理软件(如Photoshop和Illustrator)以及其他动态媒体软件(如GoLive和LiveMotion)配合默契。
InDesign当然也会成为能制作PDF文件的软件,制作出的PDF文件既能在Web上发布,也可以传输到手持设备中查看,或者像电子书籍一般阅读。
因此,InDesign必须支持Adobe公司其他应用软件可能产生的每一种文件格式,不仅仅是PDF,而是一系列的文件格式和软件技术,如XML、XMP、SVG和WebDAV,所有这些要求使它有可能跨平台和设备共享和传播信息。
沃洛克说:“InDesign将成为一台机器,一台高度自动化的文档出版机器。”
InDesign还需要在全世界范围内出售。InDesign支持OpenType(一种可扩展的字体格式),这种格式允许使用超大字符集,排版控制功能更强大;InDesign还支持Unicode(一种统一的字符编码标准),这种编码方式可以跨平台、应用软件服务器以及设备应用。
由于InDesign同时支持OpenType和Unicode,所以它适用于日语和其它非拉丁语系语言,尤其是在设计了文字从右至左和垂直排版功能之后,满足了某些亚洲语言的需要,这正是软件模块化结构所体现的优势。InDesign不需要再为日本客户修改已默认定型的从左至右阅读的程序代码(PageMaker曾做过这样的修改),只需要把InDesign的拉丁字母引擎替换为相应的日文引擎就可以了。
这样,Adobe公司通过Postscript字体和打印机解释器进入了日本市场差不多15年之后,桌面出版最终在日本站稳了脚跟。
2001年1月InDesign 2。0发布后立刻就获得了广泛好评,无疑也改变了市场的现状。
Adobe公司执行副总裁山特鲁·奈瑞安说:“InDesign注定要成功。现在要是收购QuarkXPress,就好像是看后视镜。”
1999 年 09月 Adobe InDesign 1。0
2000 年 03月 Adobe InDesign 1。
5
2001 年 01月 Adobe InDesign 1。5。2
2002 年 03月 Adobe InDesign 2。0
2002 年 05月 Adobe InDesign 2。
0。1
2003 年 01月 Adobe InDesign 2。0。2
2003 年 10月 Adobe InDesign 3。0
2004 年 03月 Adobe InDesign 3。
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