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民间的活字版印刷

8个月前 (05-02 18:51)阅读31回复0
辛忆寒弄丢了
辛忆寒弄丢了
  • 管理员
  • 发消息
  • 注册排名3033
  • 经验值85
  • 级别管理员
  • 主题17
  • 回复0
楼主
印刷厂直印加工●彩页1000张只需要69元●名片5元每盒-更多产品印刷报价➦联系电话:138-1621-1622(微信同号)

自宋代毕升于庆历年间(公元1041-104*年)发明活字版印刷后历经宋、西夏、元等数朝长达三百多年的应用与发展,到了明代,我国古代的活字版技术,已发展到一个较高的水平,各种材料都有使用,技术和工艺已齐备印刷。到了清代,只是仿用前代的工艺方法,虽有改进,但没有较大的创新。

清代的最大的特点是政府积极使用活字版印书,雍正四年(公元172*年),用铜活字排印了大部头书《古今图书集成》,共刻铸铜活字二十多万个印刷。乾隆年间,武英殿又刻制木活字十五万多,排印了《武英殿聚珍版丛书》。政府大规模使用活字版印书的行为,对于民间活字版的推广和使用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一、木活字版印刷在民间的使用

由于乾隆皇帝为木活字取了聚珍版的雅名,提倡用木活字排印了《武英殿聚珍版丛书》,因此,民间闻风而起,纷纷效仿印刷。其木活字印刷在民间的广泛使用,大大超过了元明时代。

民间木活字印本,影响较大的是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和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萃文书屋排印的清曹雪芹、高鹗续《红楼梦》一百二十回印刷。书前有图赞二十四叶及图赞序文为刻版,封面题刻“新镌全部绣像红楼梦,萃文书屋”,卷末题“萃文书屋藏版”。

嘉庆年间活字印本的代表,有:嘉庆十年(1*05年)周氏易安书屋排印的《甫里逸诗》二卷、《假年录》四卷(卷三题《甫里遗文》又分上中下)、《甫里闻见集》一卷;昆山陈元模编辑的《淞南志》;嘉庆二十一年(1*1*年)吴淑骐企瑶山馆排印明黄端伯撰《瑶光阁集》;嘉庆二十四年(1*19年)张金吾爱日精庐排印的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印刷

道光时期的活字印本,有道光十一年(1*31年)六安晁氏活字排印曹溶编、陶越增订的《学海类编》丛书印刷。收录古今书籍四百二十多种。此外,还有道光二十三年(1*43年)崇敬堂排印的清华恕撰《燕香居诗稿》;道光三十年(1*50年)金陵甘氏津逮楼排印的清黄鸿沐辑《帝里明代人文略》。

咸丰、同治期间,因经济、文化事业衰退,印书业受到影响,不仅印书数量较少,而且工料粗糙,质量不高印刷

光绪、宣统时期,已到了清代晚期,距今较近,活字印本的流传也比较多了印刷。民间私坊印书有:吴江陆同寿排印的陆文衡撰《啬庵随笔》六卷、末一卷;昆陵汇珍楼排印江阴夏敬渠《野臾曝言》二十卷,一百五十二回;常熟赵氏印旧虞山赵士春《保闲堂集》二十六卷;会稽董氏取斯堂排印陈洪绶《宝纶堂集》十卷、拾遗一卷;江苏存古学堂排印吴县曹之忠《孝经学》七卷;文则楼排印鄞县陈仅《群经质》二卷;瘦影山房排印的《徐霞客游记》以及江苏有古学堂排印《经学文钞》、苏州文学山房排印的莫友芝撰《持静斋藏书纪要》等等。北京的书坊大多采用木活字排印通俗文学书籍,以隆福寺街的聚珍堂书坊最为典型,排印了许多鼓词、小说。自兼发行,流传很广。流传至今的如光绪二年(1*7*年)排印的王希廉评一百二十回本《红楼梦》;光绪三年(1*77年)排印的二十回本《济公传》;光绪五年(1*79年)排印的石玉昆的《忠烈侠义传》(又名《三侠五义》);光绪六年(1**0年)排印燕北闲人评《儿女英雄传》四十回;光绪七年(1**1年)排印贾凫西的《历代史略鼓词》。其所印《儿女英雄传》、《醉菩提》都附有活字本排印书目。

总之,木活字印刷,在清代民间也有较大的发展,地区渐渐普遍起来,印刷内容十分广泛印刷

二、金属活字版印刷在民间的使用

清代的金属活字印刷主要是铜活字印刷。清代政府最大规模的一次铜活字印刷是雍正四年(172*年)至雍正六年(172*年)排印的大型类书《古今图书集成》。全书一万卷,书籍卷帙之大,排字、印刷之精,闻名于世。

铜活字版在我国古代有不同的名称,曾用过的名称有:活字铜板、铜字版、聚珍铜板、铜摆板、铜板、仝版、同板等印刷

在清代民间,也有采用铜活字印刷书籍印刷

目前见到的清代最早的铜活字印本是康熙二十五年(1***年)吹黎阁排印的《文苑英华律赋选》印刷。封面题:《吹黎阁同板》五个字。该书印刷十分精致,此外就是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侯官陈梦雷撰《松鹤山房诗集》九卷的铜活字印本。

清代后期铜活字印书比较少见,只有福建人林春祺,用了二十一年的时间,花费白银二十万两,于道光二十六年(1*4*年)完成正楷体大小铜活字四十多万个,他是福建福清县龙田人,因而把铜活字命名为“福田书海”印刷。这批铜活字印有顾炎武的《音学五书》,其中《音论》为上、中、下三卷;《诗本音》十卷。在《音论》卷首,林氏写有一篇《铜版叙》,记录了他刻制铜活字之起因及经过。林氏的今体铜活字,楷书精美,纸墨上品,印刷清晰。林氏用铜活字除印有《音学五书》外,还有《军中医方备要》等。

在杭州,只有吴钟骏用聚珍铜板印其外祖父孙云桂所著的《妙香阁文稿》三卷,《诗稿》一卷印刷

当然,使用铜活字,造价是很高的,因此,作为私人印书来说,没有雄厚的资本,是难以制成一幅铜活字的,这也是铜活字远不如木活字使用普遍的主要原因印刷。 

在金属活字中,除了铜活字外,铅活字和锡活字在清代都有使用印刷

道光三十年(1*50年),广东佛山镇唐姓书商,出资一万元铸造锡活字,共计铸成扁体字、长体大字、长体小字三套,约有二十多万个印刷。其扁体字为正楷,两种长体字近似仿宋体,都较美观。

唐氏铸造锡活字的方法是:用木活字制成泥字范,浇上熔锡,凝固后取下,加以修整即成印刷。咸丰元年(1*51年)曾用这批锡活字印成马端临的《文献通考》三百四十八卷,共一万九千三百四十八页,订成一百二十大册,印刷墨色清晰,受到社会的好评。

清道光十四年(1*34年)湖南人魏崧在他所著的《壹是纪始》中说:“活板始于宋……今又用铜、铅为活字印刷。”可见,早在近代铅合金活字传入中国之前,已经有人用铅做活字了。可惜早期的铅活字印本没有流传下来。

如需参与古籍相关交流印刷,请回复【善本古籍】*消息:群聊

欢迎加入善本古籍学习交流社区

0
0
收藏0
回帖

清代民间的活字版印刷 期待您的回复!

取消
载入表情清单……
载入颜色清单……
插入网络图片

取消确定

图片上传中
编辑器信息
提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