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冫录)邯郸:明日在往事中
杜 杰
杜杰,邯郸学院客座教授,邯郸市作协理事,终南印社社员,赵都印社副秘书长邯郸。篆刻作品多次参加全国展赛,被多家媒体刊用。潜心古玺印、铜镜和赵文化研究,文章发表于《印学研究》《社会科学论坛》《邯郸学院学报》《艺术中国》《书法报》《先秦史学会第十届年会暨荀子与赵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文集》《新时代赵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等,出版《缘闲堂古玺印辑存》一书。
那天,北方进入小年,家家户户忙着供灶糖、祭灶神,祈求“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邯郸。忽然,*从另一个古城发过来,载着一枚汉代穿带印——一身青铜绿锈,和气致祥,恰好应景。复旦大学施谢捷教授百忙中释读印文:一面是“ 渌邯郸印” (由于打不出两点水的录字,所以用渌字暂代,全文通用,特说明),另一面是“ 渌翁叔印”。此印是古玺印收藏家石峰兄刚收得的,知我有邯郸情结,二话没说,割爱于我。故我常说,能够收到一些自己心仪的印章,不是你有多幸运,而是有很多人在帮你。
一
穿带印是玺印的一种形式,始于战国,盛行于汉代邯郸。一般是扁方形,多数为两面有字,偶有三面字、四面字者。印侧对面有穿孔以便系绶佩戴,故称穿带印。
穿带印两面文字的内容,有多种组合:姓名+表字、姓名+臣(妾)名、姓名+吉语、姓名+肖形、两面吉语等邯郸。“ 渌邯郸印”即属于第一种,也是最常见的一类。此印铜质,方穿孔,厚0.5厘米,印面1.5×1.5厘米。两面印文的首字均为“ 渌”字,可以确定“ 渌”在此作姓。“邯郸”“翁叔”孰为名、孰为字呢?
渌邯郸印图1
渌邯郸印图2
渌邯郸印图3
表字有其规律邯郸。古人表字多为两个字,一般常带有“翁”“伯”“仲”“季”“长”“少”等表示长幼的字。此印有“翁叔”,故“翁叔”为表字,“邯郸”即为其名。因此,我们知道了这枚印的主人姓“”、名“邯郸”、字“翁叔”。
在平常玺印中,我们所见“邯郸”二字基本都是作姓氏,而以“邯郸”作名,此印为目前仅见邯郸。古文字学者刘钊、陈光田先生都讲到,古人取名,有的以籍贯、出生地为名,多以县名表示。由此推测,此印主人的籍贯或出生地当是在邯郸。
邯郸青年收藏爱好者杜浩然的藏印中有一枚汉代私印“王襄国”,是以地名“襄国”为人名邯郸。襄国,古县名(位于今邢台市襄都区),西汉初年改信都县置襄国县,以赵襄子谥为名。《缘闲堂古玺印辑存》也收录有一枚汉代私印“赵襄国”。
“邯郸”除作姓氏、作表字外,还作过别号邯郸。北宋时就有二人以“邯郸”作别号。
一位是李邯郸邯郸。李淑(1002~1059),字献臣。徐州丰县人,官至龙图阁学士、国史院编修官,著名藏书家,因家居邯郸,故号“李邯郸”。编撰有家藏书目,名《邯郸图书志》10卷,在中国古典目录学史上有重要地位。陆游在《渭南文集》语:“本朝藏书之家独称李邯郸公、宋常山公,所蓄皆不减三万卷”。
另一位是杜邯郸邯郸。杜仲观,濮阳人,官为邯郸令,故号“杜邯郸”。他与挚友、官至滏阳都作院的贺铸(1052~1125),二人经常以邯郸为题吟诗唱和,《庆湖遗老诗集》收录数首,如《李固道中怀寄杜邯郸》《答杜仲观登丛台见寄》等。
我在多方查阅资料时注意到,“邯郸”姓氏,从春秋一直到南北朝时期,历代都有人在用邯郸。可是隋以来这1400余年里,文献中再未见到“邯郸”姓氏的人名。据官方初步统计,现在大陆和台湾的人名里,也无人使用“邯郸”二字。
有着三千年建城史的邯郸邯郸,期间从未曾改易过名字,复姓“邯郸”为何却没有沿用下来呢?
千古江山,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邯郸。“邯郸”姓氏的族人们,或许已经改作他姓,成为了中国百家姓中的某一支、另一姓。
这是赵文化新的待解之谜邯郸。
二
“玺者,印也邯郸。印者,信也。”东汉文学家、书法家蔡邕在《独断》中给予“印”的社会信誉标志。正是那一枚枚玺印,不仅确立了人类对诚信的价值诉求,而且成为时间的存根。
公元204年,曹操击败袁绍后占据邺城,并开始营建邺都,实行军屯和民屯,邺城随之崛起,接替并延续了邯郸城的繁荣邯郸。
那天,我走进邺城博物馆,一角的展柜陈列着一组古玺印,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套三枚的辟邪钮子母印邯郸。
这套印来历非常偶然——19*1年3月的一天,临漳县习文乡上柳村一陈姓老人去世了邯郸。家族墓地在村南的东太平村土地范围内,埋葬前一天请人去打墓,结果打套了。“打套了”在当地意思是挖墓穴时挖到了古人的墓,这在选墓地时是很忌讳的,这样一来,只好去另选他处。
柏玌印资料1
柏玌印资料2
柏玌印资料3
被打套的墓是一个砖室墓,墓室的砖塌了一个洞,消息很快传到了县文保所邯郸。文保所立即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共出土文物50多件,其中就有这珍贵的三套印。经专家考证,砖室墓为东汉三国时期的墓葬。汉代时还没有形成埋藏墓志的习俗,但根据印文“柏㺫印信”“子瑜”“柏㺫”,墓主人应该是柏㺫,子瑜应该是他的字。出土的印信对研究墓主人提供了极为重要的佐证。文献所见此类三套印均为辟邪钮、阳文,大印为姓名+“印信”、中印为姓名、小印为字。上海博物馆研究员孙慰祖先生在《历代玺印断代标准品图鉴》中讲到:“三套印流行于魏晋”,“柏㺫”套印,其辟邪钮、阳文、印式及尺寸完全符合这一时期的特征。虽为私印,由于是科学考古出土,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在邺期间,曹操以军力起家,制定了“外定武功,内兴文学”的治国方针,一手在政治上大刀阔斧地改革,一手在文学上不遗余力地引领时代前进的步伐邯郸。他带领将士怀抱一统天下的理想,横槊赋诗,写尽风流。疆场上,将士们“以印为信”,忠诚杀敌,建功立业。印信是值得信赖的战斗力。邺城博物馆陈列着汉末至三国时期的两枚武官印——“别部司马”“部曲将印”,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在邺城遗址和河道采集来的。孙慰祖《两汉官印汇考》载:东汉末战事纷杂,多置“部曲将”“别部司马”类之官。千百年过去了,印文依旧清晰可辨,刀痕呈现出威武骁猛的气势。
而诗赋是不可或缺的意志力邯郸。邺城铜雀台聚集的一大批文人,战时随军征战,归来习文作诗,创作出许多表现时代风貌的文学作品,形成了以“三曹”为领袖、以“七子”为代表的邺下文人集团,掀起了以“建安文学”为标志的中国首次古代文艺复兴运动。这是建安文人心灵的自我觉醒,也是时代的奋力呐喊。曹操在碣石边,吐纳日月星辰的远大抱负,在《龟虽寿》中唱出了“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时代雄歌;曹丕以《典论》立身,首开中国最早的文学批评之风,同时成为中国七言诗的首创者,而他最终完成的是由一位文学家到政治家的华丽转身;曹植作为诗人,以《白马篇》书写了“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爱国主义的豪言壮语……总之,建安文人们以伟大而悲壮的生命精神,无愧于他们的时代;建安文学以雄健深沉、慷慨悲凉的“建安风骨”为美学风范,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三
名都千载有遗硃邯郸。浩瀚的历史星空,依旧呈现岁月的秘色——是“邯郸印”的那一抹绿,是“部曲将印”的那一抹黄……洞穿它们变幻莫测的一生,无论处于庙堂,还是身在雅室,它们都已荣辱不惊了。它们的存在,让今人看见了若隐若现的江山、亦旧亦新的邺城——除却印信与诗文之外,邺城有着更大的意义。
东汉末年,群雄逐鹿,军阀混乱,曹操势力逐渐增强,并且控制了东汉朝廷邯郸。此时黄河流域名义上虽然还是汉朝,都城在许(今河南许昌),但实际上的政治中心则在丞相府、魏都所在的邺。邺城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它在战略上的有利地位。曹操对邺城充满了期许,他亲自设计和营建邺城。如若没有雄才大略的曹操亲自参与,这项可与同时代罗马相媲美的世界级都城建筑,怕是今人无缘相识了。
邺城平面图
19*3年,一队人马来到邺城,经过40年持续不断的考古勘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考古成果,证实了邺城遗址就在邯郸南部的临漳县辖域,逐步揭开了笼罩在邺城遗址上的千年面纱邯郸。这是中国社科院邺城考古队对这座古城的巨大贡献,让我们对邺城有了完整而更加清晰的的认识——邺城城建模式开历史先河,把中国古代一般建筑群的中轴线对称的布局手法扩大应用于整个城市,开启了后世中国乃至东亚都城的格局样本:单一宫城、三套城垣、整齐划一的棋盘状里坊。全城强调中轴对称,王宫、街道整齐对称,结构严谨,分区明显。这种轴对称的城市格局、明确的功能分区布局,堪称城市建筑的典范,影响深远。著名学者牛润珍先生在《古都邺城研究——中世纪东亚都城制度探源》中说:“邺城开启了中世纪中国都城系统的先河。”并指出,邺城城制影响了隋唐明清以及中世纪东亚各国都城建筑,是华夏型都城制度的起源,其所体现的科学价值,对现代都市规划具有借鉴意义。后世长安、洛阳、北京城的兴建即借鉴于此,古代日本的藤原京、平城京、后来的京都,朝鲜的平壤城、开城及汉城等规划和构建模式,也受其影响。
唐 长安城
这项旷日持久的工程,让邺城在历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它不仅超越了已经破败的洛阳、长安,也超越了天子所在的许都、以及襄阳、成都、临淄等当时一流的大城市,成为一座崭新的、规模巨大、经济发达、文化气息浓厚的都市邯郸。
正是这座超级“城堡”邯郸,使曹操拥有了稳固的后方,也才诞生了芬芳万世的建安风骨,乃至此后邺城作为“后赵、冉魏、前燕、东魏、北齐”五都,历时370余载,成为国际性的大都市,都不是偶然!
由是,著名历史地理学家谭其骧先生提议在“六大古都”西安、洛阳、北京、南京、开封、杭州之外,“加上一个邺,说成七大首都”邯郸。他认为,邺在历史上的重要性至少不下于杭州。尤其在公元六世纪以前,它的地位是可以和长安、洛阳相颉颃的……在历史上曾经几度作为统治华北广大地区的首都。
吉印通以来,邺城备受关注,国家对邺城历史的珍视也前所未有邯郸。2022年12月29日,邯郸赵王城遗址、邺城遗址吉印通入选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这意味着两座都城遗址在国家层面的时代意义与现实观照,它们都是中吉印通化最为鲜明的标识,是邯郸人的骄傲,是“这么近、那么美,周末到河北”文化旅游品牌的最美形象!
春日至,滏水扬波邯郸。在时光的倒影里,一枚玺印,一枚铜镜,一块石刻……都是潜入时间的“存根”,它们的情怀与故国一致,或亲近于我们的内心,或盛得下万里江山。每当我们抚摩品赏那一枚枚嵌着铜锈的古印,似乎都能真切触及带有历史温度的过往和“印信”……
本文已经获得作者授权乐艺会发布
发表于2023年3月5日《邯郸晚报·新闻周刊》版7
乐艺会免费延伸阅读
杜杰:《唐以来印章中“图书”词义浅说》
杜杰:新见与邯郸地名有关的金代刻款铜镜
杜杰“印说邯郸”专栏《关中侯:半城故事半城史》
韦力:游于古玺 论证文史——读《缘闲堂古玺印辑存》
杜杰“印说邯郸”专栏《邯郸多:春风几度阴山》
杜杰“印说邯郸”专栏《邯郸眜:书同文的见证者》
杜杰“印说邯郸”专栏《甘丹子:赵国历史的一袭背影》
杜杰“印说邯郸”专栏《邯郸去疢:秦时明月汉时关》
杜杰“印说邯郸”专栏《邯䢷(立旬):回到邯郸我金戈铁马的故乡》
杜杰“印说邯郸”专栏《邯郸霸:愿得此身长报国》
杜杰“印说邯郸”专栏《邯郸䀺:明日在往事中》
孙家潭:《中古时期符合押印(1)》
孙家潭:中古时期符合押印考释(2)
孙家潭:《中古时期符合押印考释(3)》
孙家潭:辽朝立人钮押印一组
孙家潭:《秉笔游刃與硯語》
孙家潭:《飛天樂伎 望之雲表》
孙家潭:邯郸我与蔡美彪先生的忘年交
孙家潭:修得晋矦渡同船
孙家潭《“守真~刘关张”庆堂手工制三件套组印》
孙家潭:《关于新发现西汉“段宣私譣”三面穿带印相关考释》
孙家潭:邯郸我与我周旋久——庆堂铁笔
孙家潭:《庆堂藏战国时期楚系三合式官玺的释读及其它》
思接千载邯郸,与古人游:孙家潭藏战国秦汉官印撷粹
天津印社社员篆刻作品展——孙家潭
天津印社篆刻作品及孙家潭官印藏品展隆重举行
孙家潭:武夷山邂逅宋代木印
孙家潭:珍稀的金代三方纸币用官印
乐艺会新春专辑:《丁酉鸡年话“吉语”押印》
孙家潭:清代端石丛星太史残砚作“书印”铭
孙家潭 : 螽斯衍庆~鸣虫雅趣
孙家潭:"清初澄泥贝叶喜蛛砚”作心经铭
孙家潭:南宋成语典故瓷印“尺素在鱼肠”
孙家潭:奇特的元末农民起义军首领韩林儿政权官印“德义库记”
孙家潭:“念欹器”清代玉印
孙家潭 | 明清以来西藏地区佛教图形铁印浅说
《古印今观》——孙家潭藏品介绍:战国三晋双觿钮私玺孤品
既缘堂藏押印小识
石宏斌:辽印精灵—契丹童子押印纽式初识
朱栋梁:印中自有万千军—韩林儿“管军万户府印”赏析
汪自力:二十年玩押心语
汪自力:《民间藏历代押印图录》的读法与问题
刘春声:朱白印事
潇湘一舟:官印见证王朝兴替岁月变迁
山抱丛/东胡:《不解之谜——符咒牌上的契丹字》
战国双胞胎铜人带路:上海博物馆金铜造像系列巡礼
《镜映乾坤—罗伊德·扣岑先生捐赠中国古代铜镜展》战汉篇
懋勤轩:清代令旗、军官印与调兵令牌
懋勤轩专栏:明大理卫百户印、剿匪告示与禁种罂粟令
苏迅:玉印来伴几度春
虑得居摭拾:邺城印陶分类之浅见
契丹字吉语钱“福寿延长”的文化探索
毫厘锱铢:几方官印对《元史》等史书的修正
毫厘锱铢、刘卫辰谈辽代官印分期与特征探索
刘韬:一方辽代酒务官印《黄龙府酒务记》
刘韬:一方罕见的“尚书礼部造”元代八思巴文官印
刘韬:金元 “对同”铜官记小考
后羿:上京路万户印
后羿:辽代防州知判之印
后羿:稀见的上京路元帅都监府印
乐艺会付费延伸阅读
善自约束 精工炫艺:鲍甚光收藏古代带钩艺术欣赏中篇
老赵谈花钱:方的是花钱邯郸,圆的也是花钱,花钱到底是啥?!
请听花钱大藏家陆昕老赵:解密一枚惊世好钱的背后
李鹤坡:《许仙与白娘子》
善自约束 精工炫艺:鲍甚光收藏古代带钩艺术欣赏下篇
老赵谈铜人系列:持短剑的铜人邯郸,你到底是哪个大神?
老赵说铜人:明清蹲踞铜人阐发之执荷篇
老赵说铜人:蹲踞铜人阐发之发冠篇
老赵说铜人:蹲踞铜人系列阐发之特型篇
从金元童发“博焦”到巴拉子王:老赵聊铜人图形名物探索上篇
“苏州姐姐说吉祥”之一《开篇的话:中国符号》
“苏州姐姐说吉祥”之二:《荷花与牡丹》
苏州姐姐说吉祥”之三:《讨吉利的水果》
“苏州姐姐说吉祥”之四:《富贵有鱼》
“苏州姐姐说吉祥”之五:外国狮子在中国变温顺邯郸了
“苏州姐姐说吉祥”之八:“八宝”和“八吉祥”
“苏州姐姐说吉祥”之九:八仙的传说
“苏州姐姐说吉祥”之七:三星高照福禄寿
“苏州姐姐说吉祥”之六:奇兽通灵
龚剑:毗沙门天王与辽武备
龚剑:大元八思巴圣旨金牌
西辽钱的收藏来源与性质判断:关于西辽花钱的专题探索下篇
花开中亚分外妍:关于西辽花钱的专题探索上篇
欢迎关注繁花巷网店试营业
有少量存书
先到先得邯郸!售完为止!
更多精彩艺术生活鉴赏与创造见证与您分享邯郸。
欢迎关注布衣豆腐
在喜马拉雅说水浒
欢迎关注布衣豆腐
在喜马拉雅说水浒
点击以下链接可以直接进入
布衣豆腐醉眼戏说四大名著
也可以扫码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