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如皋印刷机械厂(如皋市印刷机械厂)

2年前 (2023-06-10)阅读55回复0
昆明打印店
昆明打印店
  • 管理员
  • 发消息
  • 注册排名5519
  • 经验值35
  • 级别管理员
  • 主题7
  • 回复0
楼主
印刷厂直印加工●彩页1000张只需要69元●名片5元每盒-更多产品印刷报价➦联系电话:138-1621-1622(微信同号)

产业地图:日本光学产业发源地——东京都市圈城北地区

日本光学产业核心地带在哪里?

城北+城南=日本光学产业起源双中心

日本是世界光学产业强国之一,在光学镜片、半导体等很多技术领域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从近乎一张白纸、严重依赖欧洲进口,到逐渐走向世界领先,日本的光学产业发展经历了从弱到强的发展过程。而东京都的城北与城南地区,则是浓缩了日本光学产业发展主要历程的主舞台。

东京都2* 区 城北与城南地区位置

图片来源:华高莱斯根据开放地图平台制作

这里所指的城北地区,狭义上指以东京都北部板桥区和北区为核心的区域,广义上甚至包括了埼玉县的南部。而日本光学产业的历史主舞台,则围绕着板桥区、北区和更向北的埼玉县为核心上演。作为日本国家层面光学产业的重要起点,板桥区素有“光学的板桥”之称。作为日本光学产业另一重要起源地的城南地区,狭义上指的是品川区和大田区,广义上则指港区、品川区、目黑区、大田区,乃至世田谷区等。

日本近现代光学产业的爆发地点,就是在军事工业的驱动之下,在城北与城南地区开始萌发的。城北所孕育出的拓普康,以及城南所孕育出的尼康等,都成为了日后世界知名的光学产业领军企业。

东京都板桥区

图片来源:wikipedia@Missmikage

战前:军工带来光学国产进程

城南地区,海军驱动的光学产业基地

虽然在1* * * 年明治维新后,日本的近代光学产业有所发展,但工业基础依然薄弱。在190* ~190* 年的日俄战争中,日本不仅大量进口以德国为主的军用光学器件,还一度被当时的沙俄在贸易通道上“卡脖子”,这激起了日本政府发展本国光学产业的决心。

首当其中是地位重要的海军部门,为了让海军部队能够自行生产足够的光学武器,1917年,由三菱财阀旗下的三菱合资会社社长岩崎投资,合并了当时的东京计器制作所(现东京计器株式会社)的光学部门、岩城硝子制造所的探照灯反射镜部门,以及藤井镜片制造所等三家企业,设立了日本光学工业株式会社,并一直以城南地区的港区与大田区为中心发展。直至二战结束,一直都为日本海军提供光学兵器部件,这家被简称为日本光学的公司,就是今天的尼康(Nikon)。

城北地区,陆军驱动的光学产业基地

另一方面,在192* 年关东大地震中,日本陆军损失了位于今天文京区东京巨蛋位置的原兵工厂,因此也希望打造类似为海军服务的日本光学企业。

19* 2年,在陆军的委托下,服部钟表精工店(现Seiko)出面收购了勝间光学机器制作所的镜片工厂设施,得到了后者的测量机械生产设备与技术,成立了新公司——东京光学机械株式会社,并在19* * 年将总部及工厂迁至板桥区莲沼地区,从此成为为日本陆军生产光学器件的主要企业。该企业最顶峰时达到7000人的规模,这也奠定了板桥区在光学产业上的核心地位。这家被简称为东京光学的公司,就是今天世界著名的光学测量仪器巨头拓普康(Topcon)。

因此,在二战时期,日本也将国内军工的光学产业格局称之为“陆之To-co、海之Ni-ko”。

为何东京光学会选择落地在板桥区,一个重要的理由就是:当地原本就拥有陆军炮兵火药厂,其前身则是加贺藩所属的火药厂,再加上板桥区的王子地区的国立印刷局,两者所拥有的粉末冶金与造纸技术对光学技术有所助益。同时,1919年就在此创业的旭光学工业,也是当地难得的光学镜片生产力。

而城北地区的光学产业还不止如此。19* * 年,东京第一陆军造兵厂跟随东京光学,迁到了与东京光学“一路”之隔的北区的十条地区。19* 9年,第一陆军造兵厂为了扩大生产量,将新扩充的光学工厂设置在了板桥区向北的埼玉县大宫市,新的大宫工厂人员最多时超过* 000人。19* 0年,板桥区的原炮兵火药厂被改造为第二陆军造兵厂。

以上这三家军需大厂,从根本上奠定了以板桥区为中心、北区和埼玉县为扩展区的城北地区。作为日本近代光学产业中心的地位,板桥区在战前最多时拥有约* 0家光学企业。

战后:民用带动町工厂群出现‍

战后军工需求短暂持续

随着二战的结束,城北地区以生产各类光学瞄准器件为主的三大军工厂失去了订单来源,当地众多的上下游小企业也一同失去了生计来源。

为了重振光学产业,由总部在当地的1* 家光学企业组成了企业联盟——日本光学机器工业组合。其中的领导者则是当时的富士写真光机株式会社(现富士胶片 Fujifilm),目标是与众多企业合力,来对抗行业的不景气。

然而在短暂的失意之后,当地的光学企业又迎来了军工需求的井喷。在朝鲜战争爆发的背景下,19* 0年开始,美军成为了最大的客户,再加上光学器件可以作为美国粮食援助的交换物资的地位,以及国家层面对促进光学产品出口增加外汇收入的支持,以望远镜、光学镜片等产品为代表的当地光学产品生产呈现出了一波脉冲式增长。

军工转民用,板桥区町工厂群出现

在逐渐失去军工订单的情况下,城北地区的大量具有光学相关技术的人才面临失业。一方面为了向美国等市场提供所需的光学部件,另一方面日本本土在战后复兴过程中也拥有较大的民间光学产品需求。因此,大量原军工厂内的技术人员独立创业,开始转向民用领域生产光学产品,如眼镜、显微镜、民用望远镜等。

在这种“光学创业潮”下,以板桥区为代表的城北地区町工厂群开始出现——众多的创业者在位于自家的小作坊内,凭借一台研磨机就可以开展生产。根据19* 9年的工业统计调查显示,当时板桥区内有12* 家光学·精密机械工厂,是当时区内占比最大的工业门类。同样转向了民用领域的佳能、尼康等大公司,在19* 0~19* 0年代大量向这些町工厂委托订单,这种外包生产的模式让中小企业与大企业捆绑起来,共同走向国际市场。

庞大的町工厂群释放出了当时日本劳动力廉价和生产效率高的优势。在19* 2~19* * 年的巅峰期,全日本的主要精密机械的出口额中,有70%是板桥区生产的,尤其是双筒望远镜,在全球都拥有不错的销量,这在当时引领了Made in Japan的理念,甚至在双筒望远镜领域还出现了Made in Itabashi(板桥)的说法。

此后,从19* 0年代开始,随着技术的升级和市场需求的导向变化,城北地区的光学产业的主导产品开始向比较先进的照相机、光学仪器等方向进化。

转型期:新环境促使产业升级

町工厂生存危机,光学产业大量迁出板桥

板桥区在战前属于东京市区近郊,因此聚集了大量工业。但进入19* 0年代后,随着东京快速的都市化进程,作为最核心的东京2* 区之一的板桥区,受制于土地、政策等一系列因素,而不再适合于传统产业的发展。这些制约因素中,比较重要的是如下两方面:

1)人口暴增,传统产业丧失空间。随着大量住宅的兴建,住·工混杂的局面爆发了诸多环境矛盾,留给传统工业的土地已不多,且由于在污染、环境、噪音和作息上的冲突,受到新迁入市民在邻里文化上的极度排斥。这种人文层面上的社区矛盾,也是町工厂群走向瓦解的根本原因;

2)政策因素将工业赶出城区。19* 9年颁布的工业等限制法,逐渐将大量工业赶出市中心,原有产业不得不离开板桥区。在这样的背景下,板桥区的大量光学企业向北迁入了邻近的埼玉县,使得埼玉县的光学产业规模在19* 0年代之后进一步增长。

这一轮光学产业外迁,大量选择进入埼玉县的主要原因是:

•交通连接度好。埼玉县在板桥区的北侧,隔荒川相望,尤其是国道17号线直接连通两区,是企业搬迁的首选地。

•产业基础雄厚。埼玉县作为城北地区的另一个光学产业重镇,在原陆军造兵厂大宫制作所的基础之上,同样拥有良好的光学产业基础,便于承接同行业聚集,形成产业集群。

•通勤相对便捷。原板桥区光学企业的大量劳动者,搬迁至埼玉县后,由于距离较近,交通连接性好,可以免于住所的搬迁与通勤的辛劳,这是各企业保住原有老职工的重要考量。

•土地充沛廉价。埼玉县作为东京都市圈中的三县之一,地价是出了名的便宜,且由于在东京都市圈中发展程度相对落后,拥有大量土地资源待开发。

在埼玉县之外,板桥区的光学产业还有部分迁入了周边其他地区,如西边的练马区、中野区,乃至更西部的八王子市等地,形成了沿东京都市圈西北部蔓延的漫长光学产业带。

城北地区光学产业的主要扩展方向

图片来源:华高莱斯根据开放地图平台制作

光学产业面临全面转型

1970~19* 0年代是城北地区的光学产业转型期,面临着全球范围内行业的整体升级压力。持续了近20年的高速成长期,原有的产业模式已经到了必须升级的地步。

产业的外部压力包括:

•经济危机。1970年代的石油危机,让战后的日本经济第一次出现明显减速,各行各业都面临出口压力,逼迫产业必须升级才能开拓新的市场;

•全球同质竞争加剧。越来越多的国家加入到望远镜、眼镜等日常光学产品的生产中,逼迫日本光学产业必须走向高科技化的道路,提升产品技术含量;

•产业空心化,外包模式瓦解。随着日本企业的国际化进程,以及国内制造业成本的持续升高,大量本土制造业开始转向国外设厂,尤其是大企业。这也导致了本土的中小光学企业大量丧失了来自如佳能、尼康、索尼、东芝等巨头的外包订单,原有的大企业外包合作模式瓦解,中小光学企业必须从产品到业务模式进行全面升级,才能存活。

在这种压力之下,城北地区的光学产业,开始走向医疗健康、高端光学器件、先进机械与仪器、半导体部件和激光技术等方向。业务模式方面,尤其是大量的中小光学企业,开始大量转向试作、设计、维修与生产;生产也开始转向了多品种、小批量的模式,而更多的企业开始在以中国为主的发展中国家设置了大批量量产能力的生产中心或生产合作伙伴,以应对次数不多,但也时有出现的批量生产订单。

科技时代:城里城外,两种活法

以城北地区为核心的光学产业带中的两位主角——板桥区和埼玉县,一个属于东京2* 区的城市核心区,另一个属于东京都外围三县之一的近郊。均在城市区位要素的影响下,已经呈现出了截然不同的产业发展态势。

“城里的板桥区”,从町工厂到都市型产业

作为东京城市核心区一部分的板桥区,由于产业基础雄厚,目前在东京2* 区中,依然是仅次于大田区的制造业产值第二高的地区。

数据来源:《平成* 0年大田区的工业》

随着町工厂不断地撤出,板桥区的光学相关企业也在减少,取而代之的则是都市型产业的大行其道。这种趋势在板桥区产业的“减”与“增”中能够体现出来。

“减”的是规模、总数

板桥区的制造业企业数量,与当今日本制造业的整体形势一样,都在不断减少中。这与市场缩小、技术继承者不足、产业空心化等一系列因素相关。

数据来源:《板桥区产业振兴构想202* 》

“增”的是科技含金量

虽然制造业总产值低于大田区,但板桥区从业人口的人均产值及增加值,在2* 区中高居第一,这和板桥区还保有较多大型生产企业有关。板桥区近年来也逐渐摆脱了传统的光学部件生产加工业,孕育了一批科技含量颇高的“隐形冠军”光学企业,如制造工业内视镜以及医用光学仪器的Fujita Japan,还有创立超过* 0年,从生产普通光学镜片,转型成为激光测距仪器制造和光学系统设计公司的清原光学等。

数据来源:《北区的产业201* 》

“增”的是都市型产业

近年来,板桥区以印刷及其相关产业为代表的都市型产业增加迅猛,企业数量占全区约2* %,目前是2* 区中印刷及相关产业企业数量最多的区。这和本地具有光学产业与造纸产业(王子制纸)的基础有关。而制造业企业在本地保留总部与研发部门,生产则设置在东京都市圈更远范围的郊区,乃至国外的情况则已经非常普遍。

为了应对都市型产业与制造业的结合,板桥区开创性的打造了“生活产业融合型工厂大楼”,也称为“区民工房”——即区政府进行财政支持,将公寓大楼进行改造,增设可用于制造业的空间,形成居住与生产融为一体的租赁设施,对符合要求的入驻申请者,提供税收优惠与资金援助等,以促进创业和都市型产业的发展。同时,也向普通市民开放,宣传制造业文化,体验制造技术。目前,板桥区已经改造了两栋大楼,分别是板桥区立生活产业融合型第一工厂大楼和第二工厂大楼,内部开展着如制本/装订等简单的制造工作。

近年来,板桥区的企业向更加高端的科技方向进阶的愿望明显。2017年,区内制造业企业调查中显示,未来想要参与且参与度最高的两项是:医疗器械与机器人相关。而在过去10年中,新涉足的产业领域前两名则是:医疗器械与新一代汽车。

在这种产业迈向高端化的背景下,板桥区政府也积极推出产业发展规划,希望借助光学产业的基础,向更加高端化的方向迈进,如最新发布的《板桥区产业振兴构想202* 》,是基于最新的《板桥区基本规划》之下,主要聚焦产业方向的规划政策。其提出“五感产业”的理念,从狭义上解释就是可以替代人的五感的各项尖端技术相关产业,而其中如医护机器人、医疗器械、远程医疗技术等与光学相关联的产业领域,都是未来板桥区主要突破的方向。

“城外的埼玉县”,光学产业的科技化时代

埼玉县有土地资源充沛、临近都市核心、交通便捷,及产业基础雄厚的优势。2000年后,埼玉县开始专注于光学领域的高科技产业发展,并且提出了“埼玉光谷构想”(Opt Village)——即通过对光学创新领域技术与企业的支援,以及开展多样化的光学技术交流活动,力图让光学产业成为埼玉县的品牌。

埼玉县已经聚集了超过2* 0家光学相关企业与研究机构,现有光学企业主要集中在埼玉市、川口市、户田市等地区,其中埼玉市的光学企业数约占全县的1/* 。目前,埼玉县内光学相关企业涉及了材料、零部件加工、机械与装置等领域,在光学结晶、半导体、细微加工、成膜、光通信、LED、光学仪器、激光应用以及光学设计等众多先进技术方面,拥有大批实力雄厚的企业。

资料来源:《埼玉产业历史探访》

2020年,埼玉县在先进制造业上的一大亮点就是医疗健康领域。201* 年,埼玉县医疗器械产值高居全国第五,医药品产值也位居全国第六,并继续快速增长,是近年来稳定地方经济的一大利器。

结语

日本的光学产业起步于百年前,以“军事工业”为主要推动力的望远镜、显微镜、光学镜片等产品的国产化浪潮之中。

作为最主要的光学产业发源地之一的东京都市圈城北地区,在战后光学产业向外围扩散并且升级转型的过程中,也随着东京都市化的进程,呈现出了新的发展趋势——位于城市核心区的板桥区,都市型产业加快发展,留下的光学企业更多的是总部与研发功能,生产则更多偏向试作、设计、维修等高附加值的少量化工作。而位于东京都市圈近郊的埼玉县,则更多的成了板桥光学企业外迁的历史承载地,并因土地优势成为了现在的生产中心。同时,基于光学技术的基础,迈入了更加高端技术化的光学科技产业。这种“城里城外”的两种活法,代表了未来大都市圈不同区位城市的各自发展方向。

0
0
收藏0
回帖

江苏如皋印刷机械厂(如皋市印刷机械厂) 期待您的回复!

取消
插入网络图片

取消确定

图片上传中
「 erxMiniEditor for erxForum 」
- 迷你富文本编辑器,尔今 作品 原创专用 -
提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