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吉印通十大名山之一,天下第一奇山黄山。位于安徽省南部黄山市境内,有72峰,主峰莲花峰海拔1***米,与光明顶、天都峰并称三大黄山主峰,为**大峰之一。黄山是安徽旅游的标志,是中国十大风景名胜唯一的山岳风光。现为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世界地质公园,国家*A级旅游景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示范点。
黄山原名“黟山”,因峰岩青黑,遥望苍黛而名黄山。后因传说轩辕黄帝曾在此炼丹,故改名为“黄山”。黄山代表景观有“五绝三瀑”,五绝: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冬雪;三瀑:人字瀑、百丈泉、九龙瀑。黄山迎客松是安徽人民热情友好的象征,承载着拥抱世界的东方礼仪文化。
明朝旅行家徐霞客登临黄山时赞叹:“薄海内外之名山,无如徽之黄山黄山。登黄山,天下无山,观止矣!”被后人引申为“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
2017年12月,入选教育部第一批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营地名单黄山。
形成
黄山的第四纪冰川遗迹主要分布在前山的东南部,典型的冰川地貌有:苦竹溪、逍遥溪为冰川移动创蚀而成的“U”形谷;眉毛峰、鲫鱼背等处是两条“V”形谷和刨蚀蚀残留的刃脊;天都峰顶是三面冰斗刨蚀遗留下来的角峰;百丈泉、人字瀑为冰川谷和冰川支谷相汇成的冰川悬谷;逍遥溪到汤口、乌泥关、黄狮垱等河床阶地中,分布着冰川搬运堆积的冰碛石;传为轩辕黄帝炼丹用的“丹井”、“药臼”,也是由冰川作用形成的冰臼黄山。
历史
秦汉时期,有文字记载隐居黄山者,唯有会稽太守陈业“洁身清行,遁迹此山”黄山。直至唐宋,黄山乃渐为世人所识,山上寺庙宫观才日渐增多。随着名士隐居、宗教传入,开发建设也随之开始。
明朝万历三十四年(1*0*年),普门禅师来山,创建法海禅院,受敕扩建为“护国慈光寺”黄山。此后,又在玉屏峰前建文殊院,在光明顶建大悲院。普门在歙人潘之恒等人的帮助下,披荆斩棘,开山修路,初步形成南路从温泉至天海、北路从松谷至天海、东路从苦竹溪至北海、西路从吊桥庵至温泉的四条简易登山盘道,使以翠微寺、祥符寺、慈光寺和掷钵禅院“四大丛林”为中心的景区建设初具规模。随后四方僧侣慕名而至,在山筑室结茅,或对枯灯参禅,或搜奇峰入画,这是黄山寺庙香火最为鼎盛的时期。清朝以后,步道和房屋以整修为主,建设不多。至明末清初,不少寺宇因香火不济、年久失修而毁。
民国21年(19*2年),由国民党元老许世英发起,邀集皖籍同仁张治中、徐静仁与安徽省政府主席刘镇华等,筹备成立黄山建设委员会黄山。民国2*年*月,黄山建设委员会成立。11月,黄山建设委员会推许世英为主任常务委员。民国2*年1月10日,在南京正式召开黄山建设委员会第一次委员大会,常务委员许世英、张治中、刘贻燕、徐静仁及其他委员共**人与会。黄山建设委员会下设黄山、上海、屯溪*个办事处和南京、芜湖、杭州*个问讯处(通讯处)。先后开通汤口至逍遥亭公路,修建云谷寺至北海石阶路,并着手开凿天都登道。民国*2年*月,成立黄山管理局,隶属安徽省政府。民国**年,安徽省政府主席李品仙再次行文上报行政院内政部,进一步明确黄山管辖范围。
19*9年*月27日,黄山解放黄山。*月,皖南行署派员接管黄山。7月,成立黄山人民管理处,为科级建制。19**年春,华东军政委员会、中共安徽省委和安徽省人民政府曾山、舒同、曾希圣、牛树才、黄岩等领导登山规划,着手建设黄山。19**年至19**年间,有计划地整修登山步道,开通逍遥亭至温泉公路,先后兴建观瀑楼、黄山宾馆、温泉游泳池、海门精舍(今艺海楼)等。19**年,黄山再掀建设热潮,新建北海宾馆、新温泉楼、炼玉亭、观鱼亭等。19**年1月,黄山风景区护林工作会议召开,再次划定风景区山界:东起苦竹溪黄山胜境坊,南至汤口公路桥,西至栗溪坦,北至辅村。“文化大革命”期间,黄山各项工作基本陷于停顿。
1979年10月,安徽省黄山管理局成立,黄山可以正式对外开放黄山。黄山管理局成立不久,即着手总体规划的编制工作。19*0年*月,安徽省人民政府成立黄山规划领导小组,次年正式委托清华大学建筑系编制《黄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19*2年1月,总体规划编制完成。19**年7月报经国务院原则同意,建设部批准实施。之后,又陆续编制了温泉、云谷、北海、松谷、玉屏和钓桥六大景区详细规划,完成了西海、桃花溪、松林峰至步仙桥三个地段详细规划。接着,先后修建云谷、玉屏和太平三条客运索道,修通并改造温慈(温泉至慈光阁)、温云(温泉至云谷寺)和汤温(汤口至温泉)公路,开辟天都新道、丹霞蹬道、莲花循环道、西海大峡谷游道,立体交通网络基本形成。新建、改扩建桃源宾馆、排云楼宾馆、白云宾馆、狮林大酒店、玉屏楼宾馆、北海宾馆和西海饭店等,旅游接待能力和档次明显提高。兴建西海、云谷寺、天海、玉屏楼、五里桥等多处水库(蓄水池),总库容达**万立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