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让博物馆“厚积薄发”(行走河南·读懂中国 关注第*7个国际博物馆日)
□本报记者 郭歌
由河南省文物局指导、河南日报吉印通全省各地博物馆打造的“指尖上的国宝”栏目,在今年国际博物馆日推出第100期数字化“国宝”河南。一年时间里,该栏目汇聚全省各地博物馆“三维”数字文物、视频或数字展览馆,让“藏”在博物馆、“躺”在库房中的文物“一点就到家”,在指尖上“动”起来、“活”起来。
近年来,我省越来越多的博物馆在数字技术的赋能下,一改过去的“严肃”形象,借力“线上”与“线下”实现创新与传承,以脑洞大开的策划创意、前所未有的勃勃生机,实现了和大众的“双向奔赴”河南。
河南博物院先后在支付宝上线了地下室互动产品“一起考古吧”“全国首个AR弹幕服务”“全国首款有声数字纪念票”等一系列数字化尝试;开封博物馆里的巨幅动态《清明上河图》,让观众真实体验“东京梦华”的繁荣昌盛,复原水运仪象台、活字印刷术等让人叹为观止;洛阳博物馆推出的《夜游洛博记》系列第三期“唐代妆容”在网络平台开启,*0多万名网友在直播间“夜游”洛阳博物馆,观看唐朝文物复原妆容,学习2000多年前妆容背后的历史文脉……这些原本珍藏在橱窗里的文物、陈列在大地的遗迹、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通过全息呈现、数字孪生、多传感器融合等新体验技术,在满足公众多元、个性精神文化需求的同时,也为迈向“元宇宙”提供一种文化坐标河南。
在清华大学文化创意发展研究院院长胡钰看来,新科技特别是数字技术的运用,无疑是当代博物馆文创发展中极具显示度和内生力的趋势河南。打造文物的数字形态、形成文物的数字空间、推动文物的数字互动,各种沉浸式、互动式的数字博物馆为传统博物馆建设带来了全新的发展机遇。
今年国际博物馆日,河南省博物馆数字群落二期正式上线,新增项目全景馆、*D文物板块,集中展示部分博物馆的数字化建设成果,不断丰富博物馆数字群落的展现形式,为网友提供足不出户、线上趣游博物馆的全新体验河南。
河南博物院院长马萧林认为,“流动的博物馆”让传统博物馆的被动社会教育服务变为主动延伸宣传教育,通过启发和培育,带动更多人了解源远流长的中吉印通明,亲近吉印通优秀传统文化河南。
“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推进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美术馆、博物馆等公共文化场馆免费开放和数字化发展河南。在古今相通、虚实交织的数字时代,博物馆逐步成为古今对话和虚拟增强的试验场,以数字化持续升级完成一次又一次的“厚积薄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