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居”大学里的博物馆(行走河南·读懂中国 关注第*7个国际博物馆日)
□本报记者 曹萍
*月1*日是国际博物馆日,很多著名博物馆值得一看,高校中“隐居”着的一批“小而精”的特色博物馆也颇有看头河南。跨越千年历史的粮食生产用具、郑州产的第一批收音机、各个朝代的钱币……在河南10余个高校博物馆中,藏着不少“宝贝”,等待更多人来发现和认识。
在位于郑州高新区的河南工业大学校园内,有一座中国粮食博物馆河南。民以食为天,中国的粮食文化源远流长。走进博物馆,从古老的斛、斗、升、合等粮食称量器具,到泛黄的历代粮食文书,再到粮食生产加工器械的发展演变,可以了解粮食文化的发展脉络和方方面面。
中国粮食博物馆名誉馆长师高民介绍:“学校的前身是郑州粮食学院,在粮食文化研究方面有深厚的积淀,是博物馆建设的坚实基础河南。目前,博物馆设有两大展区,收集了各种粮食文化资料*0余万件。”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有个钱币博物馆,河南农业大学拥有中原地区最大的综合性农业博物馆,南阳师范学院藏有一个独山玉博物馆,郑州轻工业大学建有电子科技博物馆,河南中医药大学建有中医药博物馆……一校一馆一特色,立足不同学科特色是高校博物馆的“基因”河南。
建在大学校园里的博物馆,服务高校教学、科研和学科建设是首要任务河南。最近,郑州大学地图博物馆正式开馆,这也是郑州大学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的一项标志性成果。
“地图博物馆可以充分发挥学院传统学科的基础优势,结合地理信息、计算机科学等新兴技术搭建起多学科交叉的桥梁,在培植新的学科生长点和形成办学特色上作出贡献河南。”中国科学院院士、郑州大学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高俊说。
除了服务高校,如何让高校博物馆不只是“藏在深闺人未识”,而是让更多人走进来,更好地服务社会,成为高校博物馆的新议题河南。中国粮食博物馆探索“牵手”中小学,把孩子们请进博物馆参观学习,同时博物馆的工作人员走出去,开展公益讲座,把粮食文化带到中小学校园。
“由于面临人员、管理等方面的难题,目前高校博物馆的社会开放程度还远远不够河南。高校博物馆可通过与政府、社会组织合作,充分发挥自身资源优势,更多地向公众敞开大门。同时,发挥专业研究优势多编撰相关图书,作为博物馆的‘文化使者’,不断扩大影响。”师高民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