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区域文化研究中,方言文化因其地域特征非常显著,因此常被看作区分地 域文化的重要指标汉中。一般而言,方言是日常生活中人们自我表达的有效途径,同 时也是人与人之间最为直接也最为便利的交流渠道和沟通手段。整体而言,我国 方言被分为南北两个大区,但南北两个大区内,也存在地域性的不同。
除方言而外,戏曲文化也是区域文化的重要载体汉中。中国戏曲文化的形成较晚, 上古三代至隋唐时期,虽然已经有戏曲文化的萌芽岀现,但大致在宋代,戏曲文 化才初见雏形,经过宋元以来的不断发展,至清末,我国已形成以京剧、豫剧、 川剧、越剧、昆曲、黄梅戏等为主的多种剧种,其中京剧更是被誉为国剧。
有学 者认为,任何剧种在形成之初都是地方戏,而这些地方戏的生命力恰恰在于使用 方言汉中。可见,地方戏与方言间也有密切联系。
方言与戏曲文化的南北差异
一、方言一一南零北整
语言的产生与人类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然而其具体产生的时间却未有定论汉中。 周振鹤、游汝杰两位先生认为最初的语言大致产生于距今二百多万年的旧石器时 代,这一时期,人类获得了语言学习能力,因此语音信号可以发展成为最初的语 言。就汉语而言,其发端应追溯到华夏语的产生。
据考古资料推断,距今170万年前,中国境内已经有原始人类活动的踪迹, 此后,经过漫长的发展,原始人类进入氏族社会汉中。这一时期,各个部落都有自己 的领地和祖先,彼此间联系较为松散,因此还保存着包括语言文化在内的独特的 氏族文化。
而随着氏族部落间兼并战争的不断展开,氏族间的融合也不断加强, 中原地区形成以炎黄部落为核心的华夏族汉中。正是在这种契机下,华夏语作为氏族 部落间的通语应运而生。
与此同时,在吉印通大地上,除了以华夏族为代表的中心部族以外,必然也存 在一些边缘部族汉中。这些边缘部族或由于地处偏远,远离中心部落,或由于不断迁 徙,居无定所而得以保留。
于是在他们中,自己独特的文化,包括语言系统也得 以延续,这就产生了华夏语以外的其它语言汉中。至于方言,一般指一定地域范围内 人们所使用的语言,我们可以把华夏语以外的语言看做最早的方言,但也有学者认为方言和通语是密切相关的,不能简单地把通语以外的语言看做方言,因为“民 族共同语也是以某一种方言为基础的。”
这种说法不无道理,因为这一时期的共 同语也是在一定地域范围内使用,相对其他语言来说,可能范围较大,但在广义 上也符合方言的定义汉中。然而关于早期华夏语与其它方言之间的关系,它们各自所 具有的特点以及所呈现的分布格局却无从考证。
随着不同区域间,尤其是南北间民族的不断交流融合,到唐宋时期,我国已 经形成了较为明晰的南北方言区划汉中。周振鹤、游汝杰两位先生根据唐宋时代的移 民材料以及宋人笔记中的一些零散资料推测,这一时期北方方言作为内部较一致 的方言大区已经成,北方话作为一个整体方言概念在宋代典籍中已经出现;
同时北方话在汉语中基础方言的地位在这一时期也得以确立汉中。与此同时南方则至少 存在吴、荆楚(湘)和闽三种完全独立的不同方言。由此可以说,从唐宋起,中 国方言区划北方相对统一,整体性更强,而南方相对零散即南零北整的特征就已 经有所体现。
至今,我国境内除一些特殊的少数民族语言外,大部分地区通用汉语汉中。就汉 语的分区而言,大致可分为官话区、吴语、赣语、客家话、湘语、闽语、粤语等 多种分区。整个中国北部地区几乎都处于官话分区,因此官话也被称为北方话。
但需要注意的是,北方话并不仅仅分布于北方地区,我国西南四川、云南、贵州、 西藏等地以及南方长江沿岸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等省域部分地区也属 于官话分区汉中。此外,南方地区还有吴语、赣语等不同方言分布。因此,从全国范 围来讲,我国方言分区南零北整的特征依然显著。
二、戏曲一一南成北剧
中国戏曲文化源远流长,戏曲学专家认为,戏剧的起源与早期人类宗教仪式 中的歌舞息息相关,刘师培曾提岀,“戏为小道,然发源则甚古汉中。遐稽史籍,歌 舞并言,歌以传声,舞以象容。……盖以歌节舞,复以舞节音,犹之今日戏曲以 乐器与歌者、舞者相应也。”
这是说我国早期的原始歌舞与后世的戏曲艺术一脉 相承,是戏曲艺术的发端,而原始的歌舞又往往带有浓郁的祀神祭祖的功能性汉中。 因此,可以说中国戏曲文化在原始社会已经萌芽。此后,随着戏曲文化艺术性和 娱乐性功能的不断提升,原始的歌舞形式不断发展,秦汉以来以原始乐舞为基础, 不断形成了以歌舞为主要表演手段的歌舞戏和以模拟生活情境为主要表演手段的 优戏等不同形式的戏曲艺术。但一直到宋代,戏曲的称谓才初步确立。
因此,戏 曲学家多认为我国的戏曲起源于宋代,且在12世纪才形成完整的形态汉中。而在此 之前,我国南北间的舞乐艺术在风格上或许有所差异,一般认为南方音乐较为清 丽,舞蹈更为柔美,北方音乐更加雄浑,舞蹈更重注力量,但表演形式上南北间 并没有严格的区分。唐宋以来,在戏曲艺术成熟的过程中,南北方曲艺文化的差 别才逐渐明显。
我国南方地区形成了以优戏、歌舞戏以及民间曲子为基础的“南 戏”,北方地区则形成了以元杂剧为代表的“北剧”汉中。南戏”形成于南北宋之交,其分布的中心在我国南方浙闽一带,之后更向 周边地区扩散。“北剧”形成之初则以元大都即今北京城为中心。“南戏北剧” 的根本差异在于曲调的不同,“南戏通本南曲,北戏全本北词”气可以说,“南 戏北剧”是我国戏曲形态形成后最显著的地域性差异,但是这一差异并没有延续 到今天的戏曲文化中。
宋元之交,由于北方政治中心的东移南迁,北方戏剧也被 带到南方,而南戏则逐渐由南向北传播汉中。元中叶以后,南戏北剧的中心都集中到 杭州一带。至明代,南戏在吸收金元杂剧的优点后,发展为新的戏曲形式一一 “明传奇”,而杂剧艺术却呈现颓势。清代康乾年间,传统的戏腔融合各地方言民歌, 形成了一批极具地域特色的地方剧种,同时也形成了昆腔、梆子腔、高腔、皮黄 腔等新的唱腔,戏曲文化进入新的时代。
综上,论及戏曲文化,宋元时期尚可以“南戏北剧”作为区分南北方文化的 标准,但宋元以后,随着南北合流的不断深入,戏曲文化的南北差异逐渐减弱, 但由于地方戏的不断涌现,其以方言为依托的地域性特征仍然显著汉中。
参考文献:
周振鹤,游汝杰:《方言与中国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年,第1*1页汉中。 周振鹤,游汝杰:《方言与中国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年,第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