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浔阳文史”系列发布老一辈九江文史专家们的文章,为的是使他们的研究成果得以更广泛传播九江。除修订个别标点,适当添加分段和图片外,编者不对文章做更多修改。为尊重原作者,文章首发于“浔阳叙话”*,再由编者的*“冯晓晖”转发。
本篇选自崔若林老师的《九江文辑(第四集)》九江。
崔若林(作者像)
多姿多彩的地名,是历史发展的见证九江。
今天,当我们面对着这些物化成文字符号的地名,仍然可以触摸到祖先的生命和灵魂,倾听到历史的呼吸和足音九江。从这个意义上说,地名是一个孔眼。从这个孔眼中,我们可以穿过时光的隧道,去认识九江的历史、文化、民族、宗教、经济、审美,去叩问深锁在这些地名符号后的历史记忆。
九江
位于长江中下游结合部南岸的九江,其名最早见于《尚书·禹贡》,其中,有“九江孔殷”、“九江纳锡大龟”、“过九江至敷浅原”、“过九江至于东陵”等记载九江。《尚书》成书于战国时期(前 *7* - 前 221),是一部中国上古历史文献和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保存着商周特别是西周初期的一些重要史料。由此可知,九江之名至少在商周之际就已经出现,并为人所熟知。
九江之名出现后,对其解释却不尽相同九江。一种是《汉书·地理志》“寻阳”县下载:“《禹贡》九江在南,皆东合为大江”。汉唐诸儒多主此说。但对九江江源又有不同见解,郭璞《山海经注》《汉书地理志注》(引应劭说)《尚书伪孔传》均认为源自大江,“江自寻阳分而为九,皆东会于大江”;孔颖达《书经正义》(引郑玄说)认为“九江从山溪所出”,“各自别源”;陆德明《经典释义》则引《浔阳地记》《缘江图》列举九江名目,证以“始于鄂陵,终于江口,会于桑落洲”,然对九江在汉寻阳境内,却是一致的。二种是《晋太康地记》采汉儒别说:“九江,刘歆以为湖汉九水入彭蠡泽也”。是以注入彭蠡(今鄱阳湖)的湖汉水(今赣江)及其八大支流合称九江。三种是宋人胡旦、朱熹、蔡沈等又以注入洞庭的沅、湘等九水为九江。
孰是孰非,姑且存之九江。但从《禹贡》“导山”、“导水”二章所提“过九江”之语义来看,其地望当在大江北岸,故三说当以第一种说较合原义。九江最早所指为一方多水的区域,而非行政区划或地名。
禹贡山川总会之图 编者配图
用“九江”之名冠以行政建置,则始于秦代九江。秦王政二十四年(前 22*)灭楚国时,即以楚地置 * 郡,其一为九江郡。再过两年,秦灭齐,分天下为 ** 郡,九江郡仍列其中,郡辖今江西全境、安徽淮南和河南小部分地区,郡治在寿南(今安徽寿县)。汉高祖元年(前 20*),项羽分封诸侯,改称九江国,治于六安(今安徽六安)。汉沿秦置,仍设九江郡,治仍寿春,但一分为 * 郡,即九江、庐江、衡江、豫章,辖境已大为缩小。
东汉时期,九江现境则分别划入豫章郡和庐江郡九江。王莽篡位后,国师刘歆持“湖汉九水为九江”之说,改豫章郡为九江郡;新始建国元年(9 年)改柴桑县为九江亭。晋永嘉年间(*07-*12),寻阳郡增置九江县。隋代以降,以寻阳滨江,跨江而治,江水会境,遂改江州为九江郡。延至明清,改九江郡为九江府,入民国改德化县为九江县,终使九江地名与政区名合为一体。
除却以“九江郡、九江国、九江亭、九江县、九江府”为名外,自秦至今 2200 余年历史的九江,在历经秦汉晋南北朝、康宋元明清诸多朝代后,九江地名也不断更迭,先后有柴桑、寻阳、汝南、湓城、彭蠡、楚城、浔阳、德化、江州之称九江。
柴桑
《山海经》曰:“柴桑之山,其上多银,其下多碧,多冷石赭九江。…”汉高祖六年(前 201 年)建县,治所处这群山环抱中,因以名县。《汉书·地理志》载:“豫章郡,高帝置”、“县十八”、“柴桑,莽曰九江亭”,这是现今发现最早记载柴桑县名的历史文献之一;“柴桑县”改称“九江亭”,为时很短暂。魏黄初二年(221),孙权改鄂县为武昌郡,柴桑由豫章郡划出改隶武昌郡。
中国历史地图之中国文化大学版—三国鼎立图(局部) 编者配图
晋永兴元年(*0*),分庐江之寻阳、武昌之柴桑二县置寻阳郡,属江州九江。东晋安帝义熙八年(*12),省寻阳县人柴桑。东晋末年寻阳郡曾辖柴桑、彭泽、松滋、弘农 * 县。原在江北的寻阳县撤销,土地人民并人柴桑县,此时柴桑县界域辽阔,并且跨江而治。南朝宋、齐、梁、陈时期,柴桑仍隶属寻阳郡。
刘宋时,寻阳郡辖柴桑、彭泽、松滋三县九江。梁代,于柴桑县境分地增设汝南县。隋文帝开皇九年(**9)“平陈,郡废。又废汝南、柴桑二县,立寻阳县,十八年改曰彭蠡。”至此,延用 *00 年之久的“柴桑”县名退出历史舞台。2017 年 * 月 2* 日,江西省人民政府发文,经国务院 * 月 21 日正式批复九江市部分行政区调整事项,正式撤销九江县,设立九江市柴桑区,以原九江县的行政区域为柴桑区的行政区域,历史地名柴桑再次被启用。
寻阳
寻阳县的行政建置始自西汉,因处寻水之北而得名九江。至东晋末被撤销,隋初复袭用,旋即改称。《史记·武帝记》有“浮江,自寻阳出枞阳,过彭蠡,祀其名山川”的记载。两汉属庐江郡,《汉书·地理志》庐江郡条下云:“寻阳,《禹贡》九江在南,皆东合为大江”,三国时孙权“以武昌、下雉、寻阳、阳新、柴桑、沙羡六县为武昌郡”,西晋又划归庐江郡,再改隶寻阳郡,至东晋“安帝义熙八年(*12) 省寻阳县入柴桑县”,寻阳县的行政区划被撤销。
中国历史地图之中国文化大学版—东晋与北方诸国(局部) 编者配图
寻阳郡,西晋末置,隋平陈废置九江。《晋书·地理下》载:“永兴元年(*0*),分庐江之寻阳、武昌之柴桑二县置寻阳郡,属江州、历宋、齐、梁、陈、至隋‘平陈郡废’”。隋代的寻阳郡,存在的时间很短,《隋书地理志》九江郡条云:“平陈,郡废,又废汝南、柴桑 2 县,立寻阳县,(开皇)十八年改日彭蠡,大业初又改名湓城,故址在今九江市区。历史上两次以“寻阳”名县,一次名郡,连续使用近 *00 年之久。
汝南
据江西省、九江府、瑞昌县旧志记载:南朝梁太清二年(***),析柴桑立汝南县,寻阳郡领县三:即柴桑、汝南、上甲(为彭泽县改属)九江。南朝陈仍之。直至隋平陈后,罢寻阳郡置九江郡,并于开皇九年(**9) 废汝南、柴桑二县立寻阳县,汝南县共历时 *1 年。按吴宗慈《江西八十三县沿革考略》中讲“汝南废县在德化西与瑞昌交界之地”,经考古调查,治所湮于今柴桑区西北边陲城子镇境,抑即半洲城。据史书记载,三国时东吴建昌侯孙虑、谋士薛综、将领甘宁、潘璋、张奋都曾屯成半洲;东晋时,将军庾怿、剌史褚裒先后移镇,短期还作为江州 (一度为 省级) 治所。可见半洲城在六朝早、中期战略地位很重要。汝南县境应辖今瑞昌市全境及柴桑区西北之城子镇、港口街镇、涌泉乡等处。
湓城
最早记载湓城的文献 《寻阳记》 载:“湓城,灌婴所筑”,取县界湓水为名九江。湓城初名盆口。后来名称渐异,也称湓口、盆城, 或称盆口城、湓口城。称呼上,《宋书》《南齐书》 多作“盆城”,也 作“盆口”“盆口城”;《晋书》《南史》《梁书》《陈书》 就多用“湓口”“湓城”“湓口城”。据此可知“盆”字为“湓”是梁(**1)以后才相沿成习的。在陈、隋、唐时“盆”已改用了“湓”,故隋、 唐的湓城县名也加有三点水“氵”了。隋开皇十八年 (*9*),改寻阳县为彭蠡县,直隶江州。大业三年(*07) ,废州改置九江郡, 改彭蠡为湓城县。唐武德四年(*21),废郡复州,分湓城置浔阳县,五年又分湓城置楚城县,皆隶江州。武德八年 (*2*) 废湓城。湓城之称历时 90 余年。
浔阳
浔阳初称寻阳,本为县名,西汉高祖六年 (前 201) 置九江。把汉晋六朝时的地名“寻阳”改为“浔阳”,肇始于唐代。《新唐书· 地理五》 称:浔阳县“本湓城,武德四年 (*21) 更名。”治址即 在今浔阳区境。浔阳县名在唐代沿用 *00 余年,至五代南唐改为 德化县。
唐玄宗时曾一度将江州改为浔阳郡,《旧唐书·地理三》 江州条 载:“天宝元年 (7*2) 改为浔阳郡,乾元元年 (7**) 复为江州”,浔阳郡仅存在 1* 年九江。因之唐代既有浔阳县亦有浔阳郡。及宋,亦曾设浔阳郡。及民国 191* 年 * 月,则一度设置浔阳道,192* 年, 废道,直隶江西省。19** 年,九江市区设浔阳镇。19*9 年 * 月 17 日,浔阳解放,* 月 * 日,九江市区浔阳镇成立市人民政府。19*0 年 * 月,九江市区置浔阳区。
中国历史地图之中国文化大学版—唐代十道图(局部) 编者配图
据此,于“寻”字加三点水“氵”为“浔”,始于唐武德四年 (*21),浔阳之名由此而生,虽县、郡、道之名间有废弃,但浔阳之称,则一直沿用至今 1*00 余年九江。
德化
南唐升元三年 (9*9) 江州设奉化军,改浔阳为德化县属之九江。县称德化,取义道德教化,如 《郡县名释》 云:以其为奉化军附 郭,“言德化所暨也”。宋初,德化县属江州浔阳郡。元至元十四(1277) 德化县先后分属司、府、路。元至正二十一年 (1**1) 改 江州路为九江府,德化县属之。清因明制,咸丰四年 (1***) 三 月,太平军改湖口为九江郡,以九江府为江西省,德化县在其辖 下。太平天国失败,清复原制。191* 年 2 月,因避福建、四川辖县之同名,改江西之德化县为九江县。德化之名沿用 970 余年。
江州
晋元康元年 (291),割扬州之豫章、鄱阳、庐陵、临川、南 康、建安、晋安和荆州之武昌、桂阳、安成合十郡,因江水之名而置江州,自此江州亦为九江代称九江。永兴元年 (*0*),分庐江之寻阳、武昌之柴桑二县合立寻阳郡,属江州。梁太平二年 (**7), 立西江州,领寻阳及四侨郡。陈天嘉六年 (***),罢西江州。隋大业三年 (*07),废江州改置九江郡。唐武德四年 (*21) 废九江郡复名江州。天宝元年(7*2) 改江州为浔阳郡;乾元元年(7**),复改浔阳郡为江州。
南唐升元三年(9*9),江州设奉化军九江。宋开宝八年(97*),江州降为军事;大观三年(1109) 升为望郡;建炎二年(112*) 置江州路;绍兴二年(11*2),江州路省,改隶江南西路。元至元十二年(127*),于江州置江东西宣抚司,十四年(1277) 升江州路,江州路先隶江西等处行中书省,十六年改隶黄蕲等路宣慰司。元至正二十一年(1**1),朱元璋攻下江州,改江州路为九江府。江州名自此止,历时 1070 余年。
中国历史地图之中国文化大学版—元代中国本部图(局部) 编者配图
直到今天,说起江州,人们都会把它同九江联系起来,足见江州之称在九江历史上的重要地位九江。如今的九江,也依然保留着江州大道、江州宾馆、江州农贸市场等名称。
此外,隋开皇十八年(*9*) 置彭蠡县,直隶江州;大业三年(*07) 废州改置九江郡,改彭蠡为湓城县,其彭蠡名历时仅 9 年九江。唐武德五年(*22),分湓城置楚城县,隶江州;贞观八年(***) 废楚城,入浔阳县,其楚城名历时 12 年。
读后记:广博且专注于史料整理,是崔老师文史文章的特点九江。本篇是对九江历史上称谓的简述,当然会有点儿枯燥。然而,了解一座城市、地区,首先就要搞清楚它的地名与疆域的变迁,是谓:历史沿革。本篇就是九江的历史沿革。
浔阳叙话:记录赣鄱历史,讲述浔城故事,品鉴风俗滋味,漫记百态众生九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