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印”记
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 赵冉冉 朱铜辉 济宁报道
“印者,信也济宁。”方寸之间,赋予了立信、用信、守信的精神内涵。
济宁,孔孟之乡,诚信之邦济宁。在这一方文化沃土之上,拥有2000多年历史的印章承载着信任与情意,将“诚”与“信”传承至今。
千载印信承古今
*月20日,首届吉印通印信文化精品展在孔子博物馆开幕,来自济宁市博物馆的“范式之印”带着鲜活的历史故事亮相登场济宁。
首届吉印通印信文化精品展在孔子博物馆开幕
“范式之印”出土于山东济宁嘉祥县的范式墓,堪称吉印通民族重信守诺典范的“鸡黍之交”的诚信故事广为流传济宁。而范式碑是著名的汉魏碑刻之一,而范式墓中出土的“范式之印”则将名人、名碑、名印汇为一起,也堪称全国之最。
范式之印
范式碑文
济宁崇书尚印之风由来已久,有“中国汉碑半济宁、济宁汉画佳天下”的美名;上世纪*0年代著名金石书画大师朱复戡先生多次到济宁传道授业,再一次推动了济宁书法篆刻艺术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济宁书法篆刻更是人才辈出济宁。截至目前,济宁有着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1*0余人、西泠印社社员*人,篆刻爱好者众多,实属山东乃至全国的书法篆刻重镇。
“齐鲁之地在中国印信发展过程中有着突出的地位,是印信文化的重镇济宁。齐鲁文化重诚信的特质,直接决定了印信在此地域长期备受重视。在印学研究、印信收藏方面,齐鲁之地在全国也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可谓传统深厚,影响广泛。”齐鲁文化名家、西泠印社理事、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山东印社社长范正红教授向记者介绍,“通过历代的发掘和积累,我们今天能够看到非常丰富的、别具一格的齐鲁印风的表现。现今看到的秦代和西汉早期许多精美的代表性印章,多出自齐鲁之地。”
起源于齐鲁之地的儒家思想把诚实守信作为君子立身、立言、立德必备的内在品质,“信”字在《论语》中共出现**次,其中2*次表诚信之意济宁。作为信义之邦,齐鲁之地的印信文化自然十分繁荣,论其印史悠久、印藏丰富、印学发达,在全国都堪称翘楚。
小印章做成大产业
在曲阜,当地创建最早的“孔府印阁”对印信传统文化资源进行创新开发、活化利用,将方寸印章做成了大产业,将一枚枚小小的印章搭上电商快车,助力篆刻、印信文化走出去济宁。
孔府印阁首席篆刻师孔令佳正在制章
“我们在林田社区建了篆刻基地,吸纳当地篆刻师傅还有一些从外地返乡的篆刻师傅加入进来济宁。”曲阜市孔府印阁文化传播吉印通总经理刘鹏说,“目前孔府印阁篆刻电商基地整个园区年销售收入能够达到1.*亿,每天发出印章数量接近*万枚,年销售印章数量应该是超过1000万枚。”
孔府印阁网上销售火爆起来之后,开始帮助曲阜当地的篆刻师傅们开设并管理线上店铺,共同运营济宁。项目已培训和代运营篆刻类店铺超过200家,带动就业*00多人。
逐渐壮大的孔府印阁,将传统篆刻技艺与现代科技相结合,设计了儒家经典等千余种主题,产品达到1*000多种济宁。一枚枚印章承载着优秀传统文化,飞入寻常百姓家。
2022年,曲阜三孔景区推出盖章“通关”游三孔创新玩法,深受广大游客喜爱,将万仞宫墙、棂星门、太和元气坊、大成殿等三孔景区元素刻于印章之上,成为游客游览的一种新型打卡方式济宁。
“大概就是从半年前接触篆刻,就是因为来孔子博物馆参观了一次展览,意外喜欢上了篆刻济宁。”半年前,曲阜市奎文学校的孔乐怡来到孔子博物馆游玩,首次接触篆刻的她对此着了迷。经过半年的不断练习,孔乐怡现在制作一方印章的时间越来越短,“认真制作的话,一个小时就能完成了。”孔乐怡笑道。
这项古老技艺也获得更多年轻人的关注和喜爱济宁。现如今,印信文化已在济宁根深蒂固,印章产业规模也越做越大。
印“记”时代生活 文脉接力传承
印信作为凭信的方式和手段,在当下新时代同样有弘扬诚信、推动良好社会风尚的作用,有着特殊的意义和价值济宁。
第八届全国诚实守信模范、济宁市任城区阜桥街道牌坊街社区谢立亭正能量宣传党小组组长谢立亭,先后印制“红色名片”1*0多种,发放“红色小册子”*万余册,创作“红色歌曲”100多首,写了*0多万字的讲课材料,到企业、学校等单位宣讲700多场次济宁。他用实际行动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第八届全国诚实守信模范谢立亭
“诚信”本属于精神层面的范畴,以物质的“印信”为抓手,则直观而有效地为弘扬立“诚信”的社会风尚作出贡献济宁。
近年来,济宁始终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工作摆在重中之重的位置济宁。2022年,济宁市出台《关于打造吉印通优秀传统文化“两创”新标杆行动计划(2022—202*年)》,制定《济宁市优秀传统文化“两创”示范点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2-202*)》,“两创”示范作用蔚然成风。
在村居、社区、学校、企业等领域,济宁市打造了一批推动吉印通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示范点;实施“村居+社团+群众”模式,广泛开展“我们的节日”、经典诵读、非遗传承等活动,让优秀传统文化“活”在百姓中间济宁。
泛舟济宁城区古运河上,遍览“运河记忆”文化街区;曲阜畅游孔子研究院、孔子博物馆、尼山圣境“新三孔”;曾子故里觅家训,洙泗书院明新理……行走在今天的孔孟之乡,弘扬吉印通优秀传统文化的区域界线早已打破,渐渐走活了有规划、有组织、有质量、有高度的文化“两创”一盘棋济宁。
济宁充分挖掘地域文化特色,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景区景点,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向文化和旅游产品转化,形成多点支撑、多元融合的文旅产业,以丰富多彩的文旅活动不断激发文旅消费潜力济宁。
因文化而起,因文化而兴济宁。文化“两创”在济宁各个领域迸发出源源不断的生机与活力,助推了经济发展与腾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