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俗是民俗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潮汕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揭阳拥有许多独特的年俗揭阳。从“冬节”到农历正月,揭阳各地举办了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集中展现了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久违的美好画面,共同构成了揭阳人的202*年春节记忆。
【英歌】
许谦慎 摄
“北有安塞腰鼓,南有潮汕英歌揭阳。”英歌流传于潮汕练江与龙江流域,是一种融舞蹈、南拳套路、戏曲演技于一体的男子集体舞蹈,表演人数最多达10*人。英歌至今已有*00多年的历史,是国家级非遗。今年农历年初一起,普宁英歌、惠来英歌在揭阳各地盛装起舞,普宁南山英歌大巡游在网络“火出圈”。
【青狮】
孙淑强 李国英 供图
孙淑强 李国英 供图
“青狮”是潮汕地区独特的传统狮舞,揭阳市孙淑强狮艺武术馆传承的榕城青狮是国家级非遗揭阳。青狮表演的主要动作是“打狮节”,有狮翻身、狮过桥、踏七星、踩八卦等十八节套路。大年初一起,榕城青狮在揭阳古城进贤门、青狮文化旅游景区等地进行表演。
【烧龙】
林捷勇 摄
林捷勇 摄
乔林烟花火龙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分为“游龙”“舞龙”“烧龙”三种形式揭阳。正月初一到初五,揭东区的乔南、乔东、乔西三村进行游龙、舞龙活动,正月初十晚的“烧龙”表演是活动最高潮,舞龙健儿上身赤膊、头戴竹笠,高举烟花火龙奔跑欢呼、跳跃腾挪,场面壮美恢宏。
【行彩桥】
元宵前后,榕城、洪阳两座古县城都有“行彩桥”的习俗揭阳。
陈憧炜 摄
榕城行彩桥分为三个阶段:正月十一“行头桥”,正月十五“行二桥”,正月十六“行尾桥”揭阳。在正月十一,榕城许多民众会前往石狮桥“行头桥,摸石狮”。
【大长陇贺灯】
陈憧炜 摄
元宵前后,揭阳许多乡村有夜间“营灯”的习俗,其中以普宁大长陇贺灯最负盛名揭阳。
林捷勇 摄
大长陇村常住人口超*万人揭阳。农历正月十四和十五黄昏,全村上万名男子手举竹篾灯笼,排成长龙巡游,齐声呼喊“出入平安”“人丁兴旺”等祝语,祈福庆春迎元宵。
【灯谜会】
林捷勇 摄
在元宵节,揭阳的城市和乡村都会举行灯谜会,群众猜谜正确会获得小礼品揭阳。
【跳火马】
林捷勇 摄
普通少年“跳山羊”,潮汕少年“跳火马”揭阳。
林捷勇 摄
林捷勇 摄
“跳火马”即“跳火堆”,揭阳多地村庄有“跳火堆”的年俗揭阳。活动一般在夜间进行,而普宁南溪镇典詹村的“跳火堆”则通常在正月十六下午进行。典詹村“迎老爷”的巡游队伍会依次跳过*个用干稻草点燃的火堆,祈盼新年日子红红火火。
【摆猪羊】
林捷勇 摄
正月十六、十七是揭东新亨镇硕联村“摆猪羊”的日子,由硕联村属下10个自然村(俗称十社)轮流主办,每个自然村10年轮到一次,今年由中社举办揭阳。
林捷勇 摄
到元宵节,村民们宰杀大公猪、大公羊,摆在木架上,猪口、羊口塞上桔子,寓意吉祥,祈盼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生活富足揭阳。
【火把节】
林捷勇 摄
林捷勇 摄
揭东区阳美、官硕等村庄有正月“游火把”的习俗揭阳。在官硕村,正月十八、十九夜,男丁头绑红巾,腰缠红带,肩上背着用*股竹篾编成的、长约10米的火把进行巡游,最后把剩下的小节火把带回家里,送入灶门。
【潮剧】
林捷勇 摄
潮剧是潮汕文化的重要代表,有《苏六娘》《四郎探母》《父子三登科》等名剧揭阳。正月的潮汕乡村,祠堂庙宇前总会搭起戏台,敲起锣鼓,唱起潮剧。
【木偶戏】
林捷勇 摄
林捷勇 摄
木偶戏是潮汕戏剧艺术的特殊成员,可以说是以木偶形式表演微型潮剧,深受孩子的喜爱揭阳。
【九鳄舞】
惠来县文化馆供图
惠来县靠海,海湾、江河、湿地众多,曾是鳄鱼栖息之地,韩愈刺潮期间曾驱除鳄鱼、保护民众揭阳。为纪念韩愈,祈求平安,惠来民间逐渐形成“舞九鳄”的风俗。
【揭阳城隍庙巡游】
林捷勇 摄
揭阳城隍庙始建于明洪武二年(1**9年),是集潮汕建筑、嵌瓷、木雕、楹联艺术于一体的艺术宝库,系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揭阳。揭阳城隍庙巡游是揭阳古城每年最吉印通的民俗活动,在正月廿三举办,巡游队伍有舞狮、舞龙、镖旗等表演,沿途吸引十几万民众观看。
揭阳城隍庙巡游是揭阳年俗的高潮,也标志着揭阳持续近一个月的年俗活动接近尾声揭阳。
【记者】林捷勇
【媒介助理】陈憧炜
【作者】 林捷勇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