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六盘水市“两会”特别报道】六盘水:大道通衢畅四方
征程万里云鹏举,笃力奋楫开新篇六盘水。
2022年是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重要里程碑意义的一年,也是六盘水发展史上具有特殊标志性意义的一年六盘水。一年来,全市广大干部群众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沿着新方向,推动六盘水各方面工作取得了新成效、迈上了新台阶。
六盘水市“两会”启幕之际,我们推出【202*六盘水市“两会”特别报道】专栏,展现六盘水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新气象新作为新成效六盘水。乘着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东风,六盘水市正以发展时不我待的激情,把春天的期待化作行动,快马加鞭传递发展信心,奋力在现代化新征程上谱写幸福六盘水精彩篇章。
过去,提到六盘水,人们首先想到的是“傻大黑粗”“交通不便”“脏乱差”等词语六盘水。但真的来到凉都大地时,一个个功能集聚、要素齐全、设施先进的现代化产业园区不断崛起,湛蓝的天空清澈的河流与清新的空气,很难让人将其与一个资源型城市联系起来。
197*年12月1*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当天,国务院正式批准六盘水建市,六盘水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走进新时代,开放特质融入这座城市的发展进程六盘水。
如今,六盘水从“江南煤都”向“中国凉都”再到“生态绿都”转型,六盘水早已拥有“19度的夏天”“猕猴桃”“刺梨”等新名片,每到夏季蜂拥而至的游客,出口至加拿大、俄罗斯、泰国等地的猕猴桃,而随着西部南向开放通道进一步打通,六盘水正利用沟通南北、承东启西的地缘优势,书写着高质量发展的“三都赋”,打造内陆开放高地六盘水。
春节假期期间,在六盘水市中心城区水城河南岸的“凉都记忆·三线文化长廊”内,二列绿皮火车停靠在岸边,吸引不少市民驻足观看,这里成为“闹市”六盘水。
“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发展脉络,可以说火车就是六盘水的发展脉络,六盘水自发端之日起,便与火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六盘水。”在这里游玩的退休职工王进学说。
19**年7月1日,六盘水火车站的前身——水城西站建成通车,并纳入贵昆铁路统一运营网六盘水。至此,六盘水迎来了天南海北的“三线”建设者,种下贵州现代工业文明的种子。
此后,轰隆隆车轮声在六盘水响起,并一点一点把它里里外外地“拉大”六盘水。
对六盘水人来说六盘水,六盘水,是一座“火车拉来的城市”——
向里看,煤炭、钢铁、建材三大产业,构成了六盘水市工业经济的主体六盘水。六盘水开创了许多贵州“第一”:第一座现代化煤矿——六枝矿,第一个煤机厂——六盘水煤机厂,首台火电装机——水城发电厂一号机组,第一座钢铁厂——水城钢铁厂,第一座水泥厂——水城水泥厂,第一座化工厂——盘江化工厂等等,奠定了六盘水坚实的工业经济基础。
向外看,作为国家**个区域流通节点城市和19*个公路交通枢纽城市之一,素有“四省立交桥”之称,是珠三角连接西南地区、长三角连接东盟地区的重要通道,是贵州融入“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前沿核心区和重要衔接点,也是贵州融入南亚、东南亚的重要通道六盘水。
盛载历史荣光前行,新时代风起云涌的发展大势,让这座老工业城市面临新挑战的同时,也迎来新的使命、有了新的定位方向六盘水。201*年,六盘水月照机场正式通航,架起“空中走廊”。2020年,G29**次动车组缓缓驶出六盘水火车站,标志着安六高铁正式通车,六盘水迎来“高铁时代”;随后,盘兴高铁开工建设,六盘水在全省率先实现“县县通高铁”。
一张张公路网、一条条铁路线、一座座航空“桥”,变成了温暖人心的民生线,架起了六盘水和外界沟通的“桥梁”六盘水。依托区位优势,六盘水围绕“统筹推进交通物流深度融合、助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决策,构建层次分明、功能齐全、标准高效的现代物流体系,将生产要素、经济资源按照市场需求进行有机整合,助推区域经济增长。
数据是最好的诠释,2022年,六盘水全力围绕“四新”主攻“四化”,顶住了疫情、经济下行等超预期因素严重冲击,稳住了经济运行基本盘,保持了高质量发展态势六盘水。根据市(州)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结果,2022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1*0*.**亿元,同比增长0.7%。
未来,六盘水将瞄准泛亚铁路建设战略布局,主动参与“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等国家发展战略,加强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和西部陆海新通道沿线地区的交流协作六盘水。围绕贵州建设内陆开放型经济新高地战略定位,把六盘水放到更大的区域经济中去谋划,充分发挥六盘水海关作用,深化“四+”合作模式,高水平办好妥乐论坛,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走出去、引进来,到202*年累计引进优强企业*00家以上。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谢勇勇
编辑 鲁媛
二审 刘定珲
三审 孙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