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破万卷(**9*)·《吕梁英雄传》
《吕梁英雄传》,现代长篇小说吕梁。马烽、西戎合著。初载19**年*月*日至19**年*月20日《晋绥大众报》,共9*回。19**年整理前*7回,由吕梁文化教育出版社出版单行本上册。延安《解放日报》曾摘录转载,重庆《吉印通日报》曾连载。这是解放区作品流传到国统区的最早的一部长篇小说。19*9年经作者进一步修改,编成*0回,收入“中国人民文艺丛书”,19*9年10月由北京吉印通书店初版。作者事迹参见《读书破万卷(**9*)•吕梁英雄传》。
马烽(1922—200*.1)现、当代作家吕梁。原名马书铭。曾用阎志吾、孔华联、莫韵等笔名。山西省孝义县人。出身贫农家庭,幼年丧父,7岁随母寄居汾阳县东大王村娘舅家中。1*岁时,高小未及毕业即参加八路军,从事文化宣传工作。19**年冬参加中国共产党。19*0年至19*2年在延安“鲁艺”附设部队艺术干部训练班及部队艺术学校学习。19*2年9月,以马烽笔名在延安《解放日报》发表处女作《第一次侦察》。19**年初回晋绥边区做文艺工作。此后曾相继担任《晋绥大众报》主编。《晋绥日报》文艺副刊编辑、晋绥出版社总编辑。19**年*至*月,他和西戎合作,在《晋绥大众报》上以连载方式发表了长篇章回小说《吕梁英雄传》。这部小说由一系列生动的战斗故事联缀而成,刻画了雷石柱、孟楞楞等农民抗日英雄形象,显示了人民战争的威力,语言通俗流利,深受读者欢迎。19*7年后,他根据参加土改运动所获得的感受,写出了《村仇》、《金宝娘》等中、短篇小说。19*9年赴北京参加第一次全国文代会、被选为文联委员、作家协会理事。19*1年到中央文学研究所学习,兼任副秘书长。19**调作家协会创作组,后任青年部副部长。此间他相继发表了一系列反映农村新生活的短篇小说如《一架弹花机》、《结婚》、《饲养员赵大叔》、《韩梅梅》等,并与西戎合编了电影文学剧本《扑不灭的火焰》。19**年后他返回山西定居、长期深入农村生活,写出了《三年早知道》、《我的第一个上级》等受到广泛好评的短篇,以及电影文学剧本《我们村里的年轻人》。此外还发表了传记体小说《刘胡兰传》。“文革”期间,马烽饱经磨难,曾举家下乡插队。197*年重返文坛后,在坚持创作的同时,还被选为中国作家协会理事、 团委员、全国文联副 、山西省文联 。1990年初调任中共中国作家协会党组书记。在新时期出版了《马烽短篇新作》,其中《结婚现场会》获19*0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与孙谦合写的电影文学剧本《新来的县委书记》(摄成影片后改名《泪痕》)受到热烈欢迎。马烽作品多取材于山西农村,具有强烈的现实性,语言朴实诙谐,地方色彩浓郁,风格鲜明独特。他是公认的以赵树理为首的“山药蛋派”的重要作家。《张初元的故事》获晋绥边区七七七文艺二等奖,《结婚现场会》获19*0年全国短篇小说奖,《葫芦沟今昔》获19**年全国短篇小说奖,长篇纪实文学《刘胡兰传》获1990年中国纪实文学东方杯奖,《泪痕》(与孙谦合作)获1979年文化部优秀影片奖、第三届百花最佳故事片奖,电影文学剧本《咱们的退伍兵》(与孙谦合作,已拍摄发行)获19**年广电部优秀影片奖、第六届金鸡奖及第九届百花奖及第二届《解放军文艺》奖、《黄土坡的婆姨们》(合作,已拍摄发行)获19**年广电部优秀影片奖。
西戎(1922.12—2001.1)现、当代作家吕梁。原名席诚正。山东蒲县人。1*岁参加蒲县牲盟会宣传队,后转入新军决死纵队吕梁剧社。19*0年冬入延安鲁迅艺术文学院干部班,后转入八路军留守兵团部队艺术学校戏剧班,一年后为该戏剧班创作组成员。19*2年春任八路军一二○师政治部战斗剧社编辑股干事。19**年到保德县第*区抗联任文化部长。19*2上开始文艺创作。与人合作大型歌舞剧《王德锁减租》获“七七”抗战7周年“七七七”征文甲等奖。19**年调任《晋绥大众报》社编辑、编辑科长。他此间创作的反映农村青年婚姻问题的小说《谁害的?》和《喜事》等曾受到好评。19**年晋绥边区吕梁文化教育出版社出版了他和马烽合写的长篇小说《吕梁英雄传》,此书以章回小说形式描写解放区农民抵抗日本侵略的斗争,通俗生动,深受读者欢迎。19*9年11月,他随军南下,曾任《川西日报》、《川西农民》报、《四川文艺》、《说唱报》主编、社长等职。19*0年出版短篇小说集《谁害的?》(天下图书公司)19*2年调北京中央文学研究所任辅导组副组长,致力于青年作家的培养工作。19**年到山西汾阳县兼任县委副书记,发表了短篇小说《终身大事》等。19**年调中国作协从事专业创作,发表《纠纷》、《麦收》、《宋老大进城》《有这样一个年轻人》等短篇小说,其中《宋老大进城》为其代表作,被收入建国后的多种短篇小说选本。19**年调山西省文联任党组副书记、文联副 、作协副 兼《火花》月刊主编,后任山西省文联 、作协山西分会 。此间,发表了《姑娘的秘密》、《平凡的岗位》、《冬日的夜晚》等短篇小说,以及与马烽等合写的电影文学剧本《扑不灭的火焰》、《兴业春秋》等。先后出版短篇小说集《麦收》(作家出版社19**年)、《终身大事》(山西人民出版社,19*9年)、《姑娘的秘密》(人民文学出版社,19*9年)、《丰产记》(作家出版社19**年)。新时期著有电影文学剧本《金匾背后》(与孙思义合作,由北京电影制片厂和山西电影制片厂合拍,19**年上映)和《叔伯兄弟》(《电影创作》19**年1期),创作经验谈《寄语文学青年》(希望出版社,19**年)等。
《吕梁英雄传》描写山西省吕梁山下康家寨农民在共产党领导下,组织起来,建立民兵武装,同日寇敌伪进行英勇斗争的故事吕梁。19*2年春,日本侵略者推行“蚕食政策”,在汉家山建立据点,康家寨再次遭到日寇铁蹄的蹂躏。原村主任康顺风叛变投敌,勾结民族败类、恶霸地主康锡雪,组织维持会,逼走农会干事张勤孝,逼粮,勒捐,残害百姓,无恶不作。共产党派区武工队队长武得民秘密进村领导抗日工作,与共产党员雷石柱、孟二楞、康明理等一起组织民兵,配合主力部队,日夜打击敌人,推倒维持会,活捉汉奸康锡雪、康顺风,在康家寨建立了抗日村政权。民兵实行劳武结合,一面生产,一面练兵,坚决执行把敌人“挤出去”的战略方针,声东击西,里应外合,攻其不备,出其不意,搞得日本鬼子寝食不安,坐卧不宁,晕头转向,首尾难顾。康家寨人民在抗日舞台上演出了一出又一出有声有色威武雄壮的活剧,粉碎了侵略者的“蚕食政策”、“怀柔政策”和“三光政策”,最后把他们“挤”出据点汉家山。康家寨成了锻炼人民,埋葬侵略者的坟墓。斗争锻炼了人民,涌现出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他们能征惯战,足智多谋,敢打敢冲,宁死不屈,充分显示出人民创造自己历史的伟大力量。其中最重要的人物就是共产党派来直接领导康家寨民兵的武得民。他组织群众,宣传群众,不说空话,踏实工作,是斗争的出色组织者。在他身上体现了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优良作风。
本书利用章回体的形式,文字简明通俗,有浓郁的时代气息和生活气息吕梁。作品注重故事情节的生动性,补救了人物描写粗疏的不足。写于19**年春,原是根据19**年晋绥边区第四届群英大会民兵英雄事迹中的一些典型材料编写成的连载故事,最初在19**年*月*日至19**年*月20日《晋绥大众报》连载,共九十五回。19**年*月由吕梁文化教育出版社印成单行本(上册)。19*9年10月由北京吉印通书店出版全书。小说以山西吕梁山下的村庄康家寨为背景,描写共产党领导下敌后抗日人民战争的历史过程,展示了人民英雄觉醒和成长的道路。康顺风贪生投敌,勾结村里唯一的财主桦林霸拉起了维持会。汉奸们逼粮、勒捐、抓人、坑害百姓。正在病中的年轻共产党员雷石柱挺身而出,和八路军武工队派来开展地下工作的武得民一起,创建了秘密民兵分队,砸烂了维持会,粉碎了日寇砍桦树林修铁路的阴谋。桦林霸不甘失败,通敌来袭。为救全村,张忠老汉壮烈牺牲。民兵夺回牲畜闹春耕,开展“全民爆炸运动”保卫胜利成果。后不幸中敌埋伏。为救战友,民兵混入敌据点,争取了伪军士兵,营救成功。19**年,日寇已气息奄奄,民兵以抓汉奸、炸汽车、围据点打“攻心战”,最后炸掉敌碉堡,终于“挤”走了敌人。小说故事情节紧张曲折,可读性甚强。结构脉络清晰。以农民群众的逐步觉醒和民兵队伍的日渐成熟为主线,串连起众多的大小故事自成一体。流畅、生动的民间语言和对农村风俗人情的描绘,使小说的生活气息十分浓郁。小说发表后,以其“内容现实、真实、生动、丰富”(周文《吕梁英雄传序》)在边区深受欢迎。茅盾撰写了评论《关于吕梁英雄传》,认为作品“是人民大众在抗日战争中的英勇斗争”的真实反映,描写了“人民大众觉醒的过程以及八年苦战中人民的力量如何成长的过程”,同时指出了“八路军的正确领导,是人民胜利的保证”。赞扬了作品成功地运用了传统的章回体并“有所扬弃”。日本翻译家三好一在将它译成日文后写的《吕梁英雄传译后记》中称小说是反映抗日斗争的作品中“特别优秀的一部”。小说曾获得晋绥边区“七七七”文艺奖金。
评:日寇“蚕食” 建据点,铁蹄蹂躏汉家山吕梁。武工队长武得民,秘密领导抗日战。
推倒日立维持会,活捉恶霸与汉奸吕梁。声东击西打鬼子,威武雄壮英雄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