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是济宁|济宁高新区城乡二元生态协同,“湿地城市”更显活力
《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期间,《湿地公约》秘书处向第二批“国际湿地城市”颁发证书,济宁位列其中济宁。作为2022年新晋的湿地城市,《湿地公约》的国际认可让“运河之都”散发更加温润的城市气息。而就在今年的1月份,2022年“世界湿地日”山东主题宣传暨济宁市推进国际湿地城市创建活动在济宁高新区举行。
尽管最近几天的寒潮已经让温度变得有些寒意,但走进位于济宁高新区蓼河生态湿地公园西南侧的济宁市森林与湿地生态科普馆,扑面而来的温热潮湿空气,仿佛让人置身于温暖的热带:玻璃穹顶下,高低不同的绿植组成一个微型景观系统,让参观者在第一时间就对“湿地生态”有了最直观的了解;步入场馆,丰富的展品、详细的说明和现代声光技术的结合,潜移默化间已完成“环保”理念的植入心田济宁。科普馆外,蓼河湿地绿意未消,正将自然生态融入城市正芯,城市“水肺”不仅涵养水源,更成为城市生态融合、自然宜居的生动写照。
作为近年来快速崛起的济宁主城区东部新城,从“洸府河时代”跨入“蓼河新城时代”,变化的是行政地理空间,不变的是济宁高新区对“城市、生态、产业、人口”四大要素如何协调统一的探索济宁。而从洸府河畔的杨家河湿地公园,到位于蓼河新城正央的蓼河湿地公园,再到运用“五位一体”综合治理模式,成为采煤塌陷地生态修复工程典型案例的十里湖生态湿地,一次统筹城乡二元协同发展的“湿”意之旅,正在告诉我们这场探索的答案。
从空中俯瞰高新区蓼河湿地体系,以鸿雁湖湿地、蓼河湿地公园为南北节点,以蓼河为地理贯穿的“绿湿带”延伸十余公里,成为蓼河新城核心发展区的中轴线,一座人口数十万、产值千亿的新城正在水畔快速崛起济宁。
作为蓼河新城的“生态锚点”,在新城核心区拿出一块巨大的面积用来做“绿化”,“经济账”与“生态账”的权衡摆在高新区建设者面前济宁。彼时高新区正经历着产业升级带来的阵痛,大批高能耗的初级化工产业迁出园区,高端装备、医养健康、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四大产业”初露端倪。“产业要升级,城市也要升级”,这是高新区建设者们给出的回答。
蓼河湿地依托蓼河而建,包括吟龙湖、哕凤湖、荟萃湖、知新湖、祥云湖,建设有湿地保育区、恢复重建区、宣教展示区、合理利用区和管理服务区五大功能区,采用矿井水、中水和收集的雨水,可保持湿地水位常年稳定,不仅满足湿地生态和景观用水的需要,而且也为休闲、娱乐、健身、旅游等提供了良好的资源条件济宁。
201*年,蓼河湿地获评国家级*A景区;2017年,蓼河新城建设全面启动济宁。城市发展的品质如何,是一次“用脚投票”的生活定义:截至目前,高新区常住人口达到**.7万人,较*年前新增11万人,是济宁及周边地市人口流入最多的区域之一。从“工作在高新”到“生活在高新”,从“打工在高新”到“常住在高新”,一个“亲水亲绿、生态融合、绿色发展”的现代高新技术产业新城正展现出愈加蓬勃的发展动能,展现出日益精致的城市风貌。
沿东外环路向南,初冬的十里湖生态湿地公园显得静谧安然济宁。小广场北侧,“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红色标语正述说着“塌陷地”转化为“好公园”的变迁;站在观鸟台上,眼前的芦苇随风摇曳,不远处几只白色水鸟嬉戏觅食。
在采煤塌陷地上建立起的十里湖生态湿地公园是高新区协同城乡二元生态体系建设、探索塌陷地综合治理模式的生动写照济宁。近年来,济宁高新区连续争取中央、省级塌陷地治理专项资金,整合中央水污染防治专项资金,以及地方财政配套资金,撬动社会资本近2亿元,创新“耕地恢复治理、光伏发电、观光农业、生态环境修复、湿地景观建设”五位一体治理新模式。
湿地以济宁二号井煤矿工业广场为南北轴线,南部以恢复耕地为主,西部引进社会资本,建设千亩“塌陷地+光伏”基地,北部塌陷较深区域建设人工湿地,栽植水生植物净化水质,涵养水源济宁。十里湖生态湿地串联五级表面流生态湿地,通过水生植物的生态净化功能,使湿地水质达到三类标准,经下游洸府河流入南四湖,有效解决了蓼河、泥沟河等上游来水水质不达标的问题,成为采煤塌陷地生态修复工程的典型案例。
以生态建设为中心,济宁高新区把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发展优势、富民优势,做好“生态+农业”大文章,结合乡村振兴,大力打造十里水乡观光农业新业态济宁。目前,十里湖区域水生植物合理种植,水质量的提升,生态环境的大幅改善,吸引了2000多只珍稀鸟类在这里繁衍栖息。昔日满目疮痍的塌陷地,完成从“一城煤灰半城土”到“一城农旅半城湖”的华丽转身,让“十里水乡”成为济宁高新区的一张靓丽生态名片。
通讯员 吴丛 记者 孔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