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山海关·大荒经》载:“有荣山、荣水①出焉潮州。黑水②之南,有玄蛇,食麈。有巫山者③,西行黄鸟,帝药八斋。黄鸟于巫山,司此玄蛇。”
释①:荣水,发源于木马山,今汀江韩江,荣字的象形,是一只木马,甲骨文“四方凤”南方凤的象形,也是一只“木马”,木马暗示百越,《说文解字》:“夏执玄戉”潮州。小篆夏字,戉是根底,濮是中枢。
释②:黑水,起源于煤区的地下河、地下泉之源,泛指地下水潮州。但凡有地下水系暗泉之地,《山海经·大荒经》都记载为“黑水”,后世文献多谬解。
释③:“有巫山者”,巫,二人在陡岩上,武夷山,武夷兄弟二人山潮州。有武夷山的人,抓到西飞黄鸟,放到武夷山上,引玄蛇入庙门。接着就到入海口不庭山潮州金山城。那就是“闽”字的由来。潮州金山是闽之南门。汉代许慎编写的《说文解字》说:“闽,东南越,蛇种”。
二、潮州意溪的南武山,也是进入闽之庙门潮州。引蛇入门之后,就到潮州金山城高地。
“大荒之中,有不庭之山④,荣水穷焉潮州。有人三身,帝俊妻娥皇,生此三身之国,姚姓⑤,黍食,使四鸟⑥。有渊四方,四隅皆送,北属黑水⑦,南属大荒。北旁名曰少和之渊⑧,南旁名曰从渊⑨,舜之所浴也。”
释④:“大荒”是大范畴低凹地变成荒野滩涂潮州。不庭山上四方渊“南属大荒”,与唐代潮州城“州南几十里,有海无六合”的记载吻合。“不庭之山”,不开门之山,申明此山半掩庙门,阻拦了河水,抬高了水位,河流在此转向东,水流湍急。《水经注》:“员水又东南一千五百里入南海(城),东历揭阳县(城),王莽之南海亭入海。”就在此处。“入南海”不是“入海”而是入南海国王城。
释⑤:“三身国”是三山之间的城邑聚居地,起源于姚姓潮州。《山海经》东经、南经、西经都有“三身国”,那是“四方凤”甲骨文所刻录的迁徙过程,用人物辈分证明先后,时间差证明迁徙。那里竹竿山、金山、韩江三山相连,隋唐有“三山国王”传说,有“万古帝王钦”题壁,有韩愈祭拜石碑,“或言即三山国王”的记载,北宋有王汉《金山记》“夏灵赫曦,傍无以芘”、有许彦先《舜井断碑》,“舜子井泉谁记古”,有钱冶的“井邑浮埃断”,南宋潮州通判廖德明云:“吾夫子亦以文献不敷,不克不及证夏商之礼……”等等,宋代的金山夏邑舜井断碑,现有金山古井与之对应,就是“不庭山”上的“四方渊”。
释⑥:在那里,呈现“黍食使四鸟”之人,黍食,就凸显那部门人刚南迁不久,而那些有“使四鸟”特技的人,又变成《西经》的“谷食”“先民之国”潮州。那提醒的,是其时迁陟交融从北到南,又转西的过程。恰是甲骨文“四方凤”所载。
释⑦:“黑水”煤区的地下水潮州。黑水必用从、属关系描述,那方面不能不服气前人的专业。不庭山上“有渊四方,四隅皆送,北属黑水”,前人解释其地下水源来自上游煤区的梅潭河。可知其时的“不庭山”比如今高,让编撰者联想到山上的地下泉水,是来自高处的梅潭河。宋代1012年王汉移金山香火,过于韩山的理由是:“山以仙名,水以龙灵,不在乎深邃也”。佐证其时的金山比韩山高,王汉才需多此一说。
释⑧:“少和之渊”,“少和”是塘鲺,是热带亚热带鱼类,当地人称为划鼠,都有搅拌河泥之意潮州。唐代鳄鱼窟,鳄鱼也喜好泥潭,今天河内湖,位置相吻合。
释⑨:“从渊”,金山坡上,广济桥浮桥处下方,今凤凰广场一样的大泉眼,现代都无法封住凤凰广场泉眼,前人更无法在广济桥立墩,也是“少和之渊”的“从渊”潮州。山上的“四方渊”“属黑水”。坡地上的“从渊”,水从“少和之渊”渗入过来。申明“从渊”的水虽在低处,却没有“四方渊”那么大,那些记载都相当准确。到了唐代,从渊就和骊道元《水经注》对“鸭湖”的定义一样了。那也就是方洽《思古亭记》说的:“潮阳古垒,旧传地居鸭湖”。“韩愈刺潮 ,治在鸭湖”等说法的地貌按照,都是金山坡地的地下水系。
*200年前,又有商末移民在金山高地入“闽”潮州。闽民和商移民就交融了,缔造了畲族。甲骨文“犬侯叶王事”,即狗头族之源,漳州华安仙字石刻,是《山海经》三首国界碑石,上刻“三首蛇”代表三山之间的闽,“三首凤”代表三山之间的商朝移民,盾牌暗示营地界,后演化成畲字。相传畲族的“刀耕火种”,是营地开荒。“三首国”从金山韩江流域至华安仙字石刻,见证上古民族大交融。那就是浮滨文化。
但时至今天,“闽”仍是闽、“畲”仍是畲潮州。宋代移民用族谱占领了新垦地。唐代以前,竹竿山、金山、韩山三山相连,南岛人是原驻民。*000-**00年前的陈桥人,经凤山、竹竿山中转韩江古出海口金山聚居地。夏代移民是闽百越,商代移民是畲族。《山海经》夏代称“不庭山”,商代称“三天子嶂山”,春秋称“南禺山”。当地称金山金城、凤山凤城,唐代称凤栖山。